楊 燕,顧小妹,潘玲玲
(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江蘇 昆山 215300)
品管圈在提高住院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規范率的調查
楊 燕,顧小妹,潘玲玲
(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江蘇 昆山 215300)
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對提高住院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規范率的影響,提高患者滿意度,降低科室成本支出。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動組織,選定提高住院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規范率為活動主題,對住院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規范率進行調查,找出住院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規范率低的原因,運用品管圈PDCA程序,實施持續質量改進,比較實施前后住院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規范率。結果實施品管圈活動前住院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規范率為43%,實施品管圈活動后患者服藥規范率提升為1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施品管圈活動可提高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規范率,和護士工作積極性及管理能力。
品管圈;住院患者;降糖藥;規范率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動是指同一個工作場所的人,為了要解決問題,提高工作效率,自動自發組成一個小團體,從尊重人格出發,通過輕松愉快的現場管理方式,使員工自動自發地參與管理活動,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1]。內科口服藥種類繁多,提高住院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規范率,對醫院而言:提高住院患者用藥準確率率,能促使醫院服務質量持續改進,提升患者對醫院的信任度,樹立品牌效應;對科室而言:提升科室形象,降低用藥護理風險,降低患者投訴率,增加團隊凝聚力;對患者而言:享受安全優質的護理,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對個人而言:減輕工作壓力,輕松愉快工作。提高住院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規范率是影響療效的最主要因素。我科開展QCC活動,對內分泌科提高住院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規范率進行為期6個月的持續質量改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3月內分泌科病房患者每月隨機抽取30歲~80歲患者30例作為實施QCC前觀察對象,2015年4月~6月內分泌科病房患者每月隨機抽取30歲~80歲患者30例作為實施QCC后觀察對象,實施品管圈活動前后兩組患者均進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及服藥依從性調查。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圈成員共17名,選出圈長1 名,內部輔導員1 名。
1.2.2 設定圈名與圈徽:圈名為“達標圈”,取意為患者血糖及各項生命體征達標、護理質量及服務達標。圈徽(圖1)。圈徽的意義:五色花:代表糖尿病治療的“五駕馬車”,即糖尿病教育、運動、飲食、藥物、血糖檢測。五顆心:代表了我們護士齊心協力,用我們的真心、耐心、愛心、細心、責任心給予患者關心和呵護。綠葉:健康、活力、正能量的象征。同時代表醫、護合作,竭盡所能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患者生命質量,以患者滿意的微笑體現達標圈的意義和價值。
1.2.3 現狀調查及原因分析:通過近幾年的觀察來看,2016年1月~3月,對住院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規范率進行現狀調查,問題現狀說明使用“5W2H”的模式進行說明,改善前2016年1月1日~3月31日數據收集,調查次數146次,存在缺陷次數63次,缺陷率43%,規范率57%。數據收集結果分析用柏拉圖排列出主次項目見圖1,顯示口服降糖藥物差錯率高最多見的問題是口服方法錯誤。由圖可見不僅給護理人員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和壓力,同時也會延誤患者的治療。可見,提高住院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規范率是患者安全的保障。

圖1 數據收集結果分析改善前柏拉圖
1.2.4 主題選定方法:本圈圈員使用腦力激蕩法充分發揮大家的主觀能動性和豐富的想象力采用5、3、1打分標準選定主題,并按上級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依照最高分5分、普通3分、最低1分進行評分,總分最高者為本次活動改善的主題,選出了本次活動主題是“提高住院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規范率”。見表1。經組織討論,從“人員”、“管理”、“行為”、“環境”四方面用魚骨圖說明住院患者用藥的差錯率高因素。見圖2。

表1 主題選定

圖2 住院患者用藥的差錯率高的因素
1.2.5 與主題相關的用藥流程圖,見圖3。

圖3 與主題相關的用藥流程圖
1.2.6 結論:根據1月1日~3月30日查檢數據表明:方法錯誤、時間錯誤、患者漏服、延遲給藥、劑量錯誤是住院患者降糖藥物服用規范率低的原因;根據80/20法則,最主要的原因是方法錯誤、時間錯誤、患者漏服,因此本圈將改善的重點設定為如何改善方法錯誤、時間錯誤及患者漏服。
1.2.7 總目標設定: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累計百分比×圈能力),目標值=43%-(43%×83%×80%)=14.4%。
1.3 對策與實施
1.3.1 學習與交流:晨會上與醫生組積極溝通,將目前在病房使用的口服降糖藥進行羅列,注明與進餐的關系,打印后黏貼在醫生辦公室白板上。落實培訓后督查,人人知曉并考核到位,針對存在共性問題進行修訂。實踐后形成科內規范,作為新護士入科培訓項目。持續跟進患者服藥情況:服用時間及服用方法;將口服藥規范開啟作為輪轉醫生首次入科培訓內容。開展品管圈活動,形成體系。
1.3.2 實施:改進存在問題 改善問題的方法具體過程和路徑有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人員方面:1.每月初對新護士進行業務培訓;2.每月召開全體護士會議,實施獎懲制度;3.每周五由醫生自行審核本周開立醫囑是否有誤,防止今后再次出現此類錯誤;4.對于新入科的輪轉醫生做好開醫囑方面的帶教培訓;5.護士長每周督查一次,并做好督查反饋記錄。
(1)規范醫生口服降糖藥物醫囑的開具:
①長期口服藥必須從當天的16:00時開始,如需當日中午加服者,需在臨時醫囑中追加一次。
②羅列科室常用口服降糖藥物的相關注意事項,交予醫生,對特殊要求的降糖藥物備注清楚,分袋開具。護士在發藥過程中發現藥物開具不規范者,及時與床位醫生聯系要求改進。
(2)護士在發藥時做好藥物服用時間、服用方法的宣教,同時在巡視過程中關注患者床頭柜上藥物的服用情況,床頭交接班時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拉開患者抽屜看是否有藥物積存,及時收回,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共同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
(3)臨時口服降糖藥物及時通知藥房發藥,可先用科室備用藥,必要時請護工去藥房借用
1.3.3 檢查與質控:2周內提高護士對口服藥關注度,養成交接習慣。1月內規范醫生醫囑開具。護士長每周督查1次,發現問題晨會溝通,及時與當事人聯系,制定并落實整改措施,跟蹤反饋結果。
2.1 顯示改善后口服降糖藥物差錯率明顯降低,住院期間實施QCC前后內分泌科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規范率比較。見表2。

表2 QCC 前后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規范率比較
2.2 達標情況
2016年1月~6月對口服降糖藥物差錯率追蹤結果,示目標值=43%-(43%×83%×80%)=14.4%>13.0%。
3.1 綜合應對過程的投入和取得的結果,評判所選擇的改善方案是否有價值
通過此次品管圈活動,不僅獲得了有形成果-降低住院患者口服降糖用藥差錯率,保障了患者的用藥安全,降低了疾病復發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提升了患者對醫院的滿意度及信賴度。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許多無形成果,如:增強了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協調性積極性等;以及個人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工作環境,效率,質量都在不斷改善等。
3.2 分析總結這個工作的經驗和教訓
通過此次活動,使圈員加強了自我管理,直觀感受到了成就感,品管圈活動強調讓圈員自動自發地參與活動,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權、參與權、管理權[2]。
3.3 總結其他有助于問題改善的思考
通過此次活動,我們總結了幾點有助于問題改善的方法,如活動前合理評估圈能力;加強對品管工具的使用等。
[1] 夏蓮芳,毛 怡,沈亞兒.品管圈活動在提高兒科外周靜脈留置時間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9):1798.
[2] 楊 麗,王衛瓊.參與管理模式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口[J].護理管理雜志,2004,4(4):44-45.
本文編輯:劉欣悅
Quality control circles in increase the rate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specif cation of investigation
YANG Yan,GU Xiao-mei,PAN Ling-ling
(Kunshan city, jiangsu province, the fi rst people's hospital endocrinology,Jiangsu Kunshan 215300,China)
R95
B
ISSN.2096-2479.2017.01.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