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超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鎮江 212000)
持續性被動運動鍛煉與護理康復用于促進膝關節損傷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中的效果
楊麗超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鎮江 212000)
目的探討對接受膝關節損傷術治療患者實施持續性被動運動(CPM)鍛煉聯合康復護理對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產生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膝關節損傷術治療的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平分為兩組,各38例,對照組給予單純CPM鍛煉,觀察組給予CPM鍛煉+康復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89.47%,顯著高對照組的65.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接受膝關節損傷術治療患者實施持續性被動運動鍛煉以及康復護理,可促進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得到更好恢復。
膝關節損傷;CPM鍛煉;護理;膝關節功能
接受膝關節損傷術治療的患者,在術后須長時間進行固定,患者長期無法進行有效的功能運動鍛煉。因此,多數接受該種手術治療的患者,其術后骨折愈合均會受到一定影響,且患者膝關節會出現一定功能障礙,這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提高產生嚴重影響[1]。術后對患者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對接受膝關節損傷術治療患者38例實施CPM鍛煉結合康復護理干預后,總體護理效果較為理想,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膝關節損傷術治療的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入選患者均接受膝關節損傷術治療。將其平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23~70歲,平均年齡(47.5±2.3)歲。觀察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48.1±2.1)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單純CPM鍛煉。患者局部疼痛得到緩解,創傷炎癥完全消失之后,護理人員指導其進行CPM鍛煉。通常選擇于術后術后第2周指導患者進行CPM鍛煉。患者保持平躺,將下肢放置在CPM機上,穿好固定鞋,外展角度為10°左右,大腿、小腿均固定于CPM機上,取中立位,將足尖朝上。以膝關節屈曲角度作為根據,對機器的活動度進行合理調整,初始活動度設置為0°~30°。鍛煉期間,將患者關節活動度、患者自我感受情況作為根據對活動度進行合理調整。CPM鍛煉持續治療時間通常為2~4周,活動范圍增加約10°/d,持續鍛煉1個月。完成鍛煉后對患者實施冷敷。通常給予患者30min的冰袋冷敷,促進患者疲勞感、局部炎癥性反應得到有效減輕。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同時給予康復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如下:①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為其講解積極進行康復鍛煉的重要性,介紹康復鍛煉的方法、效果等,給予患者更多的鼓勵和肯定,提高患者配合度。②加強功能鍛煉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骨折、膝關節僵硬程度進行綜合性評估。在實施功能鍛煉前、后,均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護理人員主要主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踝泵運動,膝關節屈曲、伸直訓練等。同時,護理人員還指導患者進行直腿抬高練習,保持仰臥姿勢進行膝關節屈曲鍛煉或空中蹬腿鍛煉。以患者骨折愈合作為根據,對關節周圍軟組織、股四頭肌實施揉、推、拿等多種松動手法,指導患者適當進行膝關節負重主動屈伸功能鍛煉,鍛煉2次/d,20 min/次。
1.3 療效評定標準
術后6個月,對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優:彎曲度>120°,患者能夠在地板上盤腿坐,日常活動、生活均無疼痛感,可存在沉重或疲勞感;良:彎曲度為90°~119°,患者能夠正常上下樓梯,開始活動或步行距離較長時會產生輕度疼痛感;一般:彎曲度為60°~89°,患者能在平地正常行走,但行走時存在明顯疼痛感,休息時疼痛感可得到緩解;差:彎曲度為30°~59°,患者能正常拾起地板上的物品,活動及負重時疼痛感強烈,且存在自發痛;極差:彎曲度為<29°,能夠正常上下樓梯距離為5 cm,安靜、活動時均存在持續性,程度強烈的疼痛感。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相應治療及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89.47%,對照組的優良率為65.79%,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對比(n,%)
諸多臨床研究結果均已顯示,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膝關節損傷患者實施持續性被動運動(CPM)鍛煉,能夠促進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得到有效恢復,緩解腫痛,同時還可有效預防術后關節粘連發生,使受損軟組織、軟骨得到更好修復,增強患者術后關節活動度,進而促進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得到有效提高[2]。在膝關節損傷術患者護理過程中,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指導其進行持續性被動運動鍛煉,同時給予針對性康復護理,對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3]。CPM鍛煉為一種被動鍛煉,同時通過康復護理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主動動能鍛煉,主、被動相關結合進行鍛煉,可促進患者術后膝關節周圍肌肉血液循環得到有效改善,促進肌力得到更好提升,同時可促進淋巴液回流、靜脈血液回流、肢體血液循環得到有效加快,進而降低術后血栓形成風險,提升膝關節恢復效果。
綜上所述,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膝關節損傷患者實施持續性被動運動鍛煉結合康復合理,可促進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得到顯著提高。
[1] 蔡玉霞.CPM機鍛煉結合康復護理對膝關節損傷術后膝關節功能的臨床價值[J].基層醫學論壇,2015,14(28):470-481.
[2] 胡燕娜,譚穎微.早期功能訓練指導預防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膝關節僵硬的效果[J].中國現代醫生,2014,07(27):418-419
[3] 王玉馨.康復訓練結合臨床護理在膝關節損傷術后膝關節功能中的應用研究[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2(13):161-162.
本文編輯:劉欣悅
R687.4
B
ISSN.2096-2479.2017.01.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