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濱章 姜 旭
(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
淺析濰坊市白浪河濱河景觀地域性表達
楊濱章 姜 旭
(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從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兩方面,論述了濰坊的地域性特征,并分析了白浪河濱河景觀地域性的表達方式,提出了提升該地區地域性濱河景觀的策略,從而達到延續歷史文脈的效果。
濱河景觀,地域性,人文環境,歷史文化
經過漫長的發展演化,每座城市都會留下獨特的歷史腳印,這不僅包含了自然環境的改變,同時包含了人文社會的變遷。同時,河流也見證了每座城市的歷史。濱河區域不僅是城市中最具吸引力的自然景觀,更積淀著城市的發展與文明[1]。濱河區域的建設不應脫離城市的歷史,而應體現其地域性。濰坊這座城市因白浪河發源,白浪河貫穿整個城市,目前也是濰坊城市的核心景觀地帶。本文挖掘濰坊市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探討在白浪河濱河景觀設計中地域性的表達和提升。
國外在20世紀就開始了對濱河景觀的研究,從濱水區建設中各級政府的職責、公共權力以及如何平衡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等多方面展開分析,討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水資源與綠色環境在濱水景觀設計中的體現等問題。20世紀后期,歐美地區國家眾多城市,無論在經濟還是文化領域都取得一定進步。在這一環境背景下,特別是受到“可持續發展”思潮影響深遠的城市,其濱河景觀設計在元素、形式、功能上都體現出極大的豐富性[2]。
3.1 城市自然環境
濰坊地理位置處于北溫帶,氣候類型是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春天多風干燥,夏季高溫較多,秋天氣候涼爽,冬天寒冷,降水少,雨水多雨量大,四季分明。濰坊市境內河流多起源于南部地區,主要有白浪河、南膠萊河、北膠萊河、濰河、小清河五大水系,其中白浪河是最大的河流。濰坊南部為丘陵區,海拔最高點1 032 m,中部為平原區,北部為濱海平原區,北部海拔最低,地勢由南向北降低。
3.2 城市人文環境
濰坊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是山東省沿海開放城市,居半島城市群中心位置,地扼山東內陸腹地通往半島地區的咽喉。自夏朝以來,歷代王朝政權在這里設州立府,封國建邑。城關土城,也就是西城,始建于漢,明代改筑成為石頭城。唐代屬河南道,宋代屬京東東路,明清兩代屬萊州、青州。1901年德國人在坊子建造煤礦,英國人1917年在坊子開辦了煙草公司,這兩個事件的發展對濰坊的城市空間形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開辦這些現代工業,加劇坊子城區的各項發展;1948年成立了濰坊特別市。
濰坊文化連綿傳承了數千年,這種文化以齊魯文化為主體。濰坊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民俗文化特征極其顯著,地域特色十分的鮮明,地方民俗的特色突出,民俗文化氛圍比較濃厚,濰坊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民間美術如風箏、高密撲灰年畫、剪紙、布玩具、楊家埠木版年畫、嵌銀漆器、仿古青銅器、面塑泥塑、草編等,傳統的服飾包括刺繡等;民間園林如十笏園等;民間音樂如茂腔、小竹馬等[3]。
為便于對景觀現狀進行研究,將白浪河城區段分為以下六個部分:白浪綠洲濕地公園生態濕地段、鳶都湖水景公園段、香榭麗舍街至民生東街景觀綠廊段、民生東街至北宮東街商業文化段、北宮東街至民主街景觀綠廊段、北辰綠洲濕地公園生態濕地段(如表1所示)。

表1 白浪河城區段 km
在白浪綠洲生態濕地段,建筑方面,樓閣均無明顯地域特色,仿照唐代建筑形制。部分院落建筑平面形態仿傳統村落自然式布局,吸取傳統的有代表性的裝飾做法,石板勒腳臺階,小青磚墻面,灰色筒瓦屋面,強調建筑返璞歸真的一面和地域特色。在自然生態方面,外圍植物群落以速生樹種毛白楊為骨干樹種;水陸交錯區植物群落,由耐水濕的喬灌木如楓楊、垂柳等及部分水陸生草本植物如喜旱蓮子草、千屈菜、再力花、梭魚草、蘆葦、睡蓮等組成;水生植物群落主要包括: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等;林帶植物群落主要保護利用場地原有的垂柳、毛白楊、蘆葦等[4]。滿足地域性設計的自然原則。
在鳶都湖水景公園段,從整體規劃上來看,鳶都湖岸線人工痕跡太重,白浪綠洲濕地公園是較大部分依據原有地貌進行景觀設計,鳶都湖北部西岸完全采用折線,是人工開發的水景公園,對于濱河景觀的地域性表達是極大的破壞。建筑方面,鳶都湖建筑形式現代多樣,大部分追求形式新穎,除觀湖軒有涉及地域性的元素與表達,其他建筑對此均沒有考慮甚至是對整體景觀環境的破壞。經過時間的推演,鳶都湖現狀生態環境較好,但是在景觀設計上風格過于繁復,沒有與濰坊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做到和諧統一,主要表現在駁岸設計以及建筑景觀的求新求異。
在香榭麗舍街至民生東街景觀綠廊段,建筑方面,建筑共有兩處,均沒有符合地域性設計的原則。龍門閣是各種文化符號的任意拼湊,誼園建筑是徹底的異國文化照搬照抄。在景觀小品方面,在材料選擇上,景觀小品使用石材木材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在色彩設計上,選用傳統紅黃灰三個顏色;在交往空間方面,均設置座椅供游人休憩。廊架與景觀墻形式相對統一,景觀亭形式多樣,沒有形成一定的風格,分布在濱河兩岸各處,沒有形成一定的序列。
在民生東街至北宮東街商業文化段,景觀小品設計比其他區段更加注重細節與品質的把握,樣式繁復。景墻設計上,以磚石為結構,以不銹鋼噴漆做成鏤空,仿照傳統剪紙樣式,在不同景墻上嵌造不同內容的圖案,剪紙圖案內容為濰縣歷史上繁華的街道與著名建筑,有北下河、小石橋、西關馬道口、大十字口、胡家牌坊、十笏園以及綠瓦閣,在景墻上配以石刻介紹,運用了提煉與抽象的手法,介紹濰坊歷史人文,表現地域性。
在北宮東街至民主街景觀綠廊段,道路鋪裝出現了比較俏皮的卵石拼圖,主路上的鋪裝還是以拼接鑲嵌為主,主要圖案為龍、鳳、鴛鴦、蝙蝠等傳統動物樣式。在民主街南部東岸有大型廣場,形式為現代臺階下沉式。設計定位為音樂演出露天廣場,可是附近人流量不大,沒有形成活力區域。
在北辰綠洲濕地公園生態濕地段,設有較多指引牌、知識牌,主要介紹濕地文化,濰坊傳說。還將楊樹的樹干比喻為天使之眼,結合鄉土樹種提醒人們的環保意識,這些前期投入為后期做足了準備,這一點也體現了當地自然與人文的融合。
一是合理安排濱河景觀空間結構,建議在香榭麗舍街至民生東街景觀綠廊段、北宮東街至民主街景觀綠廊段增加景觀節點,增強吸引力,打破不平衡的現狀。二是建議在符合整體規劃設計的條件下,綜合所有的景觀資源,將景觀劃分成不同的區域,結合每個區域類型,進行分析和定位。這樣保證濱河景觀設計的豐富多彩和整體的統一性。三是建議將其他豐富多樣的民間文化和新文化加入在未來的規劃中。各種文化風格將會是一股強烈的浪潮,共同創造濰坊的多元文化遺產。四是加強景觀節點的連續性,沿著人們游覽的足跡,不斷豐富其景觀內容,使人們可以不知不覺感受到自然的美,可以感受到地域文化的表達。五是應該多元的挖掘文化內涵。可以以時間為脈絡,整體上講述城市變遷,在這中間加入地域文化,講述自然特性,提煉出深刻的內涵,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做好濱河景觀地域性設計。
現在社會全球化愈演愈烈,我們的生活受到各個方面的沖擊,衣食住行都在發生著改變,各種外來的文化和商品橫沖直撞,我們甚至快要忘記故鄉,在高樓大廈和快速消費中迷失。尤其是城市中自然環境條件較好,歷史文化積淀較深的濱河區,應該加強人們對城市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建設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觀,正確把握地域文化和景觀之間的關系,延續歷史文脈。
[1] 吳 巖.城市濱水綠地規劃設計中地域性理念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9-11.
[2] 韓 蓉.地域文化視角下的蘭州濱河景觀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4:6-7.
[3] 王 燕.濰坊城市景觀中地方民俗元素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0:34-40.
[4] 李 勇.濕地的生境修復及景觀規劃設計[J].中國園林,2011(3):17-20.
Analysis on Bailang river waterfront landscape regionalism expression of Weifang city
Yang Binzhang Jiang Xu
(CollegeofGarden,NortheastUniversityofForestry,Harbin150040,China)
Starting from two asp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article discusses Weifang city regionalism, analyzes Bailang river waterfront landscape regionalism expressing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regional waterfront landscape,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continue historical culture.
waterfront landscape, regionalism, cultural environment, historical culture
1009-6825(2017)10-0215-02
2017-01-24
楊濱章(1960- ),男,碩士生導師,教授; 姜 旭(1991- ),女,在讀碩士
TU98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