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葆杰 吉曉環 武春霞
呂梁學院,山西 呂梁 033000
?
團體輔導對貧困大學生應對方式的干預*
——以呂梁學院為例
霍葆杰**吉曉環**武春霞*
呂梁學院,山西 呂梁 033000
文章主要探討團體輔導對貧困大學生應對方式的干預作用,借鑒以往研究,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在貧困大學生這一群體之中的理論與實踐,結果表明團體輔導能夠改善貧困大學生的應對方式。
團體輔導;貧困大學生;應對方式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的擴招,貧困大學生越來越受到關注,國家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力度越來越大,但是如何幫助貧困大學生改善其應對方式也成為了目前高等院校所面臨的一個挑戰。同時,團體輔導這一團體咨詢方式,是當前應用于高校較為熱門的一個干預措施。為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團體輔導對貧困大學生應對方式的干預作用,為借鑒以往研究,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在貧困大學生這一群體之中的理論與實踐。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是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引起了全社會和學術界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在應對方式這一方面上,以往研究多注重理論研究,缺少實踐性研究。本研究立足實踐性,針對研究團體輔導對應對方式的干預效果。
(一)研究對象
選取呂梁學院建筑系城鄉規劃專業大學新生四個班級的學生,發放200份大學生消費情況問卷,從中經面談篩選(生活費低于500,伙食費低于300)出被試60名,其中男30名,女30名,且分成2組進行。
(二)研究假設
團體輔導活動干預之后,有利于貧困大學生的自我認知的發展,有一定的安撫與自我教育,使貧困大學生能從生活中的的挫折中積極構筑自我調劑體系,調整貧困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促使貧困大學生在危機事件后變得積極、主動和肯定,加強他們的理性思維和自我肯定。
(三)研究工具
1.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共有90個項目,分別從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等10個因子,每個項目按1-5分評分(無=1分,輕度=2分,中度=3分,偏重=4分,嚴重=5分),評分越高,癥狀的強度和頻度就越嚴重。
2.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該問卷共有20個條目,分別從積極和消極應對維度,反映個體的心理發展成熟的程度,積極應對維度由前12個條目組成,重點反映個體積極應對的特點:后8個條目為消極應對因子,重點反映消極應對的特點。
(四)實施程序
團體心理輔導以“相識相知、認識自我、熔煉團隊、積極樂觀面對"為主題,通過建構封閉式、結構式、發展性團體,幫助訓練他們為實現共同目標,自愿并主動與他人合作,共同努力奮斗的意愿和作風,從而研究應對方式的提升。團體領導者為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專業的學生,3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擔任助理,團體成員60名;活動進行8周,每周1次,每次1-2小時。本研究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案根據主題設計了5大章節,每個章節針對設計了4-5項游戲與項目,包括群體活動,默契考驗,自我挑戰類活動,章節討論等組成,每一章節行為結束后,會及時引導成員進行反思與討論,并由負責人記錄。
(五)數據處理
對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前后進行心理測評,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錄入并進行統計檢驗分析。(自己寫的,需要改嗎?)

表1 團體輔導干預前后SCL-90量表各項目分數差異比較(±s,n=120)
注:“*”代表P<0.05,差異顯著;“**”代表P<0.01,差異非常顯著;“***”代表P<0.001,差異極其顯著。
由表1可知,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前后團體成員的人際關系差異非常顯著(P<0.01),除了軀體化、恐怖、敵對、精神病性因子無統計學意義外,其他因子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一)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前后貧困生的應對方式

表2 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前后SCSQ各因子分數差異比較(±s,n=120)
注:“*”代表P<0.05,差異顯著;“**”代表P<0.01,差異非常顯著;“***”代表P<0.001,差異極其顯著。
由表二可知,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前后團體成員在積極應對維度和消極應對維度有極其顯著的差異。
(一)團體輔導有助于貧困大學生調試其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發展經濟貧困會使大學生遭受比同齡人更多的挫折,進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使他們表現出更多的人際敏感、自卑、強迫、焦慮、抑郁等心理癥狀[1-3],本次團體輔導選擇適合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的活動,循序漸進地實施,使貧困大學生心理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
(二)團體輔導有助于改善貧困大學生的應對水平,通過結果表明,應對方式在前測和后測出現極其顯著的差異,說明團體輔導可以有效改善其應對方式。在應對方式方面,實驗組被試開始更多的運用積極應對且差異顯著這說明團體輔導能幫助貧困大學生一定程度上使其應對方式得到良好的進步與改變。
(三)分析研究結果,本研究為今后以貧困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為心理健康教育對象的,提出幾點建議:①在最初期開展會面,進行活動時,要求團體輔導領導者以主動理解學生,以耐心和負責的態度去開展活動,并積極尋找學生的正能量;同時幫助其樹立自信意識與責任意識,發掘自我閃光點;②關注貧困大學生的共同問題:針對其普遍存在被動,負面能量較多,自我否定,害羞等特點,給予對應性指導。引導他們積極管理自我的情緒與釋放自我壓力,鼓勵其主動參與人際交往活動從而加強與人溝通的能力;③本研究沒有開展繼續跟蹤研究,人的心理狀況及應對方式并不能在短期內迅速提升,建議今后的研究可以繼續跟蹤調查,探討以更加適當的時間與干預方式來促進貧困生自我的發展與成長,令其主動樂觀地面對人生。
團體活動中安排了形式豐富且具有針對性的活動,這些活動獨具匠心,以不同的形式傳達了團結,互助,主動,樂觀,妥善管理情緒的主題意識。強化成員在團體中的自信心建設,積極應對困難。過程中,團體活動引導成員用彩色筆描繪我的家庭與我的未來,鼓勵他們應該主動多與家長溝通。也引導成員表演想象自我與他人生氣憤怒時的樣子,從而反思如何積極管理自己的情緒活動,平復心情,擁有良好健康的心態。這些有針對性的的活動,令成員挑戰自己,忘記過去,展望未來。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團體成員間防備心理開始趨于減少,團體關系逐漸和諧融洽、成員之間開始互相照顧與鼓勵,每個人都開始展現面具后的自我,表達自我,展現自我。對于貧困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經濟貧乏的現狀是可以逐漸在將來趨于變化,積極的良好的心理干預不但能幫學生去面對自己,面對他人,面對人生。還可以引導他們用發展的角度去審視自己身上的缺陷與不足,并主動去改善與進步,最終樹立遠大抱負,塑造良好的性格,積極管理人生,在發展中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1]陳丹.高校貧困生心理貧困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4.
[2]梁雅麗,姚應水,石瑋,等.貧困大學新生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6):736-747.
[3]賀斌.貧困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12,28(3):405-407.
[4]趙富才.團體輔導對緩解高校貧困生心理壓力的干預研究[A].中國心理學會.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中國心理學會,2009.1.
*呂梁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項目編號CXCYYB201642),項目名稱:團體輔導對貧困大學生應對方式的干預研究——以呂梁學院為例,該項目依托武春霞教師的校內青年基金。
霍葆杰(1994-),男,山西沁縣人,呂梁學院教育系,本科生,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吉曉環(1990-),女,山西大同人,呂梁學院教育系,本科生,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武春霞(1985-),女,山西霍州人,碩士,呂梁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R
A
1006-0049-(2017)11-00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