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燕+熊定永+蔡林
德育,在我國人才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提高當代民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德育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要致力加強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民族學生的德育,幫助民族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加強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提升他們的道德品質,不斷增強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為其創造出更積極、和諧的大學校園文化生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品學兼優的優秀人才。
一、積極鼓勵民族學生參與課堂內外的實踐活動,以實踐活動加強民族學生的德育
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有許多來自不同民族的學生,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民族學生的特點,在課堂內外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在提高民族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同時,加強民族學生的素質教育。
在課堂中,我們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民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外,我們還可以根據民族學生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歷史資源,積極展開雙向互動實踐教學,以積極有效的實踐活動提高民族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比如,2016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我們可以根據這樣的重要史實,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以“弘揚紅軍長征精神,做新時代優秀大學生”為主題的班會活動,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同漢族學生一起制作有關弘揚紅軍長征精神的黑板報,收集有關紅軍長征的故事,撰寫相關的論文,以此培養民族學生的革命道德精神,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另外,由于當年紅軍在長征中爬雪山、過草地的很多行程會經過少數民族地區,為此,我們在班會主題中,還可以鼓勵民族學生去搜集當年紅軍長征經過自己家鄉所留下的故事,并將這些故事分享給同班同學,總結自己在這些故事中所受的啟發,并談談在自己的實際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將怎樣弘揚長征精神,如何做一名新時代的優秀大學生。通過這樣的實踐教學方式,讓民族學生既能樂于參與課堂內外的學習,也能從課堂內外的實踐活動中獲取成長實踐經驗,明確自己身負的重任,練就堅強的毅力,以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類似這樣的課堂內外的實踐活動陶冶民族學生的情操,提升民族學生的道德品質,從而加強對民族學生的德育。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情感教育,以情感推進民族學生的德育
“情感性素質教育,即以重視人的情感培育為教育的切入口,關注情感在人的發展中的基礎作用和積極影響,并且運用情感機制和條件,尋找如何使情感性品質支持人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素質的發展。”為此,我們可以通過情感性素質教育來加強民族學生的德育,使情感教育深入民族學生的內心,塑造更加美好的人格,提升他們的道德品質。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我們可以通過開展不同的情感教育的方式,將情感教育滲透到民族學生的德育中。
1.積極促進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的情感交流,以情感的滲透來加強民族學生的德育
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積極促進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的溝通與交流,使他們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創造出更加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有許多來自不同地方的民族學生,他們同漢族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生活,他們感受著祖國大家庭的溫暖,也對自己的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德育老師可以把民族學生家鄉的風俗習慣通過圖片、歌曲等形式展現給其他學生,或者帶領學生到實地進行參觀和考察,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或者在老師的引導下讓民族學生組織其他同學參與少數民族的民族節日活動,比如,過彝族年、跳藏族鍋莊舞、過白族、納西族七月火把節等一系列的具有濃烈的民族氛圍的節日活動。這樣,通過以加強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的方式,不僅能推動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又能充分尊重民族學生,陶冶民族學生的情操,讓他們感受老師和同學對他們的喜愛,使得他們樂意同其他同學做好朋友,讓民族學生在這樣團結、友愛的氛圍中受到熏陶,使得他們更能從內心深處積極、主動地接受德育,從而提高民族學生的綜合素養。
2.借助情感教育的綜藝節目加強對民族學生的德育
“作為青少年,要有崇高的品德,要有無愧于天地的胸懷,要有報效國家的宏心大愿,而這些品性的修養都將是對父母無私奉獻的回報。修身養性,養德潤身,正是孝的體現。”孝敬父母,學會感恩,是民族學生擁有高尚品德的重要標志,因為,“對青少年而言,感恩是一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學會做人的支點。”民族學生要學會感恩,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必不可少的。
2016年年初湖南衛視開播的綜藝節目《旋風孝子》深受廣大電視觀眾的喜愛。節目主要記錄的是明星如何在七天六夜里給自己的父母盡孝。在節目里,要求這些明星為自己的父母做飯、洗衣,每天給自己的父親或母親寫一封信,等等,表達的主題就是“孝”。通過這些形式讓自己的父母感受兒女對他們的感恩,這讓許多觀眾從中受益匪淺。加之包括民族學生在內的很多青少年學生對現在一些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電視綜藝節目或者網絡節目容易產生興趣,所以,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對民族學生的德育工作可以根據民族學生年齡特征、興趣傾向,以我國有著許多優良道德傳統的文明大國形象,百善孝為先的大環境,借助綜藝節目的平臺,讓民族學生在學習的空余時間去觀看《旋風孝子》這一類的綜藝情感節目,積極引導民族學生學會感恩,以實際行動為自己的父母盡孝,同時也讓他們反思自己平日里對自己父母盡孝是否做得到位,是不是也應該給自己的父母寫一封信或者打一個電話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我們通過這樣的德育方式,引導民族學生明白一個道理:為了回報父母對自己無私的養育之恩,為今后能讓自己的父母能安享晚年,就應當珍惜大學這樣一段人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時期,腳踏實地、努力學習、刻苦鍛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實力來回報父母給予自己的愛,不要讓自己留下如《韓詩外傳》中所說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的人生遺憾。總之,讓民族學生學會感恩父母、孝敬父母,這樣不僅能鞏固民族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親密關系,還能加強對民族學生的德育,提高民族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提升他們的道德品質,也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三、引導民族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民族學生的主人翁精神
隨著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形勢,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不斷地沖擊著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嚴重威脅著人們的道德觀以及人生價值取向。包括民族學生在內的許多大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也容易受到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的影響,甚至有的大學生因此走向人生錯誤的軌道而抱憾終身。“借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使他們從內心深處增強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道德的自覺認同和踐行,進而在深化道德認知、注重道德養成、增強道德踐履的過程中,真正成為開社會風氣之先的中堅力量。”可見,在民族學生群體中深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極為重要。
為此,在當今復雜的社會中,德育要引導民族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民族學生的道德修養,為他們的人生保駕護航。比如,自從當年扶老人被訛的事件在全國各大媒體曝光以來,有關于“老人倒地,扶還是不扶”的不同說法就成為了社會上的熱議話題,扶起老人又怕被訛,不扶老人又顯得不道義,這些不同的觀點混雜碰撞,對民族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有著很大的負面影響。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與教育深入民族學生的內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民族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不斷提高民族學生的綜合素養。我們可以通過開展一系列相關的社會活動,讓民族學生參與其中,鼓勵學生親身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民族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從充滿正能量的角度去引導民族學生,既要讓他們正確認識當今社會所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和矛盾,又要從正面渠道去引導他們正確、客觀地認識這些不良的現象和矛盾,引導民族學生在遇到復雜的狀況時保持冷靜的頭腦,尋找到既能幫助別人同時又能保護好自己的方法與措施,鼓勵民族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民族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以及法制觀,在不斷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素質的同時也能給整個社會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另外,我們的德育還可以在引導民族學生做好自我的同時,去不斷地影響身邊的其他人,帶動更多的人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法制觀,不斷提高社會的總體道德水平,從而創造出更和諧、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
四、結語
民族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資源,為此,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我 們要不斷加強對民族學生的德育,要 充分尊重民族學生的地位,不斷增強我國民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建設,提升我國大學生隊伍的整體素質水平,促使他們為國家的建設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陳國友.孝道:讓感恩與你同行[M]. 北京:華藝出版社,2012:110.
[3]石國亮,莫 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少年讀本(大學生版)[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
[4]陳麗麗,杜 娟.新疆中職學校少數民族學生德育教育淺析[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14).
[5]黃曉波.中職少數民族學生德育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教育(中等 教育版),20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