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



[摘要] 目的 探討嬰幼兒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相關性。 方法 將2011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120例ITP嬰幼兒作為觀察組,再根據是否感染巨細胞病毒將其分為感染組與未感染組,同時選擇60例健康嬰幼兒作為對照組,分別對兩組嬰幼兒的檢測及治療數據進行統計對比分析。 結果 觀察組嬰幼兒中血清CMV-DNA、血清CMV-IgM以及血清CMV-IgG呈陽性的占比明顯高于對照組嬰幼兒;感染組嬰幼兒的平均血小板計數明顯低于未感染組嬰幼兒的平均血小板計數;治療后給予更昔洛韋治療嬰幼兒的末梢血血小板數量明顯多于給予常規治療嬰幼兒的末梢血血小板數量。 結論 CMV是ITP嬰幼兒的主要發病因素之一,更昔洛韋是ITP嬰幼兒治療的對癥藥物。
[關鍵詞] 嬰幼兒;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巨細胞病毒;感染
[中圖分類號] R725.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8-005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cute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nd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Methods 120 cases of ITP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1 to February 2015 were trea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n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infection of cytomegalovirus or not, they were divided into infected group and uninfected group. At the same time, 60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ere chosen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serum CMV-DNA, serum CMV-IgM and serum CMV-Ig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average platelet count in the infect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uninfected group. After treatment, peripheral blood platelet count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treated with ganciclovir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Conclusion CMV is one of 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ITP. Ganciclovir is a symptomatic drug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ITP.
[Key words]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cute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嬰幼兒常見的出血性疾病[1],臨床特征主要為血小板減少、出血時間延長及血塊收縮不良等[2],嚴重時會導致嬰幼兒骨髓中的巨核細胞發育被抑制,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恰當則可能轉為慢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不僅會給嬰幼兒帶來更多的痛苦,還會對嬰幼兒的身心造成嚴重影響,對嬰幼兒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目前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傳統認為該疾病可能與水痘或麻疹等有直接關系[3],但隨著近年來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及對該疾病的研究不斷深入,發現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巨細胞病毒感染有直接聯系[4],但臨床上對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巨細胞病毒感染相關性的報道較少,本次研究為了提高嬰幼兒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臨床療效,就我院收治的120例該疾病嬰幼兒患者進行研究,旨在為該疾病與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相關性證實提供更多有效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1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120例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嬰幼兒作為觀察組,其中男81例,女39例,年齡在1個月~3歲之間,再根據是否感染巨細胞病毒將其分為感染組80例與未感染組40例,同時選擇60例健康嬰幼兒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在1個月~3歲之間;各組嬰幼兒在一般資料上差異不明顯,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觀察組嬰幼兒均確診為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并符合相關診斷標準[5],排除因其他感染因素致該疾病發生的患兒。
1.3方法
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嬰幼兒于清晨采集5 mL空腹靜脈血并置于抗凝管中,使用PCR法檢測血清CMV-DNA[6],使用ELISA法檢測血清CMV-IgM以及血清CMV-IgG[7]。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嬰幼兒的血清CMV-DNA、血清CMV-IgM以及血清CMV-IgG情況比較
通過統計對比發現,觀察組嬰幼兒血清CMV-DNA呈陽性的占比(62.5%)明顯高于對照組嬰幼兒血清CMV-DNA呈陽性的占比(31.7%);觀察組嬰幼兒血清CMV-IgM呈陽性的占比(42.5%)明顯高于對照組嬰幼兒血清CMV-IgM呈陽性的占比(8.3%);觀察組嬰幼兒血清CMV-IgG呈陽性的占比(71.7%)明顯高于對照組嬰幼兒血清CMV-IgG呈陽性的占比(36.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感染組與未感染組嬰幼兒的血小板計數比較
通過統計對比發現,感染組嬰幼兒的平均血小板計數[(24.54±7.05)×109/L]明顯低于未感染組嬰幼兒的平均血小板計數[(27.91±8.51)×109/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CMV-IgM呈陽性的嬰幼兒給予更昔洛韋治療與常規治療的末梢血血小板計數比較
通過統計對比發現,觀察組治療前給予更昔洛韋治療嬰幼兒的末梢血血小板數量[(32.73±16.56)×109/L]與給予常規治療嬰幼兒的末梢血血小板數量[(31.92±16.74)×109/L]差異不明顯;治療后1周后給予更昔洛韋治療嬰幼兒的末梢血血小板數量[(82.43±20.69)×109/L]明顯多于給予常規治療嬰幼兒的末梢血血小板數量[(53.25±17.97)×109/L];治療后2周給予更昔洛韋治療嬰幼兒的末梢血血小板數量[(108.61±22.95)×109/L]明顯多于給予常規治療嬰幼兒的末梢血血小板數量[(86.46±17.33)×109/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嬰幼兒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在我國的感染率較高[8-9],該疾病對免疫功能正常的群體而言僅表現為輕癥狀感染或無癥狀感染,病毒自身可能處于潛伏狀態或被完全清除[10-11],但對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嬰幼兒而言,病毒則可能被激活導致嚴重的疾病發生,因此該疾病對嬰幼兒患者的危害相當大。嬰幼兒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發病機制與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失常等均有著密切聯系[12],目前臨床已被證實皰疹類病毒、麻疹病毒及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10多種病毒與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發病有一定聯系[13]。巨細胞病毒感染是近幾年提出與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發病有關的感染,該感染自身臨床表現無特異性,主要以重要臟器受損及影響血液系統為主要癥狀,目前巨細胞病毒感染導致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發病的機制尚未完全確定,但也有諸多推測逐步被證實,有學者提出巨細胞病毒感染后致使機體產生對應的抗體,在抗體與血小板結合過程中致使血小板受損,也可能是巨細胞病毒直接吸附至血小板膜上導致血小板被破壞,導致數量減少[14];也有學者提出巨細胞病毒感染直接對造血細胞因子造成影響,影響造血微環境及對造血前體細胞造成感染最終引起骨髓抑制,從而減少了血小板數量[15];上述兩種機制均是目前公認度最高的發病機制。本次研究中發現,觀察組嬰幼兒中血清CMV-DNA、血清CMV-IgM以及血清CMV-IgG呈陽性的占比明顯高于對照組嬰幼兒;感染組嬰幼兒的平均血小板計數[(24.54±7.05)×109/L]明顯低于未感染組嬰幼兒的平均血小板計數,充分證實巨細胞病毒感染是嬰幼兒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巨細胞病毒感染的加劇會加重該疾病的臨床癥狀;巨細胞病毒也會長期潛伏在患兒造血祖細胞內對免疫功能起到抑制作用,導致患兒免疫功能紊亂,致使血小板數量減少。臨床常規檢查血清CMV-DNA、血清CMV-IgM以及血清CMV-IgG水平只能說明巨細胞病毒的存在,對病毒的周期不能完全肯定,更昔洛韋是一種無環脫氧鳥嘌呤核苷同功異質體,應用于嬰幼兒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治療中,如果病毒處于靜止期則治療藥物將沒有療效,本次研究中發現治療后給予更昔洛韋治療嬰幼兒的末梢血血小板數量明顯多于給予常規治療嬰幼兒的末梢血血小板數量,一方面證實了巨細胞病毒感染與嬰幼兒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密切聯系,另一方面也證實了更昔洛韋在該疾病治療中的臨床療效性。
綜上所述,巨細胞病毒感染是嬰幼兒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致病因素,臨床診治該疾病建議同時進行血液學檢測與CMV等病毒學檢測,做到早發現并給予更昔洛韋等對癥藥物治療。
[參考文獻]
[1] 朱曉華. 巨細胞病毒感染與兒童呼吸道疾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 國際兒科學雜志,2016,43(10):781-783.
[2] 張安全,吳慶飛,彭文娟,等. 深圳西北部地區兒童住院患者巨細胞病毒感染調查[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5,7(6):644-646.
[3] 馮娜,薛繼紅. 兒童巨細胞病毒感染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醫藥導報,2015,12(14):15-17.
[4] 馬巖,孫立煒. 長春市嬰幼兒巨細胞病毒感染臨床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3,28(9):1534-1535.
[5] 趙雪蓮,王西閣,梁宇,等.巨細胞病毒感染合并血液系統損害32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5):4160-4161.
[6] 邊鵬. 80例兒童巨細胞病毒感染患者臨床治療分析[J].中外醫療,2013,32(26):55-56.
[7] 張璋,趙瑞,王江濤. 人巨細胞病毒感染與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醫學創新,2012,9(16):144-145.
[8] 王淮燕,張琳,王春婷,等. 利用唾液標本篩查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J]. 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3,16(8):485-488.
[9] 張文雍,謝利霞,蔣歡歡,等. 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巨細胞病毒感染1例[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6,16(4):502-503.
[10] 陳梅. 新生兒人巨細胞病毒感染臨床分析[J]. 中國實用醫刊,2012,39(3):85-86.
[11] 徐芳,徐燕. 1例血栓性血小板性減少性紫癜患者的搶救體會[J]. 醫學信息,2013,(17):212.
[12] 牛銀萍. 人巨細胞病毒感染母嬰傳播與母乳喂養[J]. 中國實用醫藥,2015,(7):270-271.
[13] 韓冬梅,李淑蓉. 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情況分析[J]. 醫藥前沿,2012,(26):206.
[14] 樊茂,張倩,周敬靜. 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巨細胞病毒感染的關系[J]. 放射免疫學雜志,2013,26(6):820.
[15] 李光艷. 巨細胞病毒感染與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相關性探討[J]. 中外健康文摘,2013,(14):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