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政府
[關鍵詞]娛樂新聞;異化現象;表現
正在召開的2017年全國兩會上,一位不愿具名的全國政協委員表示,一幫演員在節目中打打鬧鬧,掙的錢卻超過一個幾百人的中型企業。在全國政協文藝界別,不少委員也針對一些年輕演員收入虛高、藝德差的現象進行了討論。有政協委員表示,為了票房和宣傳,不得不加入這些年輕偶像,而扭轉這一現象,還是要靠市場和輿論引導。
而部分媒體在娛樂新聞報道上,明星緋聞占據了娛樂新聞的主體地位,娛樂新聞逐漸明星化,我們在娛樂版塊經常可以看到某某明星的艷照、隱私、婚姻情感等大雜燴,只要明星和名人有一點動態,都會成為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這些現象的出現致使娛樂新聞偏離新聞正常發展軌道,影響娛樂新聞報道的正確方向的同時也降低了受眾的品味。
一、虛假新聞泛濫
為了尋求“獨家”新聞,滿足受眾需求,抓住受眾的好奇心理追求八卦、隱私來迎合受眾。不在乎真相,不顧及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只在乎效果和效益,娛樂功能被過度放大,甚至扭曲,背離真實。
文章和馬伊琍三年三次“被離婚”,網絡上瘋狂轉載,各種評論嚴重影響到文章的個人生活,也影響到了文章在粉絲們心中的美好形象。陳凱歌的電影《趙氏孤兒》的首映慶典結束后,范冰冰與王學圻從“被牽手”到后來的“被同居”,大爆范冰冰與王學圻私下秘密同居已經兩年。
2010年12月6日晚,一位網友發了一條微博,說金庸由于中腦炎合并胼胝體積水于2010年12月6日19時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瑪利亞醫院去世。而這條謠言在傳播的時候,金庸卻正在吃晚飯。“以訛傳訛,最易滋生虛假新聞”。維塔斯病逝的假新聞在傳出的一小時時間被網友轉發了近4萬次,俞灝明病危等假新聞頻頻出現,眾多明星都頻頻遭遇“被死亡事件” 。
二、主題明星化
明星一直成為娛樂新聞的熱點問題,他是做什么的,怎么進入娛樂圈的,和誰在一起過,興趣愛好等都成為了人們閑暇時間討論的話題,只要讀者愛看,娛記就會想盡各種辦法通過各種渠道揭露明星的私生活來取悅受眾,把明星的私生活作為報道的市場。網絡上流傳的各種“門”事件以及明星的整容事件,最近瘋傳的楊冪整容事件,以及蛇年春晚劉謙的一句“找力宏”的“羅生門”事件。“找力宏”一詞成了蛇年春晚的熱詞也因此轟動一時。
目前各種造星活動受熱捧,各媒體也爭相效仿,中國好聲音、快樂男聲以及其他選秀和相親類節目一時之間火了起來,其相關的娛樂節目也火了。
一些受眾對明星的追捧已達到了癡迷的程度,“長腿歐巴”李敏鎬已成為了中國很多女性朋友的“男神”,可是薩德事件后,那些哈韓文化依舊潛在市民心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明星文化確實是一種癡迷的文化。因為它所產生的激情來源于舞臺的真實性,而不是真正的認知感和歸屬感。
三、過度商業化缺少精神引導
隨著經濟的發展,大眾傳媒既是為黨和政府服務的耳目喉舌,又是自負盈虧、自主發展的主體,需要自己找飯吃。所以媒體必須不斷改革創新,在擴大發行量和提高收視率中尋求利潤,不能過度商業化,單純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而商業化的存在會造成虛假新聞的泛濫。
目前,一些媒體通過利用明星來樹立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商業的廣告版面大幅擴大,帶動投資,推動媒體自身發展。大量期刊已經變成了消費指南,以其驚人的價格對各種用品進行推廣,極力推崇名牌服飾、名包、護膚品等奢華的消費品,看淡了物品本身的使用價值而盲目追從它的社會等級地位。一些受眾以能和明星使用同款而感到光榮有面子,以這種消費能力來表現自己的社會地位。
過多商家使用韓國偶像進行宣傳,必須警惕文化侵華侵略。商家利用偶像明星的代言來引起受眾的注意,偶像產品成了搖錢樹,使商家和媒介受到更多的利潤。如韓國張根碩代言的Coffee Bene咖啡館,咖啡館內的電腦屏幕上放著張根碩的MV,吸引了大量的根碩粉絲--“鰻魚”,Coffee Bene也因此在中國市場普遍受歡迎。
各種欄目的包裝以及宣傳片的制作的商業化日漸明顯,如《爸爸去哪兒》節目,在培養了大批忠實觀眾后,在最后又編制出一期放在電影院里播放,票房火爆,以極低的投入成本為商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在社會主義中國,媒體的性質決定了娛樂記者不能成為制度外商化媒體里生存的“狗仔隊”,雖然我們也要追求經濟效益,但是我們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即使純粹的以滿足現代人某種精神消費需求而產生的娛樂新聞也應當堅守的社會道德和社會責任的底線,遠離低俗、惡搞等不良傾向。
四、娛樂新聞過于庸俗
娛樂新聞可以幽默、活潑,但偏離了娛樂的界限,更多的熱衷于“黃賭毒、星性腥”等低俗新聞就會觸及道德的底線,為了迎合受眾,一味的放縱使新聞本身缺少了應該有的深度和廣度,最終致使其走向了庸俗和惡俗的泥潭。
在發布會現場,也經常有記者提問“是否有床上戲”“是否擦出了火花”等一些低俗的問題,不顧職業道德規范,沒有底線,只注重收視率和點擊率,為了取悅受眾和取悅市場最終淪入庸俗化,既降低了受眾的審美品位,也影響了娛樂新聞報道的正確方向。
明星進行自我營銷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那些荒唐、低俗乃至污染社會的事情讓人難以接受。娛樂圈的這種炒作現象愈演愈烈。為了提高曝光率主動制造策劃“偷拍”,等著別人捧,不如自己捧自己。看似是記者或知情人士的爆料,實則為自己的炒作。女明星的炒作絕招——“露,更露點”,只要露的夠到位,表現的方式夠唯美,媒體給的版面就絕對不會少。林志玲的每次出鏡都絕不會讓攝影記者失望。男明星的自我炒作方法——打、罵,自己找人罵、找人告,增加曝光率和點擊率。
一些人完全不顧自身形象,“故意出丑、嘩眾取寵已成為娛樂新聞追求的重要新聞門類。”在“棒棒棒”節目錄制中,干露露和母親還有妹妹三人撒潑謾罵,造成十分不良的影響,廣電總局下令停播。而干露露母女二人也是憑借著“露”來“上位”,增加曝光率,污染了新聞傳播環境。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