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達
[關鍵詞]視聽語言;剪輯節奏;光影藝術;構圖規則
反觀當下流行的網絡直播和各類微視頻創作,很多我們正在越來越關注、越來越喜歡的視頻類網絡節目似乎已經忽略和淡化了傳統電視行業的電視語言規律。然而,其實恰恰相反,在這些紀實類的節目中,仍然潛藏著我們始終沒有拋棄的傳統電視語言規律。比如“網絡直播”,雖然既沒有構圖優勢又沒有造型效果,只是事件的簡單紀錄,似乎沒有任何電視語言技術含量,但是在“網絡直播”中的“直播”元素,確實永遠無法忽略掉視頻語言中的“現場紀實”這個最原始的存在特性;再比如“微視頻”創作,創作者用簡短的現場展現,或一個鏡頭、或多個鏡頭組接,最終呈現了一條少則10多秒、長則也不過4、5分鐘的小視頻,雖然看似創作構思和創意粗枝大葉,但是其中也忽略不了“真實再現”的畫面呈現屬性。
可見,即時我們的時代在不斷進步、創作技術在不斷更新、發布平臺在不斷調整,但是在視頻創作行業中,有一個始終不變的元素 “不僅決定了視頻節目的生命力,更決定了視頻節目的鮮活性”,這個始終持續的元素就是“視聽語言”。它是依靠“蒙太奇、剪輯節奏、光影藝術、構圖規則、聲音效果”等多個方面的視頻創作技術綜合運用,來實現與文字編碼完全不同的更加直觀可見的視聽編碼形式,讓記錄者所紀錄的事件通過有意識的選取、最直接呈現給受眾群體。也正是源于其真實性、直觀性的聲畫沖擊力,讓這門藝術的魅力經久不衰。
在視頻節目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容易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同樣的生活事件、同樣的采訪題材、同樣的報道主題、同樣的關注視角,為什么新聞創作高手做出來的東西既真實又深刻,而一些初級創作著拍出來的卻會被受眾誤認為是失事報道,甚至是假報道”。對于專業從事視頻節目創作的工作者來說,“面對真實”卻無法“表現真實”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對于我個人而言,通過不斷在實際工作中實踐摸索,我漸漸地發現類似問題的所在,究其原因還是對電視語言藝術的特性和形態理解不深、領悟不透,而這就直接決定著一個視頻節目工作者的創作能力和表現功力。
首先,“視頻作品本身并不是真實事件本身”,這個想法是在視頻創作行業廣為認同的一個“電視語言價值”的認識。電視新聞之所以稱為藝術創作,它的本質在于藝術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而關鍵就在“高于生活本身”的特點上。所以說,視頻節目的創作過程就是一個迎合受眾“審美口味和接受能力”的濃縮型事件整合過程,好的視頻作品一定是源于真實生活,又進行了不過火兒的藝術加工的視頻產品。這種“介于真實與創造之間的變通和思辨”就是“視聽語言魅力”得以發揮的基礎。
其次,“如何利用視聽語言的種種特性實現真實事件的主觀藝術化再現”,是視頻作品能夠感染受眾影響受眾的關鍵所在,這也是視頻節目作品創作中最重要的內容。傳統觀念中“重文字、輕畫面”的創作理念是只要把解說稿件寫好了就會做出好的視頻作品,而現實是 “如果稿子寫得再好,如果不懂得電視語言的運用,也不會創作出真正有份量的作品”。因為視頻節目畢竟不是紙媒節目,它既不會單獨以文字功力論成敗,也不會單獨以文字魅力論好壞,單純的解說加圖像式的視頻節目報道方式無法打動觀眾。一個真正優秀的視頻節目作品一定是融合了“圖像、聲音、攝像、剪輯、前期策劃和后期包裝”等多個創作環節、多種視頻技術于一身的藝術產物。其實,這些都是視頻節目作品是否看起來真實可信、是否能讓受眾認可的重要依據所在。作為這些視頻節目產品的生產者,只有練好視聽語言掌握的基本功,才能駕輕就熟地借助視聽語言魅力征服電視媒體和互聯網媒體的關注者。
例如, 1988年由丹麥旅游局策劃拍攝的一部旅游宣傳片《丹麥交響曲》,一直被譽為世界級視聽蒙太奇手法運用杰作。該片時長約20分鐘,700多個鏡頭,展現了丹麥的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生活科技等各方面,面面俱到卻不雜亂。全片“沒有解說詞、對白和字幕,僅靠剪輯將音樂、自然音響和畫面融合,音響被音樂化了,而音樂又成了音響結構;在節奏處理上,不論是就全片整體,還是段落蒙太奇中鏡頭內部的運動,都充滿韻律感。如行人走路、小孩騎車、大人騎車,速度行進感愈來愈快,快速切換到航拍的田野海洋的大全景”,呈現的卻是視聽語言的獨特魅力。
針對這部作品和視頻節目的特質和表達方式,我個人認為應該重點通過視聽語言的“五觀”的挖掘來實現創作水平和藝術高度的提升。
第一個要做到的是“掌握電視語言規律”,也就是掌握“蒙太奇”語言的規律,這是電視新聞“前期圖像拍攝、后期畫面剪輯”的基礎。
第二個要做到的是“熟悉光影藝術”,電視源于電影,而電影的構成是光和影,運用好光影就意味著可以藝術化的處理每一個圖像和鏡頭。
第三個要做到的是“活用構圖技法”,取景的好壞和美丑,直接決定了受眾的接受心理,優美的構圖可以更直接更有效的在作者和受眾之間搭建一個心靈溝通的橋梁。
第四個要做到的是“抓住剪輯節奏”,就像音樂一樣,在組合電視新聞“圖像、聲音、解說”等要素時,恰當的運用剪輯節奏就會產生非同尋常的藝術效果。
第五個要做到的是“發揮聲音效能”,電視是一種聲畫藝術形式。所以一個好的視頻作品,現場聲、音響聲、同期聲等聲音要素和畫面同等重要,這些聲音運用恰當同樣能給受眾以真實的藝術體驗。
還拿《丹麥交響曲》為例,影片的開頭給單車充氣的氣筒壓下,一聲爆響,禮花在夜空中綻放,力量感十足;游船在叢林中的河流劃行,迎面碰到樹枝,一聲清脆的斷裂聲,一棵被伐的樹轟然倒地。感覺好像是樹葉碰到船自己倒下的。合乎視覺心理,很奇妙。再如,樹倒下,接段木,段木被鋸分為木板,木板拼成地板,地板上映出舞者的身影,跳躍的足尖,從鋸木廠到練舞房的時空轉場不著痕跡,水到渠成。綜合運用各種“視聽語言”技法創造出的視頻藝術張力就從有形展現變成了無形拓展,藝術欣賞價值也實現了深度拓展。
其實,“蒙太奇、光影藝術、構圖技法、剪輯節奏和聲音效能”這五個關鍵要素正是“視聽語言”的魅力所在,如果將這些視聽語言“五觀”有機結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再結合事件深度挖掘和節目主題創意挖掘,就有可能做出二度創作層面上真實和受眾廣泛認可的優秀作品和節目。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