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間彌生東渡美國十年,這段期間她由畫家大幅蛻變成為環境雕塑家,獲得各式各樣的成功。在美國前衛畫壇,甚至說是世界的前衛畫壇中,草間彌生已經成為一個名揚四海的名字。60年代的紐約是嬉皮風潮的興起,直到70年代仍未退燒,草間彌生身處在這股熱潮之中,44歲的她出現了更大的轉變發展,不僅止于美術這種體裁,還透過更多元化的活動來進行自我表現,而這些表現活動的起點就是“乍現”。
關鍵詞:草間彌生;嬉皮;快閃;乍現;表演藝術
草間彌生現年88歲,60多年以來一直以“最有趣、最醒目、最令人好奇”的藝術家為全球熟知。草間的藝術一直在變化中,從一開始用畫紙記錄幻覺,到置身于繪畫創作,赴美開啟了她的藝術道路。草間彌生在美國的十年時間里一直專注于二維空間的藝術創作,直到1965年,她開始嘗試用表演藝術的形式來發表作品,到1967年才開始大量策劃乍現表演。乍現:happening,又稱為偶發表演,可在隨意地點立即執行,同時開放大眾參觀,具有強烈的即興、隨機性質。乍現創作者想要打破觀眾和作品的界限,讓觀眾稱為作品的一部分,因此每次演出的狀況可能都會使內容產生很大的異樣,每個人都只能在當下接觸到,無法重復體驗。草間的偶發表演往往只是短時間的活動,因此較為貼近于“快閃”。
當時紐約格林威治村開始出現嬉皮,而他們掀起的“嬉皮風潮”也震驚全國。他們的時尚、思想和行為都超級前衛,仿佛在語言一種必將降臨的未來景象。嬉皮是一種響應共同主張的年輕人所組織的族群,他們意圖反抗以電腦為象征的美國機械文明,想要找回因為疏離而異化的人形。這些人一開始只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圈子,直到1967年才演變成如此醒目的巨大集團。越戰、政治、偌大美國內部所蘊藏的多種族國家悲劇……各式各樣的因素交相影響,使得美國國內回歸人性的呼吁日益風行。嬉皮所創作的藝術、飾品等等,成為美國年輕人的時尚主流,在政治方面,反戰、回避征兵等等,他們進行的民眾運動幾乎動搖了整個美國社會。
他們主張回歸自然,起初呈現在服裝儀態的層面上,緊接著,在性的層次上更為突出。這些興旺的嬉皮、男同、女同和亂交派隊,跟草間彌生的乍現作品也很有關系。草間的那些大膽的乍現表演獲得了嬉皮們壓倒性的支持。那是因為他們回歸人性、帶給世間沖擊的主張,和草間藝術創作所強調的主題有共同之處。
一、“草間快閃”與“性”
草間彌生的乍現表演大多都以“性”的方式去表達,然而草間并不能以正常人的思維去解讀“性”。草間從童年到青春期的成長環境和經驗,是她厭惡性愛的根源。對她造成巨大影響的人就是其父親卡蒙。他的情婦闖進她的童年,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心理疤痕,也因此得了性恐懼癥。她整個童年甚至到成年生活都無法擺脫“性”這個創傷。她討厭男性性征,也討厭女性性征,這兩者對她來說,都是她恐懼的對象。因此她拼命做這些討厭的、不喜歡的、可怕的形體,然后超越它們,這就是草間的藝術表現。運用這種方式創造一個嶄新的自我,就是草間的“心因藝術”。與此同時也涉及她住在紐約時的生活環境,紐約是由男性權力主導的城市。這說明女性身體的過度暴露的方式,最終又返回到與男性生殖器為中心的心靈創傷。這種心靈創傷導致一直用詭異的手段去描述“性”。
因此“草間快閃”里面男男女女浩浩蕩蕩脫光,然后草間用顏料在他們身上畫畫,在整個“快閃”的創作與表演中,草間只是扮演里的角色,絕對不會涉入其中。這只是她的表現方式。
二、圓點就是“草間快閃”的品牌標志
草間在身上畫滿圓點,讓自己消融與一切、回歸宇宙自然。1960年代后半,草間陸續在聯合國大樓、自由女神像、布魯克林大橋等紐約著名的景點上進行著她的快閃行動。草間在行動中以指導者的角色引導群眾,內容主要是在全裸的模特身上描繪圓點圖案。有時候她也會用明滅的燈光來呈現整個空間,讓人體上繪制出來的圓點和照明互相呼應,創造出一種可以稱之為表演裝置(performance installation)的神奇效果。“紅的、黃的、綠的點點是圓圓的地球也好,圓圓的太陽也好,圓圓的月亮也好,什么都好。我認為藉由在人體上畫點點圖案這個動作,那個人就可以消融自我,回歸宇宙的自然狀態。”[1]這個圓點圖案已成為“草間快閃”的商標。
1967年草間于胡士托(Woodstock)進行的表演藝術上,她在馬匹身上畫上圓點。同樣手法也出現在她自編自導的電影《草間的自我消融》里。不知何時少女時代的恐懼變成一種原創性,讓她得以如實描繪眼前出現的那些在極小與極大之間變化的圓點。就這樣,她的圓點顯現出生命中一切的喜悅、傷痛、快感,成為草間作品的骨干。此后,草間的圓點便從平面漫溢到立體空間。
三、“草間快閃”中的“自我消融”
草間自1967年于黑門劇場(Black Gate Theatre)發表《自我消融》后,兩年內陸續從事公開性的快閃行動,在參與活動的群眾身上以及室內工作室里畫滿圓點。在草間的世界里,人體的圓點圖案,象征著“自我消融”。1968年7月到11月之間,草間在許多不同的場地連續進行了一系列的快閃活動,稱之為“人體爆炸”。7月,這個活動在華爾街紐約證劵交易所對面、美國國稅的華盛頓銅像前舉行,由專業舞者進行“反對交稅”的快閃。四位全裸、身上噴著圓點圖案的男女舞者,在銅像四周轉圈跳舞。當時草間的口號是“裸體不必花錢,衣服則要算賬。忘卻自己,回歸自然。放棄自我,超越永恒。我會用圓點包覆你的身體,消融自我是唯一的解脫。”[2]草間在快閃行動中宣揚著消融、滅絕、空虛、虛無、無限與永恒的重要性,就像愛麗絲穿越了鏡子一樣,她也打開了通往幻覺與自由世界的大門。
“包括表演在內,劇場的所有一切都是舞臺。我無法不擁抱地下文化!觀眾跟我一起演出,所有的人都是明吶!我站在幕簾一旁,用顏料在全裸的男人身上涂上圓點,鼓聲、音樂聲砰砰鏘鏘響了起來。看吧!舞臺一直通往道路的彼方!通往聯合國、通向白宮,哦不!它甚至通往宇宙縣火星市的同志販賣分部唷。我,就是地球的舞臺創作者!”[3]
她運用“性”帶來令人震驚的快閃表演,在一般人看來都是瘋狂的。然而,這樣的藝術表演受到了觀眾和媒體的日益關注,她的這些表演就類似于她的波爾卡圓點和網從畫布上跳出來,蔓延到自己的身體,從而達到另一種“自我消融”的方式。草間通過激烈的方法直接而粗暴地揭示了在一般人眼中被視為禁忌的“性存在”,反映著那些束縛人們的制度、風俗、文化、政治等體制,以及男女性別的差異。嬉皮文化的繁榮源自于60年代反戰運動,無疑這讓快閃表演得以每年舉辦好幾十場。有些人甚至仰望草間為“嬉皮女王”。草間彌生用藝術的方式來面對生活中折磨自己的一切,她的行為,甚至她的存在,都應該被看做是一場“快閃”。
【參考文獻】
[1](日)草間彌生.無限的網[M].鄭衍偉譯.臺灣: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138.
[2](日)草間彌生.無限的網[M].鄭衍偉譯.臺灣: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157.
[3](日)草間彌生.曼哈頓自殺未遂慣行犯[M].工作舍,1978:124-125.
作者簡介:陸余妮萊(1991.07.27-),女,漢族,廣西梧州人,現是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14級水彩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水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