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春英


[關鍵詞]射孔;問題;處理
前 言
我們在進行射孔方案設計時,經常會遇到一些諸如自然伽瑪曲線有問題、套補距不符、校正值不符等一系列因素,這些問題如果落實不清,將會影響射孔方案設計的準確度。為了保證射孔精度,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每一處疑點,落實清楚每一個問題。下面從查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加以闡述。
1 射孔方案設計中的常見問題
1.1標圖過程中常見問題
假信號與短套管的混淆,套后深度橫線誤差大(大小格現象),大記號深度值有誤,記號間平差超標,輔助記號錯位(深度大記號無法確定)。
1.2校深過程中常見問題
套后自然伽瑪曲線突變,校深時曲線對不上,補孔井所給校正值有誤。
1.3計算過程中常見問題
套補距不符
2 問題分析及處理方法
2.1標圖過程中常見問題分析及處理
2.1.1假信號的識別
假信號大部分容易在補孔井或側斜井中出現,如果我們沒有識別出假信號,而正常標注,射孔小隊在井上施工時,測七組接箍就對不上,進而影響小隊施工。出現假信號,我們該如何識別呢?如圖1所示是X井的一段接箍曲線示意圖,在深度為1142.30米與1152.10米接箍中間有一個深度為1147.43米的接箍,查閱圖頭數據沒有發現有任何說明,這時就要求我們根據經驗來判斷這個深度為1147.43米的接箍是不是假信號。
首先,從接箍形態上分析,看這個接箍信號與其它接箍信號形態是否一致。正確的接箍信號應該是一個主峰,兩個負峰。從圖中可看出深度為1147.43米的這個接箍信號只有一個主峰和一個負峰,與其它接箍完全不同。由這一點判斷此信號是假信號。然后在根據相臨兩個接箍之間的距離(套管長度)來進一步判斷,由圖可知套管L1(5.13米)與L2(4.67米)之和(9.80米)正好相當于一個套管的長度。因此我們確定深度為1147.43米的接箍是假信號,不需標注。最后,經過射孔小隊上井施工證實了此信號確實是假信號。
總結出識別假信號的方法是根據接箍的形態和套管的長度來判斷。
2.1.2套后深度橫線誤差大(大小格現象)
現在標圖所應用的套后放—磁曲線圖大部分都是數控測井儀所測的,這種圖的深度都經過了深度校正,計算時以橫線深度作為依據。假如橫線深度有誤差,則所標注的接箍數據也會產生誤差。如圖2所示是XX井的一段接箍曲線示意圖,圖中橫線1與3,3與5,5與7之間的深度分別是10米,幾乎沒有平差,可是每相臨兩個橫線之間(橫線1與2,2與3,3與4,4與5,5與6,6與7之間)的深度卻不均勻(不完全是5米),這樣以橫線2、4、6為依據所標注的接箍數據就會產生誤差,進一步影響射孔方案的精度。
此類問題的處理方法是否有大小格現象,大部分是重新回放一張套后放—磁曲線圖。
2.1.3深度計算值有誤
這類問題多出現在深度計算值填寫不正確,例如XXX井,在計算時通過查圖,可知此井是套管頭測井,其套補距為3.70米,電纜零長為11.1米,馬龍頭為3.69米,激磁器高為0.7米,前磁零長為0.23米,根據非原鉆機測井的深度零長計算公式計算出深度計算值為18.02米,而他們填寫的是818.14米。
此類問題的處理結果是請相關人員重新核對后,填寫正確的深度值,在進行相關處理。
2.1.4記號間平差超標
記號間平差超標是指兩個相臨深度記號間的平差超出允許范圍。平差越大,所標注的接箍深度和套管長度誤差越大,射孔小隊在施工時所測接箍就可能對不上,這就會影響小隊施工。
2.2校深過程中常見問題分析及處理
2.2.1套后自然伽瑪曲線突變
套后自然伽瑪曲線突變是指套后放—磁原圖中的自然伽瑪曲線在某一段校正值突然發生變化。
例如:XXXX井,校正值在1160米—1190米處發生陡變,變化了0.30米,曲線無缺失痕跡,根據經驗判斷是套后放—磁曲線圖中的自然伽瑪曲線有問題。經測井小隊重新測套后放—磁曲線圖后此種現象消失。
此類問題的處理結果是與相關單位聯系,重新測一張套后放—磁曲線圖。
2.2.2校深時曲線對不上
校深時測井解釋成果圖與套后放—磁圖中的自然伽瑪曲線在形態上有差異。
例如:XXXXX井,計算員在進行校深時發現此井套前解釋成果圖與套后放—磁曲線圖中的自然伽瑪曲線多處對不上,最后用排除法確定是套后自然伽瑪曲線有問題,有可能是曲線漏測。經過重新測一張套后自然伽瑪曲線圖后,曲線吻合。
2.2.3補孔井所給校正值有誤差
部分老井進行補孔時校正值也經常有出入。
例如:XXXXXX井,第一次射孔時所取校正值為-0.94米,現在進行補孔所取校正值為-0.34米,兩次校正值相差0.60米分析校正值相差的原因主要是以前沒有計算標準,校深方法也同現在也有差別。處理結果是重新取校正值。
2.3在計算過程中容易遇到的問題
套補距不符。套補距是射孔深度計算中所應用的數據之一。它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射孔深度計算的精度。例如:XXXXXXX井,射孔通知單上所填的套補距為3.10米,套后放—磁圖中的套補距為3.50米,而固井通知單上的套補距為3.70米。經過核實此井實際情況是該井所下套管由外到內依次是表層套管下至93.84米,其套補距為4.7米;技術套管下至1345.73米,其套補距為3.5米;油層套管下至1631.45米,其套補距為3.10米。
此類問題的處理方法是,必須落實清楚,不可盲目使用任何一個數據。
結束語:
本文對射孔方案設計中的常見問題進行了統計分析,并提出了處理方法,希望對今后的工作有所借鑒。
(編輯/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