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春艷
摘要:社會治理是我國社會主義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也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只有建立科學的社會治理體系,才能進一步提高我國社會治理能力,才能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治理體系以及提高其運轉的效能,才能進一步完善與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關鍵詞: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社會治理體制 意義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6-0079-01
社會治理的理念明確了黨的執政理念的轉變方向,即是從原先由政府自上而下轉變為如今政府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社會進行合作治理。這是當前我國所面臨的經濟社會形勢的必然要求。
一、社會治理現代化含義
社會治理體制現代化,是以治理理念為主導,社會事務為服務對象,以市場、政府及社會各個主體為優勢的制度創新。其關注重點在于民生治理,而方向則是面向社會服務。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刻闡述了如何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現代化建設,會議指出:“只有不斷創新與完善社會治理體制,才能加快社會治理體系趨于科學合理,才能保障社會的和諧、安定、充滿活力?!鄙鐣卫淼睦砟钪貜娬{了政府與社會主體之間的合作協商的關系,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制定雙方共同的社會治理目標與治理途徑,從而對社會生活與公共事務實行協作治理,從而實現公共效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標。
二、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解決社會重點問題
現階段,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挑戰時期,社會矛盾眾多復雜,面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我們也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1.人民內部之間的復雜矛盾
人民內部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比如農村土地的征用、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城鎮房屋的拆遷、涉法涉訴案件、醫患糾紛、勞務糾紛、生態環境破壞、非法集資與經營、房地產泡沫、金融投資風險等多種矛盾逐漸突出。其中最為突出的當屬城市流動人員以及社會特殊群體內部之間的矛盾。
2.社會治理與服務之間的矛盾
一方面,設計領域寬泛、社會組織類型多樣化、組織活動豐富、組織力度逐漸加強。這些因素體現了財產與人格將替代傳統社會的權力源。在動態的生產與分配以及靜態的權利上和政府分享權利,建立多元化權利體系。另一方面,社政部分、政府社會組織與社會合作治理者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出現政府對社會組織管制太過嚴苛,資金的扶持力度不夠,社會組織不夠完善、活力不足,未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同時也存在對社會組織的管制過于松軟。
3.公共安全矛盾
現階段,我國在食品與藥品安全生產問題上屢生事故,刑事犯罪的概率也逐年增加,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新形勢下的網絡犯罪行為,國家的安全治理屢次受到侵犯與威脅。因此,解決社會突出矛盾迫在眉睫。只有建立政府與社會的合作管理,才能增強社會活力,推進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建設。
(二)有利于滿足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需求
從全局來看,我國目前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集中反映了現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征與水平。我國國力的上升,經濟體制不斷深化改革,思想觀念持續更新,社會經濟活躍度逐漸升高,都為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依據經濟發展規律
自我國開始實行改革深化措施,經濟體制與經濟結構都在不斷創新與調整中,因此為社會主體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比如創就業機會的增加,就業比率持續攀升,但是隨之而產生農村富余勞動力大量轉移,城鄉財富差異大、利益分配差距較大,因此分配利益資源難度也逐漸增大。
2.依據社會發展規律
我國政府正采取與社會團體、企業、社隊合作的方式,來深入群眾內部,調節人民群眾與社會利益以及社會資源分配之間的矛盾。
3.依據思想文化發展規律
普遍來講,現代人思想的獨立性、多變性、自主性、選擇性越來越強。一方面,這有利于加強人們的權利、法律、產權保護意識,不斷提高公平、民主、平等、監督、權利等現代化意識,另一方面,個別人的三觀受到各種文化思潮的沖擊而發生扭曲。
4.依據社會治理規律
當前,社會治理諸多方面都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要求。這就需要我黨在繼承傳統的社會優秀治理理念的前提下,盡可能樹立新形勢下的治理理念,積極創新改革社會治理體制,科學有效地促進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建設。
三、結語
綜上所述,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這是我國又一次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偉大舉措,是我黨和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把握的又一次質的飛躍,是進一步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將社會治理與現代化建設要求結合起來,有利于解決社會的主要矛盾與復雜問題,對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五位一體建設有著深遠意義。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