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德芳
在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合理的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提供圖文并茂的內容和一些音頻、視頻資料,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通過有效是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職欲望,使學生在教師的創設的情景下積極主動的學習。
一、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的基本原則
構建主義認為,學生獲得知識不是教師傳授的,應該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過教師的幫助或合作學習者的合作,合理利用學習資料和工具自主學習獲得的。因此,我們教師在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時要以學生為中心,不能只是簡單的利用信息技術或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要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的去發現問題,然后主動的去探索,使學生學會主動構建,而不是把課本上的知識或教師的知識轉移到學生的筆記上或學生的大腦中,要強調學生的“學”。
二、創建理想的教學環境
信息技術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教師要合理利用,使其與生物課程有機結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校園網、因特網等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理想的環境。
1.創設交互性教學環境
多媒體計算機能夠有效的實現人機交互,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為學生提供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同時,學生在利用人機交互的過程中可以實現立即反饋,這樣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創設多樣性教學環境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5%來自視覺,11.5%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因此,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通過多個感官同時獲取信息的話,這樣在相同的時間會獲取更多的信息,并且記憶更加深刻。多媒體計算機可以為學生提供圖文并茂的內容,還可以提供音頻、視頻等影像資料,這樣學生即能看到,又能聽見,還可以自己動手操作,這樣獲得的信息量要比單一的教師講解要強者多,而且,學生親自動手體驗的要比教師講解影響深刻的多。因此,教師合理利用多媒體創設多樣性教學環境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3.創設有效教學環境
利用多媒體系統能夠有效的對教學信息進行組織和管理。超文本可以實現網狀結構管理信息,是一種先進的管理技術,網狀結構比較符合人腦的思維方式,這種管理方式不同于傳統的文件或書籍,超文本可以將所有的內容按照相互間的聯系被組織成正文網,想看什么內容點擊相應的鏈接即可,無所謂第一頁和最后一頁。所管理內容不僅僅是文字。還可以是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媒體信息,這就構成了一個超媒體系統,教師可以把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所有信息、練習題、測驗題組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上課時隨時調用,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教室自行調用學習和練習,也可以自己進行測試并及時得到反饋。
4.創設協作式教學環境
協作式教學,要求學生針對同一個問題或同一學習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然后各抒己見,然后通過小組討論,達成共識,共同協作學習。現在基于因特網的網絡教學環境,更有利于學生協作學習,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與不同學校、不同地區的學生進行交流探討。采用協作式教學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
5.創設發展式教學環境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在社會所需的新型人才必須具備信息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教學和超文本的有機結合有利于促進學生信息能力的發展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就我們的教學提供了發展式教學的環境,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教學。
三、信息技術與教學目標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的整合并不是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簡單的利用多媒體設備或輔助教學工具,而是要利用信息技術創設一種教學環境。該環境應能支持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環境中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因特網等在教師的引導或幫助下通過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或協作學習等最終達到教學的目的。
四、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的整合
教學過程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為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教學活動。在生物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模式主要有三種:群體——多媒體講授型、自主一一監控反饋型、互動——討論激勵型。
五、整合中的注意事項
在實際整合中,我們要尊重教育和信息技術自身的發展規律,分層次、循序漸進地開展整合。
1.教學目標整合的原則
要明確以課程為本的信息技術整合目標,堅持符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發展需求的整合教學目標。
2.教學過程整合的原則
在選擇或設計教學策略、設計教與學活動時,應追求信息技術應用與教學方式變革的相互促進。
3.整合的平衡性
認真權衡學生主動與教師主動、直接體驗與間接知識、問題驅動與系統學習、教師與信息技術、多媒體與文字模型、情景學習與抽象思維、全球交流共享與個體思維訓練、知識客觀性與社會建構這些方面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