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小學詩歌的語言精美、凝練,較多使用各種修辭手法,同時其中還有著豐富的想象,對于小學生開拓思維、啟迪思想都有很大幫助。因此,以講讀的方式來教授詩歌,教學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針對小學詩歌的特點,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一、重視朗誦,讀出節奏和韻律
詩歌精練簡短、節奏分明、韻律優美、易懂易記,讀起來郎朗上口,深為孩子們所喜愛。一位兒童文學作家曾經說過:“詩歌是知識的百寶袋,蘊藏著人類語言的珍珠……”因此,讓學生多閱讀、多朗誦,有利于學生學習語言,能提高他們對小學語文的興趣,從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要讓學生朗誦詩歌,教師要做好示范朗誦,自己多朗誦幾遍念準字音,整首詩歌都要字正腔圓、有感情地朗誦。
課堂上,教師先要為學生示范朗誦一兩遍,使他們對整首詩歌有初步的印象,以引起其學習詩歌的興趣和愿望。詩歌兒歌中的語音是體會作品思想感情的關鍵,所以朗誦要咬字清楚、語音正確、富有節奏、感情充沛、有一定的感染力。朗誦后,可以問問學生:“剛才詩歌里說了些什么?”“你聽到老師念了些什么?”等,引起學生的專注。 如《小小的船》一詩:“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里面大量使用疊詞,如果能引導學生在疊詞處加以強調和停頓,并注意朗讀的音調和速度,就能幫助學生找到詩歌內在的韻律,在朗讀中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二、品讀詞句,悟其凝練和精美
小學語文選編的詩歌所抒發的兒童情感、盎然的兒童情趣洋溢其中,不僅能使兒童們從中獲得關照和愉悅,有時候也能把成人讀者帶回那童心萌動的情景中,重溫兒時的夢。因此,我們要善于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品讀,幫助學生以點帶面,理清詩歌的語言特色和思想內涵。如趙宗憲的《蟋蟀》一詩:“蟋蟀和我捉迷藏/蟋蟀躲在墻角里/我找來找去找不到/一賭氣/我就不再找 了/蟋蟀看見我變了臉/就連連叫著/我告訴你我在這里/還不行嗎?”
這首詩歌描寫了小朋友捉蟋蟀的情景,在這一節小詩里,“躲在墻角”“連連叫著“等詞用得十分精準,既準確描繪了蟋蟀的生活習性,又寫出了小朋友的天真稚趣。在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帶著動作來朗讀,并讓他們談談對這些詞的體會。還可以讓學生學習《白鵝》《貓》等文章之后仿作小詩。
三、模仿佳作,抒發童真和童趣
打開課本,選文里的詩歌珍珠般迭現:《詩經·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天凈沙·秋思》《太陽的話》《白樺》……小學詩歌具有純真的童心,創造性地運用優美的現代漢語,韻律流暢、節奏生動,切合小學生的情感世界和文學、文字的認知水平。所以,在教學中嘗試讓學生模仿性創作,也不失為一個學習詩歌的好方法。小詩《可不可以說》是香港詩人西西的作品,立意新巧,極富童趣,筆者出示了詩歌的第一小節,并聲情并茂地朗誦給學生聽:“可不可以說/一枚白菜/一塊雞蛋/一只蔥/一個胡椒粉?”學生們邊聽邊認識到這首詩歌的特別。接著,課件出示以下詩歌片段:“可不可以說/一( )飛鳥/一( )椰子一( )/一( )樹/一( )太陽一( )/一( )暴雨?/可不可以說/一( ) 雨/一( )雪花/一( )銀河/可不可以說……”在填空中,啟發學生以游戲接龍形式自由續詩,再和原詩比較,引導學生在比較和品味中感受詩的靈氣。
總之,小學的詩歌教學對于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至關重要,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認真對待。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通過多種教學方式開展科學的詩歌教學工作,給兒童和少年以人文的關懷和美學的慰藉。
參考文獻:
[1]陳 艷.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探索——以詩歌教學為例[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6(S1).
[2]陳向春.淺談古典詩歌教學的新思路[J].長春大學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