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妹
2017年高考制度的改革之風迎面吹來,綜合科歷史全國卷即將開始在廣東省統一使用。而全國卷的命題有一個鮮明的走向是借助“史料情境”發問。即無論是對核心知識點的考查,還是對基本學科能力的檢驗,媒介與載體都不再依賴于直接問答,而是在新的形式多樣的史料情境中,以迂回的方式考查老問題。這時候,問題可以押上,史料卻很少能押上。由此可見:史料在歷史教學當中的地位將更加重要。
一、對史料的認識
史料是歷史學科研究與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新課程標準對此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在這里,獲取歷史信息無疑是指從史料中獲取信息,它是我們發現歷史、解釋歷史的依據。歷史上的史料浩如煙海,有各種史書、典籍、建筑、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依據史學專家對史料的分類,并根據歷史課堂教學的需要,可以將史料分為兩大類,即文字類史料和非文字類史料。而這兩大類史料,在我們的歷史課本上,在我們的教學資料中,以及在我們布置的作業及試卷的編制中都有它們的身影。
二、史料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
史料的應用是教科書知識內容的延伸和補充,也是強化學生對教學內容認識的有效手段,既可以增加歷史信息的真實感,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樹立“論從史出”的史學觀念,從而提高學生在歷史學科上的思維能力與學科素養。我認為在歷史課堂上,史料的運用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1.歷史教學需要故事史料
生動的歷史課堂離不開歷史故事。這就是說歷史課堂需要大量的故事史料。所謂“故事史料”,指的是有一定的故事情節的史料。這類史料具備三個特點:一是有中心人物,二是有具體情節,三是有史實依據。故事史料能營造鮮活的歷史場景,它可以帶領學生領略過去的生動歷史,并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引發其理性的思考。
比如,八年級歷史課堂“收復新疆”一課,我講述了左宗棠萬里出征抬棺死戰的故事。這個故事使得學生在心中立刻樹立起一個為收復失地態度堅決、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對于許多學生來說,故事史料也許與考試無關,但是卻能成為他們始終喜愛歷史課堂的理由。
2.歷史教學細節需要文字史料
歷史課堂中如果細節具體而形象,它立刻就會將已經離我們遠去的歷史事件重新展現出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原狀。文字史料的教學細節能讓我們的學生感受歷史的真實,它具有啟發性,一個合適的細節引入課堂就可以引發學生聯想,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例如,講《馬關條約》簽訂時,我引用伊藤博文與李鴻章的對白,使學生再次回顧屈辱的甲午中日戰爭。李鴻章:“臺灣已是閣下口中之物,何必急于一個月內辦理割讓手續?”伊藤博文(怒目,皮笑肉不笑地拍著肚皮):“肚里餓得很,恨不得一口吞下去。”一個奴顏婢膝,一個兇相畢露,仿佛就在眼前。此時學生的憤恨之情都寫在他們臉上。學生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對侵略者的痛恨也顯露了出來。
3.歷史教學的“論從史出”需要精選的史料
大量的歷史結論需要精選的史料支持。這也是強化學生對教學內容認識的有效手段。它既可以增加歷史信息的真實感,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時史料的選擇應盡量客觀、全面,并且要圍繞主題。
例如,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日兩國人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交融,促進了各自國家的發展,豐富了東亞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寶庫。下列哪些資料能有效佐證材料一中的論點(選項見下圖)。
在這里,我們給出這三個圖片史料與一個文字史料,學生通過分析就能得出ABC三個結論。這樣學生 “論從史出”的史學觀念也就樹立起來了,學生歷史學科的思維能力與學科素養也提高了。
三、史料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有專家曾經說過,史學就是史料科學。歷史研究、歷史教學都必須首先從研究與分析史料開始,只有精心地研究史料,運用史料,才能達到歷史教學的理想境界,提高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 以達到提高歷史課堂的品味與質量。 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1.史料教學要有效
史料是一種間接的媒介,面對浩翰的史料時,我們除了判定真偽的基本問題外,更牽涉到如何獲得有效信息,以及有效信息如何詮釋的問題。落實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教師選擇史料一定要真實,在指導學生搜集史料時一定要讓學生鑒定其真偽。如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史料就應當避免使用。
另外,使用史料時要嘗試提出能訓練學生思維的有意義的問題。避免提出一些比較抽象、籠統的問題。那些針對史料而提出的具體而切中主題、能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是我們要用心去準備的。這時史料的選用才會發揮它的最大作用。
2.選取歷史材料時要適度靈活
由于課時等方面的限制,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每節課都運用史料,對歷史材料的取舍應保持適度性。選用的歷史材料應圍繞本章節的重點或難點,要以學生的知識起點為依據,選用那些最有論證性和說服力的材料,選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啟發性的材料作為問題素材,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歷史思維能 力培養和主動創新實踐能力訓練。而 不能是材料的簡單羅列和堆砌。對教 材上出現的各種形式的史料也應分清 孰輕孰重,詳略得當地運用在課堂教學中。
當下在一些公開課里,許多教師為了追求大容量、好的教學效果,往往會準備許多史料,有文字的、非文字的,有圖片、視頻、音樂等。從上課到下課,史料展示一撥又一撥,學生看得眼花繚亂。走馬觀花式的瀏覽使他們很少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分析、判斷。也就是說,在不是重難點內容的知識點上,是可以不用史料來佐證的,這樣就可以節約出許多教學時間和學生分析思考的時間。只有在認真思考后,學生方能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和體系。
3.把握歷史資料要層次一致
第一,教師在選用歷史資料時應充分考慮面對的具體對象和學生的實際能力。例如,一個班的不同層次的學生,學優生在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方面要比后進生更優秀。所以面向學優生選用的歷史材料也應略難于后者所使用的。第二,教師在選用歷史資料時,要充分注意把握歷史資料的使用與學生處理歷史資料的能力相匹配。例如,在基礎稍好的班級、高年級的班級,教師選用的史料可以多考慮用最原始的材料,比如文言文的文字材料。而基礎稍差、低年級的班級則可以多一些圖片、實物、音樂、視頻等史料。目的是讓史料的使用與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匹配。
4.影視作品使用要精選
在教學當中,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把影視作品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對教學有重要的輔助作用。但影視作品畢竟是藝術作品,在教學中插入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只是一種輔助手段,教學中不能完全以影視片替代課程,也不能播放那些嚴重失實的作品,而應注意有選擇、有目的地適當運用。同時在教學當中還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排除影視作品對教學內容的干擾。例如,講到三國時期的歷史時,一些教師選用了《三國演義》里的影視片斷——諸葛亮草船借箭。雖然影視作品渲染的是諸葛亮的智慧,但卻容易讓學生對真實的歷史產生誤會,所以在課堂上選用的史料一定要與歷史事實相符合。
5.材料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
要給學生勇于表達發揮的機會。學生討論發言的廣度、高度都表現出學生對材料思考的積極性和思維的擴散性。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情境中,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情感體驗也就融入其中了。
2017年高考全國卷的改革浪朝涌動,史料的特點呈現出四個大的動向:①材料呈現形式趨向多樣;②材料出處、來源更為多元;③內涵豐富,見解紛呈;④內容廣泛,時空背景跨度大。在教學實踐中,這無疑給高中新課程歷史教學帶來了更大挑戰,同時也給初中歷史教學帶來了許多思考和發揮的空間。
初中的歷史教學也必須從研究與分析史料開始,只有精心地研究史料、運用史料,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方法上深入探索,在實踐中下大力氣,才能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品位與質量,才能讓學生歷史學科的素養更好地形成,也才能使幾年后我們的學生走進高中課堂時更為自信,更具有挑戰力!
參考文獻:
[1]宋愛學.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妙用[J].發明與創新(中學時代),2010(1).
[2]李 進.中學歷史課程“史料教學”的探索與思考[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