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強
一、作業設計要控制——精選習題
物理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掌握知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僅需要課堂教學,更需要課后有效布置作業進行鞏固。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精選習題的重要性。教師要根據每一節的具體內容精選課后習題,做到有針對性。因此筆者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
(1)作業的重點應該針對教師所講的基礎知識來設計,通過基礎知識的訓練,形成熟練的解題能力,只有先把基礎打好了才能進行提優練習,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
(2)難易適當,題目做到難易搭配、由易到難。用質量較高的題目,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題多問等形式,進行變式練習,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質量和初溫相同的鐵塊和水吸收相等的熱量后,把鐵塊放入水中,熱傳遞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
方法一:根據公式Q=Cm△t,當Q與m不變時,C越大,△t越小,初溫相同時,水的末溫低。能量總是從高溫物體轉移到低溫物體,所以鐵塊把熱量傳遞給了水。
方法二:用作圖的方式來解析,在圖1(a)中,水平線表示它們的初溫是相同的,升高溫度的多少用線段長短來表示,線段箭頭的位置代表溫度的高低,熱傳遞就是將能量從高溫處轉移到低溫處。同理可得,放熱降溫的情況可以用圖的方式來分析,如圖1(b)所示。
(3)作業布置要適量,“兵不在多,在于精”,布置的作業習題應精心挑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力求少而精。
要做到高效,就要求教師從課本和練習冊中把作業題精選出來,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習題,使學生通過做作業達到教師所期望的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也要重視作業設計,認真研究教材,力求重點突出、突破難點,從而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二、作業設計分層次——各有所需
由于學生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強、理解知識快,也有一部分學生不能適應學習節奏,消化知識慢。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難度梯次的作業,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
作業的設計要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給每一個學生發揮的空間,讓后進生鞏固基礎知識,讓中等生強化基本技能,讓優秀生優化知識結構,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練有所獲。筆者在設計作業時做到由簡到難、逐步提升,最后留出一兩道選做題用來拓展延伸。
下面以桿杠種類的判斷所設計的分層習題:
基礎題:例1,坩堝鉗、剪刀、筷子、鑷子這些物體中屬于省力杠桿的是_____________。
這類習題只要求學生對杠桿有一個簡單的認識和了解。
中檔題:例2,如圖2所示,以O為支點,在A端施加一個力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是根_______________桿杠。
這類習題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力臂的概念,做出力臂的大小判斷,從而推導出動力與阻力的大小關系。
選做題:例3,如圖3所示,在杠桿一端作用一個始終與杠桿垂直的力F,使杠桿慢慢地由位置A拉至位置B的過程中,動力F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
A.先變小后變大 B.不變
C.變大 D.先變大后變小
這類習題屬于杠桿的應用,要求會判斷杠桿五要素中哪幾個發生了變化,然后利用平衡條件進行分析。
基礎題,以概念為主,適合基礎較弱的學生完成;中檔題,在基礎題的基礎上略有提升,適合中等學生完成;選做題,難度較大,適合有能力的學生完成。教師應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讓學生解決自己能力范圍的問題。
這樣的分層設計,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做有所獲、有所提高、有所發展。同時保障了基礎,減輕了負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三、作業設計新型化——學會探究
教師在作業設計上應敢于創新,敢于嘗試,讓學生不僅僅聽得懂,更要靈活運用。不一樣的作業形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新型化的作業能發揮學生各個方面的優勢。
(1)想象型作業,想象力遠比知識要重要,想象力作業有利于開拓學生視野,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例如:①假如沒有靜電現象,世界將缺少多少精彩?②假如沒有重力,人類如何生活?③假如沒有摩擦,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2)實驗性作業,學生自主設計,進行小制作。學生通過動手,實現了理論聯系實際,既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①學習聲音的知識時布置學生完成“土電話”;②學習沸騰的知識時讓學生紙鍋燒水;③學習光的知識時讓學生制作“小孔成像”。
(3)閱讀型作業,內容簡單,學生完全可以自學。建議學生通過搜集報刊或是上網查詢資料,課上或是課后學生仔細閱讀、相互交流,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作業設計的宗旨是以教材內容為核心,實現學生喜歡做、老師喜歡看,而且能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往往學生對物理概念及其規律都不能深入理解,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水平設計出形式多樣的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四、作業設計重反饋——共同完善
嘗試不同的作業批改方式,讓學生找到差錯的原因,避免錯誤重犯。第一,注重作業的評語,九年級的學生關注的不是對了多少,而是錯了多少,教師應該指出學生錯在哪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簡短的文字,點撥到位,提示學生,讓學生有所悟。第二,重視作業的面批面改,這樣可以使教師準確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針對不同學生,有目的地給予輔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作業的布置者是教師,而完成者和受益者是學生,教師在講完一節新課時,要及時反饋作業情況,發現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師生共同完善,強化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改變作業的結構,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物理作業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見識和經驗,不斷改革和創新作業模式。這絕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教師應不斷努力,力求避免布置無效作業,切實追求高效作業,在“潤物細無聲”中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文娟.沒有不聽話的學生:名師培養學生好習慣的有效途徑[M].北京:九洲出版社,2006.
[2]姚利民.有效的家庭作業策略[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