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軍
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方法是體育教學工作者致力研究與探討并努力解決的課題。體育課堂教學方法隨著課程標準的改革,隨著學生、教師、教學過程、社會影響等因素的不斷變化而緊隨變化。架起體育文化傳播橋梁的體育教學方法應超越時代,引領時代的發展方面,發揮自己的作用,貢獻自己的力量。筆者在近五年的體育教學中,適時恰當運用了組塊教學法與程序教學法相互融合的教學法,對課堂授課和校田徑隊訓練等進行教學優化,收到了優良的效果,并進而提出幾個注意事項的處理辦法以運用于教學方法的構建。
一、組塊教學法與程序教學法融合的理論基礎
組塊教學法是建立在學生經驗之上,即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或通過多種器官直接接觸客觀世界的過程和經歷之上。根據學生的自身發展特點,有計劃地把教學內容和目標優化為相關的組塊。在內容上,立足于教材,植根于學生經驗,將鮮活的生活素材引進課堂,及時補充、調整、重組教學內容;在結構上,采取板塊式的教學結構,凸顯教學重點;在功效上,實現一個活動板塊達成多個教學目標,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主動發展。程序教學法是建立在一條主線上,用主線引領學生貫穿課堂,做到步步反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實現全程控制流程,反饋缺點與錯誤來不斷強化技能,讓學生在“發現—解決—記憶”的課堂活動中提高自身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組塊教學法與程序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法是以體育課程標準精神、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動機理論、認知理論、行為理論、技能形成理論等為理論依據。組塊教學中每組教學目標明確,教師對每塊教學有輕重之分,以能完成本課目標為主的學生為重點教學對象,對其進行程序化教學,既縮小了教學范圍,又易精致化達成教學目標,實現體育教學中目標完成的一致性,這是兩種教法融合的內在核心。
1.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精神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0年版)》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既要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又要保證每個學生受益;既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既要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又要幫助學生學會體育學習和鍛煉。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法是十分必要的。
2.教育學理論
在同一個年級或者在同一個班級,學生個體運動水平參差不齊,因而相對于個體需要有多個體育學習目標,這個“需要”就是學習的動力源泉。為了滿足學生對體育學習的需要,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互動非常重要。
3.心理學理論
內驅力包括自身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三個方面。認知內驅力重要且穩定,是自我要求掌握知識和解決學習問題的需要,指向學習任務的本身,是內部動機;自我提高內驅力源自提高自我學習能力而贏得在他人心中地位的需要,是成就自尊心的根源,從兒童時就會出現,是外部動機;附屬內驅力是為獲得他人贊揚和認可, 是為了保持教師、家長、集體的贊許而努力追求良好學習成績的一種需要。
4.技能形成理論
運動技能形成分為認識階段、聯結階段、自動化階段三個階段。第一認知階段,是視、聽、知覺獲得觀察示范,講解動作主要結構的外部信息過程,注意范圍小并指向動作的主要特征;第二聯結階段,是視覺與肌肉運動覺提供的內、外部信息的結合階段,注意范圍擴大并指向完成動作的薄弱環節,動覺表象占主導;第三自動化階段,是神經肌肉運動及各關節活動提供內部信息階段,注意力得到解放,并指向能完成整套動作的其他重要方面,動覺表象完成控制調節等動作。這三個階段相互交錯,相輔相成,構成完整的技能形成過程。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全部的動作技能形成離不開外部的有效刺激,而且,自身內在心理也產生重要作用。本文探討教師如何利用組塊教學讓不同組學生接受不同教學信息,在情感上易于接受教師引導,表現出主動性和積極性,朝向練習目標,形成熟練、完整的技術動作。
二、組塊教學法與程序教學法相融合教學法的構建
1.組塊教學法與程序教學法相融合教學法的教學目標
通過組塊教學和程序教學相結合方法的使用,每位學生在課堂中都能清楚自己的上課練習目標,鞏固和提高運動技能,在激烈競爭中形成個體之間互幫互助的好習慣,共同營造主動、快樂、進步的體育課堂氛圍,并且深度發掘教師教學實踐與課堂研究的潛在能力,促進教師教學風格與教學主張的形成。
2.組塊教學法與程序教學法相融合的教學原則及其優點
(1)融合教學法的教學原則。第一,單元教學計劃正確,每個課時目標明確,學生運動水平高。第二,依據課時的教學目標,將即將達成目標和未達成目標的學生作為重點的教學對象,分組要細致,統計細化到人,充分做到最合理、最有效的安排。第三,確定課時目標的主要教學內容和次要教學內容分別是什么,學生的行為最終表現成何水平,提前心中有個預測。
(2)融合教學法的優點。組塊教學法與程序教學法的融合教學法創新了課堂教學實踐,作為一種建立在學生運動技能發展心理學原理上的教學方法,是破解實際體育教學中“高耗低效”的可行之策,具有實踐運用價值。教學法對學生經驗及體育課程標準的解讀和把握,重組、整合教學內容,深入研究體育學科的核心內容,構建體育課程及教學內容序列,研制出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是提升體育教師專業化程度的快速通道,具有體育課程建設性意義,根本性實現了課程的三個大方面轉變:①從“教教材”到“教技術”的轉變;②從“教技術”到“學技術”的轉變;③從“學技術”到“用技術”的轉變。推動了課堂教學實踐的變革,有效縮短了單元教學時數,降低了教學難度,也不會因學生之間素質和基礎不同而影響效果,并且增加了課堂運動動作的練習密度,提高了學生的運動量。
3.組塊教學法與程序教學法相融合教學法的編程方法及注意問題
(1)編程方法。編程應基于學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組塊,可以根據項目不同組塊,也可以依據技能水平組塊,同時要考慮到兩種教學方法的獨立性和共性,在優化組合過程中取長補短、共同發揮以提高教學效果。
(2)融合教學法應注意的因素。相互滲透的同時要考慮本課教學目標。以跳繩教學為例,應了解學生跳繩水平,是從未跳過,還是只能跳繩二、三十個?是已經滿一百了,還是已經過一百五十個了?然后結合跳繩技術進行教學,使本課主要教學對象動作定型,使次要對象水平提高。
參考文獻:
[1]張陸全,吳本連,季 瀏.近10年體育教學方法的變革與發展[J].體育科學研究,2013(6).
[2]霍 軍.創新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
[3]何 濤.體育教學方法研究中“因果關系”的應用特點及存在問題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