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塊對語言掌握具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近年來語塊在英語教學領域中的發展速度較快,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還未得以廣泛應用。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語塊理論,對促進國外學生的漢語表達,提升其漢語語感等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本文擬從語塊的基本概況出發,分析語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探討語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關鍵詞:語塊;對外漢語;教學;應用
“組塊”是由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George Miller提出的新詞匯,并最終發展為當前的“語塊”。近些年來,“語塊”備受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關注,其研究成果也表明“語塊”研究已經趨于成熟。其中,國內學者的重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塊,針對漢語語塊的相關研究少之又少,且研究成果分為漢語語塊的本體研究與語塊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啟示及價值研究這兩大方面。綜合來看,目前我國有關語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即在現有漢語語塊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探討語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語塊的基本概況
(一)語塊定義
“語塊”起初稱為“組塊”,主要是用以表示個體信息構成的更大單位的成果,即信息加工的記憶過程。最早在語言研究中應用“組塊”概念的是學者Becher,其從語言學視角將“組塊”改為“詞塊”,之后Lewis又將其稱為“詞匯組塊”等。[1]人們對“語塊”的定義探索從未停止過,但無論如何定義“語塊”,大家都是從詞匯視角對其進行的研究。在眾多“語塊”定義中,Wray提出的“語塊”定義比較具有代表性,即一連串連貫的、不連貫的、預制的詞或者其他意義單位,都整體儲存在于記憶中,在使用時可以直接提取,不需要語法生成與分析。
(二)語塊分類
語塊理論的誕生主要是以英語語言作為基礎的。因而,語塊分類主要是針對英語開展的,但漢語語塊分類至今都沒有固定標準,但大致分類有:
詞語組合。對外漢語中的常用語塊搭配數量很多,如根據作用發揮構成的語塊,像安排工作、安排住處、布置會場、瞻仰偉人等。[2]
習慣用語。習慣性用語語塊還包括諺語語塊、熟語語塊以及成語語塊等,如雪中送炭、錦上添花、失敗是成功之母、螳臂當車等。
特定詞語結構。例如,“不僅......而且”“只要......就”“不但......而且”等等。
二、語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引導教材編寫
對外漢語中的語塊教學可以通過對常用句式或詞匯單位的反復講解與練習,達到讓對外漢語學生既能掌握漢語語法又能開展漢語交際的教學目的。[3]因此,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有所側重地強化語塊指導與鍛煉,合理創建漢語語塊資料庫,能夠促使對外漢語教材簡要實用,最大程度避免語法教學和詞匯教學相互孤立的狀況,提升教材的靈活性與實用性。
(二)有利于豐富教學方法
對外漢語教學中慣用的傳統語法教學與交際教學法,分別存在的重語法輕交際、重交際輕語法的問題。當前應用到的語塊教學法并非是對傳統語法教學與交際教學的否定,而是對兩者的更好結合,有助于提升對外漢語學生的語用能力、語法能力以及詞匯水平。因此,語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促進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三)有益于提升教學效果
根據實踐檢驗發現,語塊教學法對國外學生學習漢語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教學效果非常明顯。比如,有助于降低母語對漢語學習造成的負遷移影響,提升學生漢語語言的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避免文化差異帶來的各種語言障礙等。另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語塊教學法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信心,增強對外漢語的教學質量與成效。
三、語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一)提升對外漢語教學的語塊意識
語塊理論給予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啟示就是記憶單元的轉換,把微小詞語單元逐步轉化成較大語塊,從而拓展短時記憶的儲存量,強化記憶效率。由于人腦處理信息的規模有限,因而為了持續接受新的信息,實現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則需要將有待處理的信息逐步轉成“自動化”,以此騰出更多的容量空間來處理新信息。[4]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尋找與確定漢語語言材料中的具體語塊,營造濃厚的語境,對語塊實施充分練習。從中可以看出,提升對外漢語教學的語塊意識是有效應用語塊教學法的重要路徑。
(二)科學整理常用的對外漢語語塊
雖然語言體系中的語塊數量龐大,但如同常用詞、常用字在整個字詞系統中有限的數量一樣,經常應用到的語塊數量也是非常有限的。為進一步提升對外漢語教學效率,教師有必要結合每個語塊的使用頻率,按層級科學整理出常用的語塊表。但值得注意的是,整理出來的常用語塊不但要明確難度等級,而且還應區分書面語塊、口語語塊、固定語塊、彈性語塊以及功能語塊等,爭取做到語塊對外漢語教學法的效率最大化。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語塊的能力
語言中蘊含的語塊數量不計其數,單憑教師的課堂講解與訓練遠遠不夠,這就使得培養對外漢語學生自主學習語塊的能力十分必要。譬如,Lewis提倡的從觀察、假設到驗證的語言學習模式,就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逐步掌握語塊,而非僅僅依靠教師進行講授。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應引導與鼓勵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漢語語塊,即主動搜集各種漢語學習材料,包括口頭的與書面的等,并有意識的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歸納與積累語塊,以此深化學生對漢語語塊的認知與理解,進而為提升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奠定扎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語塊對外國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功能。學生在學習漢語語言過程中累積的語塊越是豐富,其組塊能力就越強,在進行漢語聽、說、讀、寫時,短時記憶給大腦造成的負荷量也就越小,從而促使解碼速度進一步加快,理解與表達能力也就越強。所以,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語塊的地位與作用,切實提升對外漢語學生的漢語綜合水平。
【參考文獻】
[1]周健.語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價值與作用[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1):99-104.
[2]魯川,緱瑞隆,劉欽榮.漢語句子語塊序列的認知研究和交際研究[J].漢語學習,2002(02):13-23.
[3]賈光茂,杜英.漢語“語塊”的結構與功能研究[J].華文教學與研究,2008(02):64-70.
[4]王立非,張大鳳.國外二語預制語塊習得研究的方法進展與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05):17-21.
作者簡介:樊帥(1990.04-),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碩士,焦作市職業技術學校行政辦公室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