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
摘要:博物館是保護和呈現中國文化的重要機構,該機構在社會中的價值不僅僅體現于對世界文化的引導,同時還體現于人們的價值觀及教育觀念,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依據。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博物館所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發展歷程,也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形象及文化理念,因此在博物館的日常經營中,其不僅要做到文化的呈現,還需做好日常保護及管理工作,同時順應時代的發展,拓展博物館的文化格局,融入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展現歷史、民族及現代之間的關聯,這是使傳統文化融入當代文化的重要過程。對此,為進一步探討該話題,本文對當前中國博物館發展中的幾個問題展開探析,并提出相關戰略構想。
關鍵詞:博物館;問題;戰略構想
引言
在特色社會主義提出后,博物館的發展戰略開始發生巨大變化,博物館以往的發展方向僅僅是圍繞文化領域,發展形勢較為單一,同時也存在許多局限性。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中國博物館的發展目標開始走向更寬廣的方向,不僅要求博物館將各個傳統文化進行推廣,同時對博物館的建設與創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其需要與當代社會有所聯系,并能夠統一當代的利益關系,在社會中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及作用,使其符合當代人的精神追求,與此同時也對傳統的文化做到良好的繼承,將其引進現代教育及社會發展中,使中國博物館在將來實現長遠發展。
一、當前中國博物館發展中面臨的幾個問題解析
(一)政府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關系
博物館是展示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是社會公益事業代表之一,其具有顯著的標志性,同時也在教育領域、文化領域發揮著不同的社會力量。在中國博物館的建設上,其建設過程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同時也離不開社會的認可與參與,從當前我國博物館的發展形勢來看,其發展現狀為:政府對博物館的關注度較高,并且在博物館的發展格局上,包含了民辦博物館和國有博物館,類型較為繁多,因此發展現狀較為繁榮,體系不再存在局限性。對此,這意味著政府在對中國博物館進行管理時,需充分調動主導職責,擴大博物館的建設規模,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城市或地區建設骨干型及代表性的博物館,同時也開展小型博物館的建設,融入不同的文化,通過博物館展現不同文化類型的博物館,走向綜合型道路。同時還需注重建設與現代文化理念相符及有獨特特色的專題型博物館。此外,政府還需充分運用自身權利,制定明確的法律規定,對博物館開展嚴格管理,提倡社會人民自主開展民辦博物館,促使我國博物館事業的良好發展。
(二)管理和效益之間的關系
管理是保障中國博物館實現長遠發展的重要措施,對于博物館的日常經營來說,缺乏管理博物館則會缺乏效益,而這將會給博物館的繁榮發展造成阻礙,同時也會使得管理范職責無法得到全面落實。在中國博物館中,管理還起著把關的作用,其把關的領域主要以杜絕給反動團隊提供任何的市場及平臺,禁止一切對傳統文化有侵害的偽科學理論出現,并制止各個負面理論的蔓延。這意味著需適應當下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從制度上進行完善,強化管理手段,并對中國博物館的各個館藏開辦制定明確嚴格的要求,并在開辦手續上要求實行登記制和審核制,對獲得許可的博物館,政府需給予相應的支持,使中國博物館的開展能做到規范和依法,這是保障博物館實現長遠發展的重要指標。
(三)保護和利用之間的關系
中國博物館所展現的是中國的文化,而博物館所做的不僅僅是將中國文化遺產展現于人們眼前,其還起到保護作用,記錄了不同歷史階段發展中的文化特色,使當代人對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對于中國博物館的發展來說,利用博物館的前提是對博物館給予保護,因此,中國博物館的需堅持做到將保護放于第一位,強化對博物館的管理,對文物做到及時搶救,再逐步走向利用關系,將其與旅游業進行良好的合作,發展長遠的合作關系。同時,博物館還需加強對管內文物的保護,將傳統簡陋的保護措施進行更新,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展示,并開設相應的特色文化文物展示,將各個即將瀕臨絕滅的民族文化做到及時搶救,鼓勵少數民族參與其中,對民族文化瑰寶做好保護措施,并對各個文物做好定期宣傳,對各個少時民族做好支援[1]。
二、中國博物館發展戰略的構想
(一)發展與當代社會及經濟需求相符的文化戰略
人類的發展離不開文明的指引,只有當人類的文明程度得到提升后,社會的發展才能有所提升,因此這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所在。這意味著,中國博物館的發展無論是在文化發展還是經濟發展上,都需做到以人為本,人類是社會發展的前提,也是文化發展的核心。黨的十五大曾提出,提升城鄉人民的生活質量,增強文化水平的推進,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起點,也是最終發展的目標。這意味著,中國博物館的發展需擴大資源的整合,不僅要加強文化博物館的建設,還需加強科技技術館的建設,為當代青少年建設相應的文化活動領域,使文化覆蓋面得到拓展。對此,博物館需將經濟建設作為發展基礎,對黨的各個要求做到服從,并從社會角度進行考慮,將其歸為城市建設一部分,在各個城市及地區,建設具有標志性的博物館[2]。
(二)開啟特色博物館發展戰略
在科技時代,信息的傳播范圍正在不斷擴大,知識開始走向膨脹的發展階段,人們每天可通過各式各樣的渠道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內容,而博物館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其每一個時代的發展階段都需對當下的社會趨勢及環境作出全面探索,并將其與博物館的傳統文化進行整合,結合時代的發展腳步,融入當代社會群體中。從近幾年我國博物館的建設狀況來看,博物館的結構分布主要包括:歷史類博物館占80%,專題博物館占0.8%、經濟類博物館0.2%等。博物館的結構仍然偏向于歷史文化類的建設,并在建筑面積上,大型的博物館建設較少,建設面積普遍在3000~90000㎡,同時也包含了許多小于3000㎡的小型博物館。在博物館的開放性上,約有一半以上的博物館都是以對外開放的形勢經營,小部分博物館還處于封閉式。在社會價值上,能夠給當代人的精神影響及知識影響的博物館還十分稀缺。對此,這需要博物館在建設時根據現代文明的建設需求來拓展博物館的建設種類,加強文化建設,并對博物館的建設區域作出科學規劃。盡可能選擇文化資源豐富和文化繼承能力強的地區作為博物館的建設重點區域,同時也對當前少數民族的各個自然遺跡、歷史物件、文化及精神做出積極保護,建設開放式的文化展覽,并將這些文化在展示的過程中強化保護措施,使中國博物館走向綜合發展道路[3]。
(三)發展精品戰略
中國博物館發展精品戰略是指在物質領域上推出與當代消費群體喜好和所青睞的產品。新產品的融入是促使博物館走向現代轉變的過程,同時也是讓社會重新認識博物館的重要舉措。在國家文物局推出精品工程建設后,博物館產品的展覽在社會中得到了廣泛贊揚,但是,在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下,科技技術的推廣方式已十分多樣化,無論是在技術的傳播還是技術的推廣上,其平臺已不再局限于一個領域,這使得人們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博物館的發展需結合當代的潮流發展,適應當下的發展形勢,以創新式的傳播方式向社會人群推廣產品,并確保產品的吸引力及效應能達到預期效果。博物館在選擇產品上,其首先需從時代的角度來剖析產品的專題,選擇符合時代人民需求的專題,確保能引起社會人民的共鳴。其次是對歷史文物各個藏品的價值進行不斷挖掘,發現和探索文物的故事性,體現文物的各個內涵,使文化的學術力量得到充分發揮。最后,需重視產品的教育意義和藝術性,能給現代社會帶來許多價值,并能夠在不同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這是提升中國博物館整體價值的重要建設[4]。
(四)結合經濟效益和社會公益
對于中國博物館的發展來說,其所面臨的矛盾可體現于多個領域,其中最凸顯的問題主要為博物館經濟效益和社會公益之間的關系。對于當代社會來說,中國博物館的建是傳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過程,因此其具備良好的社會公益性。博物館在創辦時,需充分考慮文物展覽和社會之間的關聯,加強文化的推廣,同時也給予良好的服務,使社會對博物館事業給予支持。同時,博物館在發展過程中,還需考慮其經營過程的經濟效益,而以博物館來說,經濟效益并不是以增加收入為主,而是提升博物館的整體質量,拓展館藏品種類,融入不同文化,回報給社會一定的優質服務。中國博物館的長遠發展離不開社會人民的支持,因此,博物館需將社會效益作為核心發展方向,將經濟效益和社會公益進行兩者結合,使社會思想能與傳統文化達到統一。當前,中國博物館的經營效益主要是通過市場來獲得,而獲得的過程則需要中國博物館進行創新與改革,結合時代的發展及經濟面貌,改變發展計劃,拓展博物館的創設方式,并結合當前的政府政策,加強對社會動態的關注度,根據社會不同階段的需求來推出時代性的文化展覽。并抓住市場的各個機遇,對市場的展覽成本作出預算,將社會群眾與市場機遇進行融合,以靈活性的經營方式來管理博物館,使中國博物館發展更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理念[5]。
三、結語
綜上所述,現如今,博物館的建設不再僅僅局限于對文物的保護和對歷史文化的宣揚,其還需注重功能性及社會價值的提升,不僅將歷史文化進行完好呈現,對當代民族的各個歷史文化也需做到宣揚與傳播,強化文化館藏的建設,并結合時代發展建設不同的科技博物館及產品博物館,使中國博物館的發展格局得到拓展。
【參考文獻】
[1]鄭奕.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觀眾參觀博物館前、中、后三階段教育活動的規劃與實施[D].復旦大學,2012.
[2]汪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野下的“土地革命”研究——共產國際與“土地革命”戰略的提出及實施[D].西南交通大學,2012.
[3]于富業.關于中國生態博物館的初步研究——以貴州生態博物館群和浙江安吉生態博物館群為例[D].南京藝術學院,2014.
[4]彭露.1949年以前中國博物館學學科構建初探——以1949年前博物館學通論性專著為對象[D].重慶師范大學,2016.
[5]李乘.博物館藝術授權策略研究——以臺北故宮博物院為例[D].中央美術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