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杰婷
摘要: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高職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個重要群體,是未來高層次、高技能的操作型和應用型人才。如何讓高職學生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是擺在我們眼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分析高職院校在發展中的教育不公平的問題,提出深度推進教育公平,讓每個高職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共享人生出彩機會。
關鍵詞:教育公平;高職學生
一、教育公平的涵義
教育公平的涵義:“每個社會成員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對待,并包括教育起點的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教育結果公平。”[1]教育起點公平還可以分為教育權利和機會的公平。教育結果的公平更多的表現為質量的公平。教育公平既是一個原則,又是一個理想,同時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一)教育起點公平——教育公平的基石
教育起點的公平的含義:“指尊重和保護每一個人的基本人權與自由發展,即包括教育權利公平和教育機會公平,即讓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機會。”[2]教育機會公平是指對有意愿參與到教育機構中來接受教育的所有人,對其都要予以公平的競爭及進入的機會。這里就涉及到了一個“機會均等”的問題,“機會均等”就是意味著任何狀況,都應盡可能的從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補償或者是可以通過競爭而得到。但是即使是在競爭的情況下,也必須保證所有人都可以公平的獲得教育資源,并且在享有公平教育資源的條件下,每個受教育者都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與自身努力相符的發展條件和機會。所以教育機會公平的實現,是教育公平實現的先決條件。
(二)教育過程公平——教育公平的核心
教育過程的公平是:”在所有人都實現了教育起點的公平之后,在硬件上保證所有學生都有大致相同的物質條件,在軟件上要做到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在其所受的教育范圍內得到與他自身潛質相符的最佳教育。”[3]教育過程的公平最主要的是要保證教育資源和經費投放的公平,即保證各類學校在教育資源投入、硬件設施建設、師資力量配備等方面均衡分配,使公民具有平等享受教育資源的權利。在教育過程中為了實現教育結果的公平,必須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得到個性和天賦充分發展的機會,以實現教育公平。保證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達到效率最優的目的,以促進社會的發展。
(三)教育結果公平——教育公平的理想追求
教育結果的公平的含義:“指每個受教育者在接受公平的教育之后都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準,即獲得與其智力水平相符的學識水平、能力發展水平和道德修養水平,使其個性與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從而為獲得更高學業上的成功或為其他方面的發展提供平臺。”[4]在保證了教育起點公平以及教育過程公平之后,那么最后每個受教育者在最后都能獲得一個與自身努力程度相符合的學業上的成功,這是所有的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都應達到的一個最起碼的要求,并在德、智、體、美等方面能實現全面發展。教育結果的公平并不是統一化、標準化,它是指受教育者成就機會的平等,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實現他自己潛力和享有創造他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二、高職學生存在的教育不公平
(一)教育過程的不公平
第一,教育投入在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間的不公平,基于高職應用性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其辦學成本遠遠高于一般本科教育,但是實際的情況遠非如此。
根據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數據,2010年我國的本科院校是1112所,專科院校1246所,其中職業技術學院1113所,高職高專學校的比本科院校多了一百多所。同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撥款本科學校是2410.18億元,而高職高專的是491.63億元,本科學院是高職高專的將近5倍。由此可知,國家的教育經費撥款明顯向本科院校傾斜。而本科院校能得到的社會捐贈是26.70億元,高職高專能得到的社會捐贈是2.93億元.高職高專學校的社會捐贈僅僅只是本科院校的將近十分之一,學雜費收入高職高專學校也遠遠不如本科院校。本科院校的學雜費收入為1240.17億元,高職高專的學雜費收入為435.91億元。[5]這樣的教育投入情況遠遠不能滿足高職高專院校的發展。
第二,不同地區之間的高職院校的教育投入也不公平。
根據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中的數據,像我國東部地區江蘇省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就達到了103.29億元,江蘇省本省用于教育的稅費也有26.63億元。廣東省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也有102.38億元,廣東省本省用于教育的稅費有31.70億元。而中部地區的安徽、湖南等省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分別為:33.34億元和48.99億元;本省用于教育的稅費也只有3.22億元和13.58億元。而我國的西部地區就更低了,青海、西藏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分別是20.96億元和15.73億元。由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到,東中西部的教育經費差距較大,東部地區的江蘇、廣東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是中部地區的湖南、安徽2倍還要多,跟西部地區的青海、西藏比起來差距更大。西藏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只接近江蘇省的十分之一。經濟發達的地區,地方政府用于高職教育的稅費也多,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幾乎沒有用于這方面的稅費。
(二)教育結果的不公平
弱勢文憑中國高等教育正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危險。對于許多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在這種就業狀況下更處于一種弱勢的地位,因為手中的文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具有優勢,變成了“弱勢文憑”。大多數用人單位看重畢業生接受的是什么層次和類型的高等教育,這樣學歷和學位的作用在人才、勞動力市場上被錯誤地放大,因此導致高職學生處于被動地位。
三、深度推進教育公平,讓高職學生共享人生出彩機會
(一)要提高政府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比例
高職教育是惠及全民的公益性事業,政府義不容辭地負有保證教育投入的責任。
首先,高職院校要采用與本科院校相同的撥款標準,高職院校獲得的國家教育經費與普通本科院校應該大體持平,甚至可以略高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撥款經費標準,以改變現在撥款的不平衡。國家撥款是教育投入的主要來源,因此,要確保政府對高職教育投入的比列,創造和諧公平的教育環境。
其次,政府對公共資源進合理的配置。在高等職業院校比較集中的地區, 可以由政府建立一些基礎的公共設施。例如,圖書館、實習實訓基地等,可以實現有限資金發揮最大作用。這樣不僅可以減少高等職業院校基礎設施建設的壓力, 同時可徹底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
最后,發展多元投資渠道。政府除了加強財政資金的補助外,更應該加強引導,調動全社會的資源渠道,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提高融資水平,突破財力資源不足的深層次矛盾和發展瓶頸。其中企業作為職業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應該成為投資的主體之一。
(二)創造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金融環境
政府和金融機構可以給大學生創業者采取以下特定的金融支持:第一,金融政策支持現在一些地方政府解決這一問題的通常方法是專項資金扶持和貼息貸款。通過這種途徑在短期內扶持少數人創業是可以的,但要長期扶持大規模的創業,將會大大加重政府部門的負擔,也不利于在全國推廣執行。并且,這樣也會加大創業實體對政府的依賴性,不利于創業實體健康發展。因此,應該建立一個論證平臺,可以在國有銀行建立一個大學生創業無擔保貸款的論證平臺。這一平臺的作用是進行審查和評估。這個平臺將對大學生的創業計劃進行可行性分析以及進行風險預測,國有銀行可以根據平臺分析的結果決定給不給予無擔保貸款。
第二,創業融資培訓政府部門除在資金上支持大學生創業外,還應該通過學校等教育機構對大學生進行創業融資培訓。培訓內容應包括申請貸款程序,創業者應具備的抗融資挫折心理素質,基本的金融知識等。
第三,相關企業的支持企業界不僅可以對大學生的創業項目直接投資,而且可以對大學生的創業進行政策、策劃和運作方面的指導。除此之外,如能在企業界建立鼓勵大學生創業、扶助大學生創業的氛圍,那將對大學生的創業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在全國短期內形成這種氛圍是比較困難的,但先在一些城市形成這種氛圍是可能的,這主要看該地領軍企業有沒有開闊的視野和社會責任感。一旦在地方上形成這種氛圍,不僅可以給大學生以用武之地,對地方經濟和地方企業的發展也將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周洪宇.教育公平是和諧社會的基石[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3.
[2]鄭金洲.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2006[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81.
[3]林清華.觀點 2003·教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41.
[4]楊宇偉.鎮海教育透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153.
[5]數據來源: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