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穎
在閱讀中進步,提升語言敏感度
文/高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對于學生來說,閱讀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語言文字掌握能力,還能夠多方面鍛煉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最重要的一點是,通過長期的閱讀訓練,學生的“語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從而對語言文字方面的知識產生很強的敏感性。總而言之,閱讀會增強學生的言語敏感性。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閱讀,就是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與好的文章相遇,然后產生對好的文章的喜愛和對不好的文章的疏離,從而慢慢形成一些閱讀習慣和選擇。在閱讀中,學生形成對文字知識的一種特殊的理解感覺,這種感覺可能沒有辦法進行語言描述,但在他們做閱讀訓練或者進行更多書目的閱讀時,這些感覺會不由自主地引導他們進行思考,這就是“語感”。本篇文章就講述閱讀是在哪些方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敏感性,而教師在教學中又該怎樣讓閱讀的這項功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好的文學作品總有那么幾句話或者幾段話是寫得非常美的,這些美麗的句子能夠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讓讀者覺得閱讀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情。比如《美麗的南沙群島》一文中,開篇就是“傳說仙女下凡時,在遼闊的南中國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瑩的珍珠,這就是美麗的南沙群島”。“仙女下凡”“一串串晶瑩的珍珠”都是非常美麗的寫作方式,這樣的短語羅列,讓學生剛讀這篇課文就會覺得美,想讀下去。在學生讀到類似的句子時,他們內心會想象文字描繪的畫面。這個時候,文字的美化成了他們大腦里的畫面,成為一種更加具體的美,這樣就形成了語文教學上常說的“通感”,從視覺變成了一種感覺。這種經歷會讓學生在描述景物的時候不自覺地進行借鑒,這就是通過閱讀美的句子,讓學生的語言感覺有了提升,因為他們更加喜歡這種簡潔的、美麗的句子,對文字的辨識度也就提高了。
對語言敏銳的直覺是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但是直覺只是為深入的品讀提供良好的開端,它是起點,而不是終點。要真正進入文章的境界,還需要有還原能力。還原是否敏捷,取決于讀者聯想想象的速度和豐富程度。有些文章通過高度還原的描寫,讓學生很容易就聯想到作者想要表現的事物,這樣學生的語言敏感度就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比如在《荷花》這篇課文中,作者描寫荷花的時候是這樣寫的:“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這段話中,“荷葉挨挨擠擠的”就讓人眼前浮現出所有的荷葉都挨在一起,沒有縫隙的樣子。而后面的“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又很容易讓學生想象出蓮蓬的姿態和小小的花骨朵馬上就要開花的狀態,從而產生一種對生活之中的事物的熟悉感。
上面提到的還原,并不是閱讀的終點。在閱讀進行的過程中,情感的代入最容易使讀者感同身受。通過與作者的情緒產生共鳴,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可產生感情上的變化。通過這種方式,在他們讀到一些特定的文章時,內心的感受會比沒有進行過太多閱讀的人更多、更敏感。所以這種感情的輸入,也是提高學生語言敏感度的一個方面。
比如學過課文《夢想的力量》后,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會得到提升和修正。瑞恩那顆金子般為他人奉獻的心,以及為了做到一件事不懈努力的勁頭,會感染每一個學生,從而讓他們在閱讀時產生無比高昂的情緒和敬仰感。他們也就會記得,有這樣一篇文章,教會他們怎樣奉獻。以后在看到類似的文章時,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同樣的情感。而且他們的觀念也會隨之轉變,他們會變得更加感性,從而從內心生發出好的情感,然后更加喜歡閱讀這樣的故事。通過長期的閱讀,他們會思考這些人為什么要這樣做,理解的過程就是他們語言運用能力提高的過程。在他們進行了思考之后,他們對文字的理解能力會進一步提升,語言敏感度也就隨之提升了。
4.1 緊扣教材,循序漸進
最好的讀物就是教材。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所以拿來當作訓練樣本是最合適不過的。而且用教材來當樣本,不僅訓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讓他們學習了課文,一舉兩得。
4.2 設置特點,提醒注意
文章中存在的許多文字特點,學生有的時候很難發現,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比如學習《荷花》時,可以問學生:為什么要寫它們“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這里運用比喻句是為了什么呢?提出這樣的問題,一是向學生強調這是用比喻的手法進行寫作,二是提醒他們,在描寫景物的時候可以運用比喻句。
語言敏感度的提升,通過閱讀訓練可以很好地達成。讓學生通過閱讀更加熟練地掌握語言運用技巧,是進行閱讀訓練的重要目的,也是閱讀能帶給學生最大的好處。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