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饒蕓郭嵐
基于大時代下大學生女性定位與權利觀念調查分析
文/饒蕓1郭嵐2
任何一個國家,女性的社會定位與女性權利觀念總是在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并在不同的層面上得以維系和演變。大學生是這個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人們對女性的定位和女性權利的觀念。本文通過調查以杭州某院校大學生為主的大學生女性角色定位和女性權利的觀念,更好地了解當今女性定位和權利現狀,并思考如何在大學內積極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男女地位與權利的觀念。大學是半個社會綜合體,如何在大學內積極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男女地位與權利的觀念,是當下高校不容忽視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由問卷調查分析得出,在大部分家庭中,母親的角色主要是管理家內事務,占62%,另有28%的家庭是由母親和父親一同管理家庭事務,只有極少部分家庭事務分配嚴重失衡。60%的女生認為嫁得好不如干得好,而男生贊同該說法的比例略低于女生,約為55%。所有男女生都覺得當今社會中性別歧視可能或肯定仍存在,男女生都將性別歧視的主要原因歸之于社會的傳統意識。除此之外,男生更愿把原因歸之于女性的自我定位,而女生更愿將其歸之于自我的經濟水平。
在權利方面,大部分人認為男生更具生理優勢,而認為女性沒有優勢的回答中,72%的女生比例遠遠高于28%的男生比例;認為“很多時候是女性自己歧視女性”的說法不正確的人群中,女生的人數是男生的兩倍左右;28%左右的男生認為讓女性遠離政治是應該的,而幾乎沒有女生認為這是應該的,認為這是粗暴的性別歧視;更多的女生在女權主義的看法上選擇究其原因——女權主義的出現是女性權利的缺失或不平等,而非直接做法——男女應該平權,男生則相反。
2.1 大學生男女平等問題的現狀
文理科相對均衡的高校內,大學生男女群體通常表現得更為平等;而在以師范類專業為主的學校中,由于資源分配差異,男生處于相對優勢狀態,男女生群體在一定程度上處于不平等狀態。以杭州師范大學倉前校區為例,倉前校區的專業主要為文科,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因而男生成為校園里的“熊貓”。例如,新生班級中臨時班委絕大多數是男生,新生班委的報名方式是在網絡上自主報名,輔導員更傾向于選擇男生做班級管理人員;在社團招新時,甚至出現一個社團只有一個男生的局面,報名要求只對女生起作用,而男生只要報名,不論能力如何,可以輕而易舉進入社團;在某些公共課上,老師感嘆,能堅持一個學期不遲到早退的男生值得肯定和表揚,而對于女生,大家認為女生就應該做到,顯示出男女差別對待。
2.2 大學生對女性價值實現途徑和方法上有了更為理性的判斷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與“坐在自行車后笑不如坐在寶馬車里哭”是兩個不同范疇的問題,前者是女性價值實現的兩種途徑的取舍,而后者是將經濟條件與幸福程度極端化結合,無關女性自我價值的實現。過去我們將女性價值實現更多地放在非女性本位上觀察,認為女性對家庭的付出更多的是犧牲而非獲得。而根據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人認為女性應在家庭和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兩者不但不矛盾,而且是統一的。做一個全職主婦和一個全職的CEO一樣值得尊敬,因為她同樣具有挑戰性。社會需要包容并且傾聽內在的聲音,人需要發現自己真正熱愛和擅長的東西,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在一個價值觀多元化的社會里,我們應該允許不同的聲音出現,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態度,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都應得到尊重。在實現男女真正平等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3 大學生中女性群體的自我意識較強,自我認可度較高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和發展變化之路也是跌跌撞撞、曲折前進的。在類似的許多調查中,同樣也反映出女大學生群體有實現自我價值的強烈愿望。她們相較于同齡其他知識水平較低的女性,能夠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有著更加全面的認識,能夠比較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作為女性的角色定位和權利意識。與此同時,她們愿意且有信心實現自己的價值。
然而,女大學生群體的自我意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社會當下女性的自我意識水平。這是因為大學生還沒有完完全全經歷過社會的歷練,大學校園雖然愈來愈趨向于多元化,但是校園環境總體來說是單純的,沒有就業競爭壓力。一方面相對于社會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多變的特點來說,女大學生在學校里獲得成功是相對容易的;另一方面,她們目前還不用考慮以家庭因素為代表的各種外在干擾環境的影響。這使得女大學生擁有較為成熟、平衡的心理素質,能夠自信、冷靜地處理問題,但是一旦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不少人只能在傳統觀念的妥協和認同中躊躇不定。
2.4 大學生中男性群體仍存在較強的自我優勢感
男大學生對于自然的性別差異更加認同,他們認為在類似政治、金融等需要高度理性才可成功的領域上,女性具有先天的劣勢,而較為抗拒思考女性的某些優勢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是男性不可企及的;男性更傾向于簡單地思考女性權利缺失的問題,直接寄托于男女平權的概念,不愿從根源上正視問題。男性與女性確實存在著自然的性別差異,但這并不會導致如今各大領域精英男女比例均嚴重失衡的現象發生。自然差異只是影響人思維方式或認識途徑的某一因素,但絕非至關重要的一
點,思維結構的形成還有社會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這只能說明,社會中男女差異認知大環境仍有許多可以改進和提升的空間。
從調查結果來看,目前,大學生群體對女性的定位是較為積極客觀的,女性權利觀念在女生群體中較深刻,但是由于客觀社會環境長時間的作用下,男生群體的自我優勢感略強,仍有比較明顯的傳統思想的影子。因此,筆者結合大學生對女性定位和女性權利的認知特點來具體分析,提出在校園內有一定可行度的策略以創設更為平等和諧的校園氛圍。
3.1 大學生思想教育中要滲透客觀正確的主體意識教育
主體意識的認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主體對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看法與觀念,而主體意識與人所接受的教育關系密切。由調查分析可見,現在女大學生,特別是師范院校中的女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得益于學校及學院,特別是師范類專業的女性自我定位的導向教育政策。但仍存在些許問題:一、幫助女大學生樹立全面的自我認識教育常常表現為時間短、突擊性強、形式單一等,導致效果有限;二、在關注女大學生自我認識的同時,也應引導男生樹立客觀的自我意識,因為在男女平等這個問題上,男生所持的觀點對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非常大。
3.2 在校園活動中或培養方案上給予女生更多提升的機會
對于師范院校等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學校,校級組織應該支持發展以服務女生、提高女生為目標的組織,比如女生部,增強其影響力,形成良好的民主氛圍。在各專業科目差異明顯的大背景下,學校可以在公共課方面創設利于培養女生各方面能力的課程,使有意愿上進的女生能力得到加強,在將來就業時有更加明顯的優勢,增加自我競爭力。另外學校可以斟酌考察現階段男女比例情況,在來年的招生方案上做適當調整,以實現更加健康的校園氛圍。
3.3 利用大學校園多元化優勢,呼吁社會減少性別歧視
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應該為女性創造一個更加良好的包容性和支持性的環境。當我們的就業環境能夠更多地吸納女性成員,給予她們更多提升的機會,更多地鼓勵、包容多元化的思維,那么不僅這個平臺會創造更多的價值,而且對于整個社會的進步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高校可以利用自身豐富的社會資源條件,呼吁社會群體減少性別歧視,致力于提高大環境的男女平等水平。
(作者單位:1.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2.杭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