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琦
淺談初中歷史課如何導入新課
文/劉琦
歷史課講述的是已經過去的、無法給學生精確驗證的歷史現象,它要求學生聽課時要集中注意力并適當展開聯想,這樣才能形成完整的歷史表象。歷史課上,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呢?關鍵在于教師的開課導言,即導入語。導入語新奇、有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導入語平淡、刻板,往往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那么,怎樣設計每節課的導入語呢?筆者通過教學實踐,想談談幾點體會。
正如王仲孚教授說:“科教興國,教育是基礎,而歷史是基礎的基礎。”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歷史課更是起著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作用。教學的藝術在于激勵學生,引導學生。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教的東西感興趣。然而,要做到學生樂意聽講,勤思好問,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摸索和完善教學的各個環節,不斷反思,總結經驗教訓。
(1)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教材內容,要與課文內容或史實相關聯,不能牽強附會,同時又要是學生易于接受或熟識的。
(2)方法要靈活多變,不同內容選用不同的方法、材料,切不可千篇一律。
(3)設計要有趣味性和啟發性。
(4)時間一般在3分鐘左右為宜,時間過長會占據新課講授時間。
設計導入沒有固定格式,不同內容有不同特點,可選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就行。一般來說,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學生喜歡看電視,在課堂前三分鐘,可利用多媒體放映與本節課內容有關的視頻,再現當時的歷史畫面,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歷史的興趣。如在講《甲午中日戰爭》這一節內容時,我在課堂前五分鐘讓學生觀看了電影《甲午風云》中的“黃海戰役”片段,看完片段后,我開始與學生進行問答交流:(1)同學們,剛才我們觀看的是什么電影?學生回答:《甲午風云》。(2)它反映了中國歷史上的什么事件?學生回答:甲午中日戰爭。(3)從剛才的電影里,我們可以看到這場戰爭的結局是什么?學生回答:中國失敗。我再設問:那么,中日之間為什么會爆發這場戰爭?這場戰爭又是如何爆發的?中國為什么會失???這場戰爭的失敗又給中國帶來哪些影響呢?這節課我們共同來探討這些問題。學生就非常感興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來了,他們急于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初中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往往憑興趣認識事物。教師可以利用電化教學的手段,把書本知識變成生動活潑的畫面,使課堂教學的導入變得生動有趣。運用鄉土歷史圖片進行導入,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利用熱門話題導入新課,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方法。如講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節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先利用多媒體放映“9·11”事件的視頻讓學生觀看,當看到世貿大樓頃刻間化為烏有時,學生當時喊了起來。我問:大家剛才看到的錄象是什么事件?學生齊聲回答:“9·11”事件。我開始導入:當“9·11”事件發生后,美國震驚了,世界震驚了,人們都在擔心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不會由此爆發?于是,人們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在前兩次世界大戰上。今天,讓我們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上。這樣的導入就深深吸引了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詩詞語言精練、生動、優美,深受初中學生的喜愛。利用反映歷史事件發生背景和時代特征的詩詞導入新課,不僅能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還能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課堂伊始,用配樂詩朗誦起文天祥《過零丁洋》一詩。文天祥為抗擊元軍而率南宋軍民英勇奮斗的一幕幕場景,呈現在學生面前。而文天祥堅貞不屈的崇高氣節,又使孩子們為之欽佩。特別是當學生聽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一起跟著朗誦起來。在這種崇高人格的感召下,課堂學習氣氛十分活躍,大家迫切地想在新課中了解文天祥所處的時代背景。
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列強瘋狂侵華史、罪惡史,更是一部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史和前赴后繼的奮斗史。歷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積極、奮發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會為“臥薪嘗膽”的勾踐、“東山再起”的謝安、“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等生發各種感情,在接受心靈洗禮的同時,產生各種積極的體驗。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將歷史知識融入故事情節中,把史實故事化,這樣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境地。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除上述幾種方法外,還可采用情境導入法、復習導入法、聯系現實法、聯系國家時事政策法、名人名言導入法、聯想對比法,等等,來設計歷史課的導入語。每一位歷史教師都應根據自己的特長,結合歷史課文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最佳的方法導入新課,從而使新課導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柳河縣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