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海容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歷史課堂
文/唐海容
什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教學有效性即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在學習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當前高中歷史教學課堂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大概如下:首先是教學觀念落后,長期以來受社會思想和應試教育影響,學生學史是為考試而學,缺乏主動學習的內動力。其次是教學方法不當,教師上課往往照本宣科滿堂灌不講教學藝術,教師包辦代替學習過程少有師生互動交流。再次是歷史教學老翻陳年舊賬,歷史與現實相去甚遠。
新課程改革以及高考新形勢給我們歷史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又對我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最基本的途徑,是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教育觀念不轉變,教學效率無從提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新教育觀念首先意味著學生角色的轉變,學生不再是課堂的配角,而是課堂的主體,只有他們動起來,課堂才會充滿活力和生機。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該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去促進學生的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活動是教學雙方的交往、互動的過程。師生通過相互交流彼此的情感和體驗,分享彼此的經驗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生生互動關系,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和獨創性的見解,激發其思考社會問題和探索創新的興趣,讓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成長成才的歷程。
高考命題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新課程改革鼓勵課程資源的開發但同時強調教材乃教學之本,教學應該依據教材而進行。中學歷史教材就是一部人類歷史創造文明行動與心靈的足跡與路徑,是一部由歷史學家打開的古人與今人心靈對話的畫卷。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親歷文本,對話教材,獨立分析,在體驗品味中獲取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見解。
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一種激烈而持久的動力,唯有熱愛歷史,才會在積極持久的學習熱情中獲得史學能力。筆者認為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要跳出傳統教學的老套路,針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去鉆研教學,設計教法,將新理念、新手段、新材料引入新課,使枯燥的歷史生動化,使遙遠的歷史形象化,增強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寓教于樂,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教無定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僅談談個人看法:
4.1 精彩導入,誘發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成敗。課堂教學的導入,猶如樂曲中的“引子”,戲劇的“序幕”,樂章的“前奏”。起著醞釀情緒、引起興趣、激發動機、帶入情境、切入主題等作用。精心設計的導入,能抓住學生的心弦,促成學生情緒高漲,步入求知的亢奮狀態。
4.2 革新手段,生動激趣
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使歷史課堂產生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它把文字、圖片、聲音、動畫等集于一體,符合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征。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的信息傳遞方式,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圖文并茂、聲像并舉,形象逼真地再現已消逝的歷史現象,能夠有效地渲染課堂氣氛,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4.3 創設情境,以情求趣
歷史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一定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歷史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使學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能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現象,促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歷史情境教學法可以分為創設問題情境、設計表演情境、利用語言情境、復現歷史情境等幾種類型。
4.4 聯系現實,深化興趣
因為時空的阻隔,許多歷史問題學生是很難理解的,時間久了,他們總感到歷史教學老是陳年舊賬,盡放馬后炮,中看不中用,會產生厭煩情緒。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通常只注重課文知識點的講授,就事論事。這就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興趣。古人云“六經皆史”,而我們說“百姓生活皆史”,事實上歷史沉淀于現實中,現實里蘊含著歷史的傳承。
總之,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求教師通過開發教學資源,創設新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分析、研究,從而提高學習歷史的效率,達到打造高效課堂的目的。
(作者單位:四川省德陽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