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琳惠
關鍵詞:信息傳播;全媒體;家譜數字化
摘要:文章對當前主流新媒體信息傳播方式的優缺點進行分析,對家譜信息傳播現狀進行研究,探討了家譜數字化后全媒體信息傳播中可能存在的若干問題。
隨著人們活動空間的不斷拓展,人口流動已成為人們生活與工作的常態。傳統媒體固定傳播信息的模式已不能適應人們的信息需求,數字技術與移動互聯網解放了人們對時空的依賴,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得信息。新媒體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憑借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給碎片化時代的人們提供了個性化的信息,更好地滿足了其不斷變化的信息需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移動電視、手機微信等是當前主要的新媒體表現形式。
新媒體發展繁榮帶來的傳播革命,其意義可以同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工業革命、谷登堡印刷機代替刻版及手抄相比擬。生活中新媒體對社會大眾已經形成了一種無法回避的包圍性力量,并正在形成新的文化生態,極大地改變甚至顛覆了傳統媒體時代的許多規律、規則。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共存的信息傳播生態中,中央適時提出了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的要求,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也就此問題發表過重要講話,如今人們正生活在全媒體時代。
全媒體概念在現階段有不同的表述,筆者引用的全媒體概念內涵是:全媒體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是不同媒介形態在信息、通信和網絡技術條件下深度融合的產物。它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如文、圖、像、聲、光、電)來全方位、立體地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絡、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一種新的傳播形態。紙質媒體、視聽媒體、網絡媒體等不同的媒體在全媒體環境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即時通信傳播+互聯網傳播+平面傳播”的組合,使得當前信息傳播更具立體優勢。
1.家譜信息傳播概述
家譜文化淵源久遠,早在家譜文獻產生之前,家譜信息就以結繩、口傳等方式傳播于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用文字記載的家譜,基本可分為實物式和書本式兩類。今藏于大英博物館的一大片商代武丁時代的牛肩胛骨文記載了極為完整、典型的商人家族世系,是世界上最原始的實物家譜。除甲骨家譜外,實物家譜還有青銅家譜、石刻家譜、塔譜等;魏晉南北朝以后的家譜,基本上都為書本式,有的為手寫,有的為印刷品。據統計,留傳至今的和新修的家譜大約有三萬多種。
從信息傳播學角度看,傳統媒體時代家譜信息傳播主要是依靠編撰家族譜、編制家譜書目等文字途徑。由于傳統家譜的編撰刊印大多是由私人、家族自行組織實施的,與官方編印的正史、方志相比,客觀上存在收藏管理分散、個體私密性強、流通傳播性弱、孤本比例較高的特點,因此傳統家譜凸顯出信息傳播渠道狹窄、傳播對象單一,易毀壞湮滅等缺點。因此,實現傳統家譜文獻的數字化,是實現家譜再生陛保護、信息開發利用、擴大家譜信息傳播的現實選擇。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家譜信息傳播加入了中外文家譜書目數據庫、中外文家譜全文數據庫、家譜網站等網絡、聲像信息傳播途徑。家譜信息傳播的途徑更為多元化,文字、網絡、影像、即時通信等多種傳播方式共存,逐步形成了以用戶為中心的多向傳遞、自由開放、個性化的家譜信息傳播服務方式。
2.新媒體家譜信息傳播現狀分析
事實上,家譜信息傳播方式的逐步改變,是用戶信息需求變化與現代化技術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是一個開放的、不斷兼容并蓄的傳播形態。當互聯網日益發展,博客、播客等大行其道;而當手機逐漸普及,手機報、手機小說、手機電視又風靡全球。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今后定將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傳播形態加入其中,豐富受眾的媒體體驗。新媒體以文字、影像、數據、動畫等表現形式,無極限地生產并傳播多樣化的信息內容,滿足受眾無極限的個性化信息需求,使社會關系中的各個單元(包括個人、群體與國家)各得其所,以維持社會關系的基本穩定。
家譜信息在新媒體上主要有以下三類傳播方式:①建立已存家譜書目數據庫。其分為館藏家譜書目數據庫和區域性家譜聯合書目數據庫兩類,著錄書目信息一般包括題名、作者、版本、居地、先祖、名人、摘要等內容,用戶通過訪問數據庫建設單位主頁,選擇題名、姓氏、譜籍、出版堂號、宗族堂號、責任者、版本、名人等諸多檢索點,為用戶提供網上家譜書目信息檢索服務。具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圖書館自2000年開始建設的“家譜書目查詢數據庫”,它是目前數據量最大的家譜書目數據庫,數據量達17,041條,并不定期更新,允許國內外讀者聯網檢索。浙江圖書館聯合開發的浙江省家譜數據庫目前主要收錄譜籍浙江地區家譜和浙江省內公、私所藏新、舊家譜聯合目錄共計26,574條,該數據庫通過計算機網絡發布,提供因特網上Web形式的訪問和服務功能。②建立已存家譜全文數據庫。家譜數據庫建設單位通過對家譜全文掃描,并進行整理、編制索引,在互聯網或局域網上發布,實現對家譜文獻資源的共享與原生性保護。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學中國基本古籍庫工作委員會與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聯合編輯研制的“中國譜牒庫”。“中國譜牒庫”是專門收錄歷代譜牒類典籍的全文檢索版大型古籍數據庫,共收錄宋元明清歷代家譜5,000余種,年譜1,200余種,仕譜3,000余種,日譜500余種,合計10,000種。數據庫全文超過10億字,影像超過l,000萬頁,數據總量約350G,并配備專用的檢索系統和功能平臺,可進行毫秒級全文檢索和一站式整理研究作業。③新修續修家譜的軟件及網絡化。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完善,電子家譜系統軟件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有些家族在新修續修家譜時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了紙質、電子家譜共修,不僅提供即時的網絡檢索,并刻成光盤、永久保存。利用家譜軟件制作家譜有諸多優點:第一是編撰便利,利用軟件程序真正實現“只要會打字就可以制作專業家譜”。第二是檢索過程簡單,實現多族譜卷卷之間有機結合、多姓氏族譜有效管理、家族成員數據的參數定義完備。第三是家譜內容多樣,新修族譜可以突破文字束縛,不僅能錄入圖文資料,甚至可以插入聲頻、視頻,再現家族人物風采。第四是檢索結果形象豐富,不同以往簡單的文字結果,家譜軟件檢索結果圖文并茂、直觀形象,可以一覽查詢成員的傳承脈系。第五是家譜信息更易于傳播,同時可供多人檢索、復制或打印。
3.新媒體家譜信息傳播問題分析
首先,網絡技術與新媒體的崛起顛覆了媒介格局,改變了媒介生態。在構建新媒體信息傳播新秩序的過程中,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挑戰,涉及法律建設、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等領域,比如:新媒體平臺上推送的信息版權問題、新媒體信息傳播中的個人隱私保護問題等。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如何跨地域、跨組織、跨學科地依法監控新媒體信息生成及傳播顯得尤為重要,正如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所所長彭蘭在相關課題高峰論壇上所指出的:目前采用法律規范的手段來治理新媒體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是十分緊迫和必要的。
其次,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中,信息產量劇增、信息傳播更快、監管難度加大、垃圾信息泛濫。信息量過于龐大,瀏覽越是頻繁,有時并不能給人們帶來心智的提升、精神的愉悅和身體的放松,相反人們會越感到焦慮。以現在流行的信息傳播工具——微信為例,好友圈里的人們由于過度地沉溺于一個小圈子信息,他們往往對朋友圈的文化共享和互補功能缺乏應有的認識。對于微信成癮者而言,不斷更新圈子里的各種分享信息,比思考信息的價值要重要得多。微信信息的高度重復性已表明許多轉發不僅沒有意義,還極大了影響了其他朋友圈的閱讀質量,造成信息過剩和視覺疲勞。
再次,新媒體家譜信息的建設主要依靠國家級或省市級大型機構或數字商,其信息推送也主要依靠新媒體平臺。目前農村的新媒體建設投入遠遠滯后于城市,廣大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新技術應用仍然比較落后,在網絡普及率及現代化技術運用不均衡的情況下,存在著加大數字化鴻溝的潛在危險,如何突破城鄉二元制、實現新媒體家譜信息傳播渠道暢通及信息量獲取均等,需要業界同仁進一步探討實踐。
最后,新媒體家譜信息建設與傳播過程中,由于家譜數字化工作參與者眾多、數字化建設水平不同,在當前沒有權威的家譜數據質量監控系統的情況下,數字化工作隨意性、主觀性均較強,目前已建成的數據信息質量良莠不齊、檢索途徑不一、內容揭示詳略不同等問題亟待解決。
4.結語與反思
全媒體環境為家譜信息的編撰、傳播、查詢、保護提供了更多的現實選擇,有效解決了傳統家譜保存分散、流通傳播性弱、檢索查詢難、易破損湮滅等缺點,有利于實現家譜的再生性保護、家譜綜合開發研究、信息跨時空傳播、多渠道檢索利用等文獻價值和社會價值。在全媒體家譜信息建設與傳播過程中,經過二十余年來的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也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符合時代和科學發展的大趨勢。家譜信息技術革新與服務創新是家譜信息服務的唯一出路,也是延伸圖書館社會服務能力的現實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