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旭雯
關鍵詞:中原傳統文化;歷史記憶;文化屬性;傳承和發展
摘要:“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中原地區有“居天下之中”的獨特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我國較早開發和進入文明社會的地區,素有“文明搖籃”之稱。中原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承與發展華夏文明必不可少的主要元素。中原傳統文化對歷史記憶和文明元素的承載需要保持、發展、傳承和創新。增強中原傳統文化傳承,有效發揮其物質性、社會性和精神性的文化屬性,為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助力。
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都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漫長過程。文化傳承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去糟粕留精華的過程,能夠通過物質、社會和精神等屬性加以不斷延續的文化,最終得以傳承和發展。文化是人類各種信息的有效載體,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某個民族或地域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或地域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從人類誕生和文明起始的那一刻開始,傳統文化就是文明元素和歷史記憶的代表,它承載了千萬年的滄桑變化,延續了人類文明的成就。
1.中原傳統文化是華夏文明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源流
文化是一個由少到多的發展史,從不完美到精致化,是一個日臻完善的歷程,是一個延續與傳承發展的歷程。優秀的傳統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具有不屈的追求和執著的精神財富,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的關鍵支撐。
華夏文明自夏代開啟了三千多年的歷史,在時間長河中,中原地區一直是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前后共有二十多個王朝的二百余位帝王在這里建都或將都城遷于此處。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漢字與姓氏都是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以及中華民族血親的主要象征,它們均發源在此并日益繁榮興盛。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原的發展史是中國歷史進程的寫照。中原傳統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所呈現出來一些特性,都足以表明它是中華文明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源流。中原傳統文化亦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需采取更多的措施,凝聚社會各界的力量,大力推進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迅速擴大其知名度,不斷提高中原傳統文化的競爭優勢。
1.1發掘中原傳統文化的歷史記憶和文明元素
“天下設九州,河南為之重”,自古以來中原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便捷的交通和豐富的資源、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濃厚的中原傳統文化孕育了河南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諸多優秀品質。中原地區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搖籃和禮儀之鄉,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許多風俗習慣的中原人勤勞勇敢、代代相沿,漸漸積累形成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中原傳統文化。
河南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十萬年以前,據考古發現,在河南的南陽云陽鎮一帶發現過猿人臼齒化石,可以認為云陽猿人與北京猿人處于同一時期。從遠古時期開始,我們的先祖就在中原大地上繁衍、開拓和勞作,創造出了令世人贊頌的史前文化,如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相傳伏羲、女媧在中原一帶奠定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礎。到目前為止,河南淮陽依舊保存著的太昊陵,其規模非常龐大。著名的“中華第一大帝”軒轅黃帝,就誕生在如今的河南新鄭,并在這里建立都城。從中國第一個世襲奴隸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師,到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覆滅,在這四千多年的歷史中,河南就曾處于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域長達三千年之久,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也曾經幾度達到鼎盛巔峰,從古至今,二十多個朝代均建都或遷都于此。中國的八大古都,僅河南就占四個:商都鄭州、殷商古都安陽、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河南的千古先賢人物人才輩出、群星璀璨,如:古代哲學家、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許慎、程頤、程顥等,政治家、軍事家管仲、李斯、劉邦、張良等,再如科學家和醫學家張衡、張仲景、李誡、郭守敬、許衡等,文學家、藝術家杜甫、韓愈、歐陽修、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劉禹錫、吳道子、朱載堉等,近代以來的歷史文化名人劉青霞、吉鴻昌、彭雪楓、楊靖宇、馮友蘭、姚雪垠、徐玉諾、李凖、王永民等。
自唐代以來,洛陽牡丹就有“甲天下”的美譽。北宋時期流傳著“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習俗。每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牡丹花爭奇斗艷,美不勝收。早在一千多年前,信陽已成為我國的八大茶區之一;新鄭則是棗的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民間廣為流傳著各種關于棗的風俗和技藝。河南是中國功夫的故鄉,著名的少林武術發源于此,陳式太極拳也最先于河南發揚并流傳開來。
國內外知名民問工藝品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如開封汴繡的針法多變令人嘆為觀止、南陽玉雕的精美造型讓人過目難忘、洛陽唐三彩栩栩如生使人大為贊嘆、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古老樸素以及民間泥玩的風趣幽默,當然還有烙花、烙畫等不勝枚舉。中原地區自古以來都是百家爭鳴、人才濟濟,不僅擁有安陽、洛陽、開封等千年古都,還涌現出儒、釋、道的各種思想交匯;不僅有名滿天下的美食和酒文化,還有多種多樣的書畫、戲劇、武術。中原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
1.2傳承和發展中原傳統文化
中原傳統文化在長期的發展和積淀過程中,一方面不斷吸收周邊文化,另一方面也將中原傳統文化不斷延伸擴展到周邊地區。如江南文化、東南沿海文化都和中原傳統文化有關聯。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原要地經濟發展過程中傳承,在不斷傳播和完善過程中,成為中原文化發展創新的標志意義所在,成為高于感性的價值規范。
中原地區是一個歷史悠久、有著豐富文化遺存、傳統文化保留相對完整的區域,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燦爛多姿的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古建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民問藝術散布在中原厚土上,如:代表“義”的關羽文化散布于中原各地,古樸簡練的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傳承,這些都是十分典型的代表,塑造和影響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然而,由于歷史的演變推進、人類活動和自然的不斷變遷影響,許多有價值的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受到侵蝕或破壞,有的已經面臨消失的危機。因此,進一步強化符號系統,加強保護和發掘中原傳統文化的原始形態,逐步建立起有效保護傳統文化和遺產的有力體系,保留歷史記憶的每一片土地,讓人們記住“回家的路”,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洗滌人們的心靈,讓大家無論生活在現在還是未來,都能夠永久地相生相融。
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所觸及的內容范圍十分廣泛,是一個系統、持久、宏大的工程,所以要走傳統文化路徑,使傳承民間化,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行為,要調動積極參與傳統文化傳承的各種團體以及所有相關成員,使傳統文化褪去精英文化外衣,逐步發展成具有草根特質、接地氣的大眾化文化,讓傳統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在民間得到弘揚和庇護。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不僅需要獲得品牌文化的認同,同時還需要營造出濃厚的社會文化氛圍,努力形成文化傳承的強勁勢頭。站在對于中原城市群的建設和發展的角度上看,從設計到結構的名稱,從道路建設到道路的名稱,從社區建設和人們的休閑娛樂等方面,都可以給予不同的傳統文化象征。根據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城市文化的特點,可以在新的城市物質載體中創造出各種文化形象,打造建設出獨特的文化體系。如:鄭州、洛陽、開封、安陽等城市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傳統文化特色,構建出屬于自己的城市發展特色的文化形象,形成融合華夏文明的國家網絡的象征,使生活在這些城市的人們,能夠更多地體驗中原絢爛多姿的傳統文化。
我們的社會正在飛速發展,現如今,傳統文化顯然已經成為人們所認同的載體、社會及民族團結的紐帶,傳統文化的和諧價值觀正逐漸成為全球化時代人類的核心價值。文化沖突導致的矛盾和紛爭在現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已經成為影響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因素,現實要求人們必須認真考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傳統文化中價值觀的和諧,為當代多元文化的共存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傳統文化產業化已經成為現代工業經濟和文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而突出的現象。近年來,河南按照黨和國家的指示“堅持實施文化強省戰略,大力推進河南文化體制改革,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走出一條符合科學發展要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強省之路,穩步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傳承和發展中原傳統文化,文化產業發展的成長性明顯高于其他產業,已經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新亮點。
2.決定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承的文化屬性
2.1中原傳統文化的物質性
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是相對的。它是指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創造物質產品和文化的表現,包括飲食、服飾、建筑、運輸、生產工具以及農村、城市等。作為傳統的農耕文明地區,中原所保存下來的物質文化遺產和農耕文明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文物展現出了豐富多彩的農耕文明生活圖景;而豐富的文化典籍、雕塑雕像、宗教建筑、書法、繪畫等都體現了中原人民的傳統精神創造和精神支柱。
中原傳統文化本質上都反映了農業的文化特征,它決定了中原人的生活方式,影響著中原傳統文化的塑造。中原傳統文化具有主流意識性、凝聚性、抽象性、傳承性、擴散性等特點,就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來說,需要對中原傳統文化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的物質載體建立起具有中原傳統文化特色的形象體系,這一點對其發展和延續具有完整而重要的精神意義。
2.2中原傳統文化的社會性
中原傳統文化的社會性主要是指中原傳統文化在歲時節日、制度禮儀、民俗體育、特色節慶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內容和特點。中原地區的節日大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臘八等。中原傳統文化有著典型的原始特征,更具有典型的根文化身份。中原民俗非常古老,它可以遠至伏羲女媧,甚至可以追溯到盤古。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就在中原大地,這里從古至今流傳著伏羲女媧神話傳說與軒轅黃帝的傳說。而這些傳說相對也是最完整的,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就足以說明這一切。所以,從產生角度來看,中原民俗文化完全可以說是華夏民俗文化的起源和根源。站在時代發展的角度來看,由于中原地區一直都處于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地帶,這一中心地帶又不斷地產生影響,不斷向外輻射、擴散,又不斷吸收和融合外來民俗文化,使中原傳統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和支柱,根文化成為其十分突出的特征。
2.3中原傳統文化的精神性
中原傳統文化精神性的主要表現形式有:神話傳說、民間藝術、宗教崇拜、尋根祭祖等。可以說,中原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體現了其內在的精神追求。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傳統文化、民俗文化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變化是中原傳統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的內在動力。
3.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承對現代發展的啟示
不論是推進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還是對華夏文明發展的促進,都是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大發展。當前,文化建設要著力為中原經濟區的建設提供支撐,走出一條新的文化建設之路,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大力推進并發揚中原傳統文化的包容性、改革創新,秉承和弘揚“愚公移山”“焦裕祿”和“紅旗渠”精神,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傳統美德,增強人民的改革意識、傳承意識、開放意識和創新意識,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創造具有中原特色以及人文精神特色的時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度重視中原傳統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推動中原傳統文化走進校園。文化本身就是不斷發展的,具有開放性和動態性的系統,它起源于過去,積淀于現在,又影響著未來。眾所周知,學校教育對青少年今后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舉辦中原傳統文化走進校園的系列活動,在各地區中小學校園中打造建立傳統文化的傳承大本營,讓傳統文化的地方性運用在常規課堂教學中,對中小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積極推進農村民間民俗文化建設,弘揚傳統文化,擴大文化增長空間。中華民族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民族文化是所有勞動人民幾千年的智慧結晶,人們一步一個腳印積累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既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意義,也是當代文化發展傳承的背景和根源,更加體現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凝聚著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親和力,是民間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我們需要把關注重點放在對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上,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因此,就中國民俗民間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及其本質來說,應該大力推進農村民間民俗文化建設,充分拓展傳統文化的成長空間。
強化中原傳統文化與思想價值的闡發和深入挖掘。中原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刻畫了華夏兒女堅韌的民族性格和基本生活文化發展形態。通過不斷了解中原文化的特征,有力維持與保護中華文明的重要因素,使我們的優良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的一種精神力量,激勵人們不斷進取、勇往直前,正確樹立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效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