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蕾
關鍵詞:和聲學;圖書館;樂譜文獻
摘要:和聲學是人們從感性認知到理論思考的理論產物,它通過對音高、音長、音式、調性進行理性分析,實現了音樂理論的跨越式發展。
和聲樂理論的發展、完善和成熟,標志著人們對音樂藝術的認識不斷提升。將和聲學理論應用到圖書館樂譜文獻整理中,是充分利用圖書館的文獻資料儲備和改善圖書館樂譜文獻傳統分類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
1.和聲學是樂譜文獻整理的理論依據
早期的和聲學理論建構在宗教性音樂作品的基礎之上,主要服務于各種宗教音樂的創作。因此,這一時期的和聲學思想主要是為了讓音樂作品展現出神秘的宗教特征,并讓音樂作品更契合宗教儀式。而歐洲早期和聲學尚未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相關研究主要停留在調式的分析、音程的設計和對位法等層面。在文藝復興思想興起之前,和聲學的理論建構過程極為緩慢。學術界一般將意大利音樂理論家、作曲家扎利諾完成于1558年的《和聲規范》視為和聲學理論的開始,標志著這一學科的理論體系開始走向獨立。但是人們也應注意到,扎利諾的時代是復調音樂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和聲手段還沒有完全從復調中分化出來,受當時的和聲實踐水平的局限,扎利諾的和聲理論還只是他的對位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尚未形成獨立、完整的和聲理論。法國作曲家拉莫的《和聲學基本原理》完成于1722年,該書標志著和聲學理論逐步擺脫潛科學的形態。作者在該書中系統地闡述了音樂作品的基本特征、基本原理和演奏規則,特別是大小調功能的闡述在幫助初學者了解音樂學科的基本模式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1.1音樂文獻整理不能完全套用模式化分類
圖書館音樂文獻不能完全采用較為模式化的資料分類模式,而是要根據音樂文獻自身的特征進行適度調整。音樂作品編號是標識作曲家作品的序號,大體出自作曲家本人、出版商、音樂學家三類人之手,最常見的用OP.(拉丁語Opus的縮寫,即“作品”)標記。18世紀初期,歐洲作曲家一般不為自己的作品編號,出版商為了區別同一作曲家的不同作品,從方便的角度通常按其作品的創作次序為作品由小到大編號,但由于不同出版商有不同的“OP.編號”,所謂的作品編號并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作品完成的先后順序,于是一些作曲家開始為自己的作品編號。人們在對圖書館樂譜文獻資料整理時,編目人員可對中圖分類法進行適度調整,參考音樂家的分類方式將更有助于資料的查找。
1.2音樂文獻的整理相對復雜
在圖書館的文獻整理中,人們需要面對不同版本的樂譜資料,并根據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進行準確歸類。和聲學理論的成熟和完善,對于人們理解音樂發展和音樂作品的構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人們應從傳統的依據年代對不同版本的樂譜文獻進行分類處理的方式中超越出來,將其根據音式構成方式、音樂作品的風格等新興的資料分類標準進行劃分。如我國較為傳統的工譜、尺譜記譜方式。工譜、尺譜與許多重要的民族樂器的指法和宮調系統緊密聯系,在我國古代和近代的歌曲、曲藝、戲曲、器樂中應用廣泛。若按照不同時期版本的分類方式進行分類,往往不利于研究者根據內容進行查找,也不能真實地反映中國古典音樂的流變歷程。于是流傳中產生了不同演奏家不同的釋譜;同一樂曲經不同釋譜,作品的風格可能迥然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流派的不同版本。僅從內容上看,音樂家將西方音樂史上現有的各種樂譜版本分為“學術版本”“評論版本”“實用版本”和“演奏版本”四大類。因中外的樂譜文獻記譜方法的不同、開本大小、記錄方式的區別,以及出版地區、出版時間、版次、紙墨、裝幀等不同可以形成樂譜文獻的不同版本形式。
2.樂譜文獻是建構完整音樂發展史的重要載體
2.1保存音樂作品的基本文獻形式
單亞莉在其2007年發表的《音樂樂譜文獻資源建設初探》一文中談道:“與以文字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文獻不同,譜是將音樂符號記錄在紙張等載體上的一種文獻形式,它是運用記譜法對音高、音長、音強、節奏和演唱方式進行系統記錄的產物。在錄音技術發明以前,樂譜是記錄音樂的主要形式,即使現在人們在學習和演奏、演唱音樂時也離不開樂譜的幫助。”盡管在電子音樂大量涌現,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樂譜仍然是最為基本、最為重要的音樂文獻形式。樂譜是記錄和保存音樂作品的基本文獻形式,是將音樂形象用記譜法記錄下來形成的一類音樂文獻。作為一種跨越國界、跨越文化的情感表現方式,音樂能夠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欣賞者和學習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充分體現了音樂的藝術魅力。無論是西方五線譜記譜方式,還是中國傳統音樂的工譜、尺譜記譜方式,都是不同歷史時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記譜方式,實現了由口傳音樂記錄方式向文獻記錄方式的成功轉型。
2.2音樂作品記錄方式的轉變
15-16世紀,音樂作品的記錄方式從手抄時代過渡到印刷時代,極大地提升了音樂的傳播效率。以早期歐洲各國的樂譜資料為例,作曲家和演奏家們都逐漸擺脫了對手抄譜的依賴,轉而以印刷品作為主要的寫作和演奏依據。手抄譜的逐漸退出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也預示著樂譜文獻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以手抄樂譜文獻或不同版本的印刷音樂文獻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對于分析作曲家的創作思想、了解作曲家在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同時,音樂作品的時代性特征也依附于此類作品之上,以樂譜文獻的傳抄、流傳、印刷過程作為考察對象,將幫助人們建構出更為清晰、更為準確的音樂發展史。
3.和聲學思想將拓展圖書館樂譜文獻整理的發展空間
3.1和聲理論是拓展圖書館音樂文獻資料整理方式的新途徑
隨著高等教育在世界各國的普及和發展,高校圖書館的重要性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并成為人們借以考察大學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對于藝術類高校圖書館而言,樂譜文獻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目前,在高校圖書館發展中存在著普通院校和藝術院校相區別的基本模式,極大地限制了各類音樂專業圖書館的發展速度和館藏規模,使得樂譜文獻的資源共享性被削弱。和聲學作為以研究和音結構和連接理論為主要對象的理論,對于音樂學習者掌握和聲的產生方式、構成原則都具有積極意義,并在和弦的連接和相互關系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和聲學資源在圖書館樂譜文獻中的重要性應得到重視,并作為人們從事圖書館樂譜文獻整理的重要參考標準。
20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創造發明的數量超過了人類歷史上任何時期,音樂在這一時期也獲得了重大的發展機遇。因此,為了滿足人們對音樂藝術創新的不斷追求,借助新時期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人們開始從各個角度、不同層面來探索新時期音樂藝術發展之路。
3.2和聲學理論的引進為圖書館樂譜資料整理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解樂譜文獻的思維方式
音樂是以特定手段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形式,它蘊涵著復雜的情感信息和豐富的價值內涵,不僅能夠向受眾傳遞極為微妙的情感信息,更在于它符合內在的情感機制。和聲學理論作為人們認識音樂作品的方式之一,為音樂學習者、演唱者和欣賞者提供了更具整體性的理論視野。
3.3圖書館樂譜文獻整理創作要容納當代音樂藝術發展中的先進成果
和聲學理論引入圖書館樂譜文獻整理理論尚屬于探索階段,同許多藝術形式一樣需要同實踐相結合。聲樂藝術并不僅僅是按照樂譜所設定的藝術表現方式進行表演,還需要演唱者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表演中。事實上,力圖在歌唱表演與情感訴求之間尋找到平衡點始終是聲樂教學活動的核心。歌唱時本身的藝術魅力、歌曲的內容所抒發的情感、文字的正確吐露、詞語的表達方式和聲樂的發生等可以組成一個完整的聲樂內容,將演唱的獨具魅力很好地表現出來,尤其是將歌曲和歌唱者要緊緊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才是一種全新的藝術。
通過舞臺實踐積累的經驗,人們逐漸認識到充分調動人的感官功能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能力。聲樂藝術主要通過人的聽覺器官來傳遞信息,而視覺器官的融入將提升其藝術表現能力,主要的原因是兩種感官的融合能夠激發出歌唱者的情感表現能力,使其成為情感抒發的重要媒介,從而調動了觀眾的多種感官。當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情感溝通方式趨向多元化,人們理解藝術作品的方式也就有了更多的選擇,進而豐富了情感信息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