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燕暉
摘要:隨著2016年5月1日營改增重大稅收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推進,各行各業均開始逐漸轉變稅務籌劃思路。增值稅對公路施工企業的稅務影響主要體現于進項稅額抵扣、增值額征稅及稅率的變化,避免了營業稅重復征稅的弊端。公路施工企業屬于建筑行業,其是各行業中受稅制改革影響較晚的行業。但由于稅率與稅務核算程序等存在不同,導致企業必須調整稅收籌劃方案,采取相應的優化措施以應對稅制改革帶來的稅負影響。鑒于此,本文主要著重研究三方面:一是稅制改革對公路施工企業的影響;二是公路施工企業應該采用怎樣的優化措施以應對本次稅制改革的影響;三是公路施工企業未來該如何設計稅負籌劃方案。期望本研究結論益于企業降低稅負成本、優化稅務籌劃方案。
關鍵詞:公路施工企業;稅收籌劃;應對措施
2016年3月18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上講到,“營改增”稅制改革是我們走的第一步“棋”,這步棋“下活了”,那我們的結構調整就能順利推進。本次稅制改革是我國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最重要的一次稅制改革。稅制改革的推進與試點秉承由點帶面、循序漸進的原則,分多次試點。其中公路施工企業是2016年正式進行稅制改革,由原來3%的營業稅改為11%增值稅。據2017年3月9日中國新聞網報道,在稅制改革全國范圍內推行以來,四川減稅達到190億元,深圳減稅達到300億元,上海減稅達到700多億元,而建筑行業稅負平均下降3%,整體稅負下降1.3%。由此可見,本次稅制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就企業主體而言,該如何最大化的利用本次稅制改革帶來的機遇、有效應對挑戰,是一個值得研究的主題。鑒于此,本文試圖通過闡釋影響及優化措施,簡單歸納優化籌劃方案的思路。
一、營改增稅制改革對施工企業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本次稅制改革對施工企業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于三方面:一是由營業稅的重復征稅轉變為增值額征稅,避免了重復征稅的弊端,營業稅時期,在產業鏈條上的每一環均會累積計稅,但在增值稅時期,產業鏈的下游征稅會基于扣除上游稅負,這更益于產業鏈的延伸和產業發展;二是銷項稅額可以抵扣進項稅額,營業稅時期所有稅項均需要全額繳納,無法抵扣,但在增值稅時期,只需要以增值額(銷項-進項)以11%的稅率繳納;三是財務核算方面,原來固定資產不允許抵扣,而稅制改革后固定資產由于抵扣稅負而凈值降低,且公路施工企業在營業稅時期是預繳制,在工程竣工時進行統一結算,而稅制改革后的稅款上繳時間為工程結算后,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資金資源閑置,緩解了資金密集型行業的資金壓力。
(二)消極影響
稅制改革對企業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于兩方面:一是僅僅從理論稅率而言,小規模納稅人在稅制改革前的稅率為3%,而稅制改革后的稅率為3%,無變化;一般納稅人在稅制改革前的稅率為3%,而稅制改革后的稅率為11%,但由于營業稅是價內稅,增值稅是價外稅,將11%轉化后為9.91%[1/(1+11%)*11%],由此可見實際稅率是提高的。根據財政部曾經就全國建筑企業進行理論測試,發現稅制改革可以減少企業83%的稅負,但是根據浙江省2016年實際建筑企業繳稅測算,稅制改革增加了企業2.78%的稅負。二是稅制改革的最大優勢是益于避免重復征稅,但前提是取得增值稅發票,而公路施工企業不僅僅是資金密集型行業,而且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其發票抵扣通常不會很充分,一方面由于施工企業的上游企業不能開具發票,例如建筑工人多是農民工或者供貨商是個體戶,另一方面由于“甲供材”現象的存在,即施工單位的建筑材料是由建設單位調撥的,而發票是開給建設單位的,導致施工單位難以抵扣。
二、公路施工企業營改增的應對措施
(一)健全稅務籌劃機制
稅制改革優勢主要有兩點,一是增值稅發票可以抵扣,二是避免重復征稅。首先,要合理配置資金,配備施工企業需要的高新技術設備,且該設備供應商必須是一般納稅人;如果施工企業時一個企業集團,下屬有子公司,那么竭盡全力使得下屬子公司成為一般納稅人;施工企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在人工智能時代,盡量能用機器代替人工;考慮成立設備或材料購置下屬企業,然后由該企業以租賃的方式向施工單位輸送設備或者原材料,這樣一方面避免了增值稅發票不能取得,另一方面企業集團內的資金往來可以進行抵扣,降低集團稅負成本。其次,要完善人才培訓機制,稅務相關政策和法律具有周期短,更新快的特征,一方面對企業員工結合最新的稅務政策進行定期培訓,另一方面及時了解當地產業優惠政策,與當地稅務部門、政府部門溝通順暢。
(二)調整組織結構,強化過程管理
首先,營業稅時期的稅務管理主要集中于計提與預繳,而增值稅時期的稅務管理主要集中于繳納、申報、返還等諸多事項,因此舊有的部門很難滿足稅制改革的新需求,一是財務人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量難以跟上,二是部門設置類別不能滿足稅制改革的工作需求。同時施工企業通常以多級法人管理為主要組織結構,但這種組織結構并不適合于稅制改革后合同主體趨向于統一的要求。因此,施工企業考慮適當減少組織層級,增加稅務申報、審核、對外交流等部門。其次,施工企業要強化過程管理,尤其是關于發票的管理,例如水電費難以獲得增值稅發票,因此在資金結算時要自動扣除相應的費用;工人雇傭方面,要衡量直接雇農民工成本和與勞務企業合作成本;施工輔助材料的購置,要充分考慮一般納稅人與小規模納稅人或不能提供發票供應商間的稅負成本。
(三)加大票據監管力度
票據是稅制改革后的重中之重,也是更有效利用稅制改革機遇的重要載體。因此,對票據合理合法性主要著重于三方面:一是在網絡經濟時代,互聯網信息系統是票據監管的重要手段,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以契合增值稅網絡申報、審核及反饋的無紙化流程;細化相關會計科目,以信息系統推進企業稅務信息流、物流及現金流一體化。二是將審計職能拓展至票據審核區域,一方面要落實違規責任,發揮其威懾作用,對審核票據不嚴格或者“暗箱操作”虛報發票的員工給予經濟處罰和紀律處分,另一方面結合網互聯網時代,將審計與大數據相結合,確定票據審計重點、查找票據審計線索、精確票據審計范圍,形成稅務審核“雙機制”,即聯動監管機制與自我約束機制。三是建立監管反饋制度,監管固然重要,但監管效果及糾正錯誤率同樣重要,因此票據內控制度是保障企業票據管理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手段。
三、公路施工企業的稅收籌劃
根據華稅律師事務所歸納,公路施工企業納稅籌劃主要著重于六個方面,分別是延遲納稅、分開混合經營、業務性質變化、供應商調整、集團業務流程再造與納稅人身份選擇。其中供應商調整與納稅人身份選擇在上文中已經闡釋,因此本部分著重闡釋其余四方面。
(一)延遲納稅,分開混合經營
首先,企業可以通過對納稅合同的籌劃達到延遲納稅的目的,例如施工企業在固定資產方面,購進固定資產時,其發票是要在次月進行申報納稅的,若企業在當月沒有足夠的銷項稅額,那么則不適合在本月購置固定資產,因為進項稅額無法及時抵扣,閑置資金資源。其次,企業可以通過混合經營達到減小稅負的目的,我國目前增值稅稅率主要有四種一般稅率和三種征收率,但若有混合經營業務,必須分開核算稅負,否則從高稅率。
(二)變化業務性質,再造業務流程
首先,區域產業往往可以獲得地方政府的扶持,企業經營業務要盡力法向扶持產業靠近,及時了解地方稅務政策,盡可能獲得產業優惠,例如國家大力扶持高新技術行業,甚至在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技術轉讓和技術開發行業免征增值稅。同時,企業也要考慮到與享受產業優惠政策的企業合作時,很可能由于其不能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導致企業不能進行進項稅抵扣。其次,稅制改革的重大變化就是避免重復征稅,這益于產業鏈延伸,同時也益于產業集中,將企業不擅長的業務進行外包,例如運輸費用,若外包則按照11%的稅率進行繳納,若自家進行運輸,要按照總費用的17%的稅率進行繳納,二者的稅負孰高孰低仍需要根據實情況進行測算。
參考文獻:
[1]李焱.建筑企業營改增的應對措施及稅收籌劃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5(36):344-345.
[2]陳科.建筑施工企業“營改增”面臨問題及應對措施[J].當代會計,2015(6):63-64.
[3]常燕軍.新稅收政策下施工企業“營改增”的應對措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32):278-278.
(作者單位:山西路橋第二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