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蘭
對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喚起人們愉悅之感。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審美化教學,充分揭示數學之美,能使學生對蘊含于數學知識中的美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這種體驗會激發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追求知識的強烈愿望,堅定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并產生出發現和識別數學真理的靈感,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先生曾不止一次地提出:“數學是美的。”數學的美體現在方方面面,也許美在她是探求世間現象規律的出發點,也許美在她用幾個字母符號就能表示若干信息的簡單明了,也許美在她大膽假設和嚴格論證的完美結合,也許美在她對一個問題論證時殊途同歸的奇妙感受,也許美在數學家耗盡終生論證定理的鍥而不舍,也許美在她在幾乎所有學科中的廣泛應用。
從事教育工作已經14年了,我體會到教育的辛酸,也品位到教育的快樂。我認為教師之魅力也應該有“美”,而教師的美只有通過自己不懈地追求,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用美的尺子去度量自己,才能與現實中的美以及學生中的美互相碰撞,產生燦爛的火花,才能成為老師的楷模。
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遇到了很多應用題,但是多數同學都認為這些問題很抽象、很陌生,找不出其中的等量關系,更列不出方程來。在一次假期中,學校恰巧開展了 “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的實踐活動,借此機會,我讓同學們在生活中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并提出問題。說實話,我受傳統教學的影響,總認為師生是一教一學,從沒想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研究數學問題,但那次實踐課結束,我的想法改變了。起初我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讓學生走進生活去尋找數學的影子,尋找數學的美的。可是等到匯報實踐的結果時,我驚呆了,整節課上我只是起到一個點撥和輔助作用,整個課堂完全由學生掌握。學生們的實踐探究讓所有聽課的老師都感到很震驚,實在是出乎意料。比如說第一小組:
第一小組一上來完全拋開“應用題”三個詞不說,而是設疑問:
組長問:同學們馬上要到什么長假了?
學生答:“五一”!
組長問:那你們想做什么呢?
學生答:旅游!
組長問:那不如我們一起旅游好了。
學生答:好呀!
組長問:在旅游前我們需要準備什么呢?
這樣一問一答把他們在假期中拍攝的租車實錄就引出來了,非常精彩。他們想到要租車,這樣一道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來了。這道題就不像在教材中的應用題那樣陌生、抽象。同學們為了自己出去玩,都在仔細計算如何租車最節省錢的方案,不一會兒那些認為自己對應用問題最頭疼的同學都把最省錢的方案拿出來了??赐瑢W們好像意猶未盡的樣子,小組長靈機一動把“全班”改為“全?!?,又編出一道稍微有難度的租車方案問題。根據平時學生對應用問題掌握的情況,這時我在想:肯定會有一半同學做不出來,但又來了個令人驚訝的,結果:就幾個同學沒做出來,把原本在教材中他們認為那么陌生那么抽象的應用問題,通過此次實踐同學們能掌握的如此的好我真的感到很驚訝、很欣慰。他們不僅僅是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應用問題,而且根據自己的數學知識來維護自己的消費權益。這就體現了數學之魅力應該為“美”。
在數學中,也有著對稱美,不僅有軸對稱圖形,而且也不乏這樣的回文現象,如:
12×12=144,21×21=441;
13×13=169,31×31=961;
102×102=10404,201×201=40401;
103×103=10609,301×301=90601;
9+5+4=8+7+3,92+52+42=82+72+32。
在數學的研究領域當中函數圖像的對稱性和一些幾何圖形,前者給我們探求函數的性質提供了方便,后者則運用在建筑、美術領域后給人以無窮的美感,歷史是不斷發展的,只有站在時代的前列才能使自己永葆青春!試想一下,對新技術視而不見,對新知識充耳不聞的人,其靈魂能不腐朽嗎?而腐朽的東西會是美的嗎?追求“魅力”需要付出代價,需要持久辛勞。特別是在我們中國正飛速發展、快速改革的今天,在這科技浪潮洶涌澎湃、信息技術席卷全球、知識世界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教師若墨守成規,必然受到歷史的嘲弄,從而失去應有的風采!作為老師,他不僅要求教師要超越自己的同齡人,還要超越自己的學生,因為老師是為未來培養人才的!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更新觀念!有一句話說得好: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活水是觀念的更新,思維的創新,沒有新的思想便不可能有新的行為和結果。美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她是“和諧”、是“簡單”、是“真與善”的完美體現,也是師德的組成部分。只有將自己塑造的“美”放到師德的系統中,放到教育大潮中,放到整個社會和時代中去,才能使其發光,去感染別人,教育學生。
總之,數學并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般枯燥乏味,它不是長篇的定理公式的累積,而是一種美的學科。在中國書香四溢的文學背景下,數學也閃爍著不一樣的光輝。席勒曾說:“文化教育的最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使人在美的領域所能擴展的范圍內成為審美的人,因為道德狀態只能從審美狀態發展出來,而不能從自然狀態發展出來。”我相信,德與美不可分割,因而只有不斷培育我們美的師德才能培養學生美的品德。 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完成數學教師的歷史使命, 擔負起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有美的享樂。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第七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