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好忙,好累!”在不同的城市里,常常聽到這樣的傾訴。當然,在不同的農村里,這樣的感慨一樣常見。
我在想,這同一句話,在市民和農民那里,是不是同一個意思?
意思大不同。
當城里人說這話的時候,他內心里是真的希望可以閑下來;而在農民那里,他只是像說“今天天氣不錯”一樣,沒有期盼來點什么變化。農民的忙和累,具有周期性,和自然節氣相關,可預期但很難更改。農民身體上承受的勞動強度可能更大,但幾乎不會導致心理問題,偶或有些端倪,一杯燒酒也就排遣干凈了。
各種長假、小長假,是專屬城里人的,沒有農民什么事,在長假、小長假里出去游玩的,也幾乎全是城里人。城里人一直緊繃著會生病,而農村人有了閑暇反而可能生病。
兩者之間的區別,大得讓人懷疑這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如果僅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看,這的確就是兩個不同的種類。
人從神話中的伊甸園出來,先成為原始的采集、漁獵者,后來又通過有計劃的種植而成為農民。絕大多數情況下,農民是不會變得很富裕的,生存、繁衍是大多數農民的目標。
沒必要拿封建時代的士、工、商來比較,因為這些“城里人”和今天的“城里人”不是同一個概念。
讓人分裂為兩個不同的“物種”的,是工業化。
這個變化對于人類的意義,可能比傳說中亞當、夏娃無意中獲得道德感那一次更大。因為隨著工業和科學的發展,人漸漸地攫取了一部分本來屬于“上帝”的力量。
這一力量讓人成為自然界里第一個打破“生存是艱難”的這一公理的物種。和一些德高望重的學者聊天,他們常常提到,今天這一“盛世”,“連盛唐時代也不能比”,因為它在歷史上第一次基本解決了饑餓問題。兩種“盛世”的區別,在于有沒有工業化這一背景。
存活不再艱難,人擺脫了土地的束縛,大量構筑城市,向城市移民。人的聚集形成了各種新的行業,也產生了浩如煙海的新的知識。這些知識讓今天的城市人工作上依賴,精神上著迷,甚至生活上無法擺脫。
但其中絕大部分知識,對于農民而言,幾乎沒有任何意義。
城市同時還打開了一扇大門,叫“未來的無限可能性”。這扇門向每個人敞開,但能擠進去的人很少,人們必須運用那些在農民看來毫無意義的知識,去競爭,甚至去搶奪。
而農民之間,可能會有嫉妒,但幾乎談不上競爭。
所以,兩種人,都叫苦喊累,內涵上卻大不相同。城市化的步伐在今天走得很快,農民日漸變少,終有一天會完全消失(不算經過工業社會改造過的“農民”)。人們會逐漸發現,“生存是艱難的”這一公理依然有效,只不過,從原先的物質方面轉向了心理方面。
(摘自《南風窗》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