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樹輝
有不少企業的中層管理者都反映老板不務正業,沒有把心思放在經營、管理的正事上,而花費了太多的精力在那些與企業發展不相關的事情或人脈上。
A公司的胡總,特喜歡與當地政府官員打交道,特樂意與同學老鄉打成一片,經常玩玩什么六合彩、賭馬之類的。一旦他投入這三項事時,經常會把公司的正事,甚至公司內部原定的安排,都打亂或推掉,讓人覺得老板心思不在企業。
B公司的江總,是掛職于某商會的副會長,熱衷于商會接待與事務,還經常玩些古董與字畫。對公司的事似乎漠不關心。一些管理者為此對公司的發展失去了信心與希望。
作為類似企業的中層管理者,的確會為老板的這類行為感到茫然與失望。
然而,老板們真的錯了嗎?仔細分析一下老板們的工作與生活特點,中層管理者們和職員們或許能理解。
工作與生活不分家:對于老板來說,沒有明確的工作與生活時間,無法朝九晚五、上班工作、下班生活。老板們經常在餐桌上、在家中、下班后、節假日工作,也經常在工作時間休息或休閑。
公司行為與個人愛好不分家:個人愛好,與公司業務毫無關系,可是當老板經常在工作日處理這些事時,就難免讓職員們有所誤解。公司內承擔最大壓力的人是老板,他們其實是在以此方式來調節自己,為自己減壓。
直接經營與間接布局不分家:老板有時會從事一些暫時與公司業務無關聯的社交活動,短時間內看不到此活動為公司帶來的好處或價值,似乎與公司是不相關的。而實際上,多數企業的老板都是最優秀的業務員,他們會通過各種方式為企業的經營爭取更多資源,進行中長期的人脈布局。
要知道,老板也是常人,是公司的一位特殊職員。他們也有自己的個性、習慣與愛好,有自己的圈子與生活,甚至會有很多缺點,不要把他們個人的任何行為簡單生硬地與公司行為畫等號。
作為中層管理者,在與老板的工作互動中,當覺得不順利、不快樂時,與其總是埋怨老板,不如反省自己有哪些方面還可以做得更好,有哪些方法還可以改進。然后遵循“要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的原則,才能獲得老板的認同與支持。
綜上,作為中層管理者,應該做好管理者的本職工作,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對于老板某些不符合管理規則的習慣與行為,中層管理者應該把自己的心態由埋怨調整為理解。理解你的老板,理解老板的苦衷,理解老板的身不由己,理解人性的弱點。在適當的時機和場合,以適當的方法進行向上管理,慢慢改變老板的觀點與行為。
因此,管理者之道,就是要理解老板,獲取認同。
(摘自“商業評論網”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