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松
眾所周知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是依靠騎兵單一兵種作戰。古代游牧騎兵打中原步兵,理念先進得很,類似于今天的“非接觸作戰”。
當游牧民族騎兵沖到距離農耕民族步兵陣的最佳射程內時就開始轉向,騎著馬飛快地繞著軍陣轉圈,同時不停地放箭。
漢族士兵根本沒法近身,他們只有兩條腿,只能位于圓心中間被動挨打,想追人家追不上,想跑也跑不了,游牧騎兵依靠馬匹,機動性極強,會一直保持最佳射程距離,既不和你近身,還能射中你。所以說漢族步兵面對游牧騎兵的時候完全處于劣勢,非常被動。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親自率兵迎戰匈奴,被圍困于白登山,最后是靠著陳平走“夫人路線”,去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了一條生路。
我曾經看過白登山那個地形,只有孤零零的一個山包,也多虧劉邦依托了那個山包,騎兵不擅仰攻才選擇了圍困,如果軍陣列在周圍的平原上恐怕漢朝七年就亡了。
中原步兵要想挽回面對游牧民族時的被動局面,可行的辦法就是尋找有利地形,或者逼騎兵下馬。像劉邦那樣“上山”就是很好的選擇。山上有遮蔽,你沒法繞著我放箭,如果騎兵強行上山還可以借著山勢用巨石和滾木招呼。
除了上山,下水也是對付游牧民族的好辦法。韓世忠之所以能取得黃天蕩大捷,就是憑借水軍。稱雄世界的蒙古騎兵下了海去打日本,結果也很慘。
如果找不到特別有利的地形,那就去創造有利地形,這樣就有了長城。
除了依托地形修建防御工事以外,中原民族應對游牧民族的另一個方式就是學習他們的作戰模式。
歷史上最早學習游牧民族作戰模式的就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由于趙國與北方游牧民族長期交戰,趙武靈王意識到胡人的作戰模式更加實用,所以開始建設了中國最早的騎兵軍團。胡服騎射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曾經一度險些滅掉秦國。
秦國吃了騎兵的虧也開始大力發展騎兵,到秦始皇時期秦國的騎兵軍團已經相當強大了,在秦趙長平之戰中起到決定性作用,機動迂回切斷趙軍糧道的正是秦國的騎兵軍團。
騎兵真正開始取代步兵成為主力兵種是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為了改變對匈奴作戰的被動局面,大力發展騎兵,從西域引進良種馬。為了引進良種馬不惜多次發動戰爭,最終漢武帝能夠實現北擊匈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從匈奴手中奪取了河套平原(那里有鄂爾多斯草原,趙武靈王能夠實現“胡服騎射”也是由于奪取了這一地區),獲得了馬匹繁育基地。
以后的歷史中,中原民族能否有效抗擊游牧民族很關鍵的一點就看能不能保持對馬匹繁育基地的控制。
這種控制要花費巨大的成本,因為馬匹繁育基地都在草原地區,農耕民族為了控制草原地區要在那里筑城、屯兵、移民,中原人過不慣游牧生活,草原上又不適于耕種,因此糧食都要從內地運過去,路上消耗的糧食比運到的糧食還要多。
因此并不是從漢以后的中原王朝都有能力以騎兵為主力兵種,例如宋代就因為無法控制燕云十六州導致馬匹奇缺,以至于對抗游牧民族十分吃力。
(摘自“歷史大學堂”微信公眾號 圖/游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