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東進+覃恩利+唐艷子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密度與穴播苗數對常規秈稻產量的影響,探索出不同穗型品種的合理種植密度和每穴播種苗數以指導農民種植。【方法】采用大穗型常規秈稻材料N2和中穗型常規稻材料N4每667m2不同栽培密度和穴播種苗數的比較試驗。【結果】材料N2在種植密度為1.7萬穴/667m2時產量最高,單產達500.0kg/667m2,在每穴播種3苗時產量最高,單產達557.6kg/667m2;材料N4在種植密度2.0萬穴/667m2時產量最高,單產達433.2kg/667m2,在每穴播種3苗時產量最高,單產達481.1kg/667m2。【結論】大穗型常規秈稻的最佳栽培方式為種植密度1.7萬穴/667m2與穴播3苗;中穗型常規秈稻的最佳栽培方式為種植密度2.0萬穴/667m2與穴播3苗。
關鍵詞:常規秈稻;種植密度;播種苗數;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6)05-0011-03
Abstract:【Objective】In order to study o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and bunch seedling number influence on the yield of conventional indica rice, explore the reasonable planting density and bunch seedling number for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 and guiding farmers to grow.【Method】Conducted contrast test of separate 667m2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and bunch seedling number through conventional indica variety large panicle type N2 and middle panicle N4;【Results】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ety N2 with the advantage of highest yield when planting density 17 thousand /667m2with separately 3 seedlings for bunch seedling number;the variety N4 with the advantage of highest yield when planting density 20 thousand bunch seedling number /667m2with separately 3 seedlings for bunch seedling number.【Conclusion】 The best cultivation for large panicle type conventional indica variety is applying the method of planting density 17 thousand /667m2 with with separately 3 seedlings for bunch seedling number; and middle panicle conventional indica variety is applying the method of planting density 20 thousand /667m2 with with separately 3 seedlings for bunch seedling number.
Keywords: Conventional indica rice; planting density; bunch seedling number; yield
水稻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分布地域廣、種植率高,約占我國總體糧食生產量的40%~50%之間,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長久以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提供最為基本的生存保障[1]。近年來,常規秈稻研究方向向大穗、千粒重大、高產類型發展,其種植栽培技術也相對以前有所改變。現在的水稻栽培技術主要研究雜交稻或常規粳稻的為主,研究常規秈稻的栽培技術較少。雖然關于水稻不同栽插方式和栽培密度對產量的影響已有較多研究報道[2],但常規秈稻的栽培技術與雜交稻或常規粳稻栽培技術有一定的差異。良種良法相結合才能達到高產的目的[3]。因此,為了研究各類穗型優質常規秈稻的栽培技術,試驗工作組對自主研發的兩個材料進行不同種植密度和播種苗數的試驗,以探索出不同穗型品種的合理種植密度和每穴播種苗數以指導農民種植。本試驗主要針對中穗型和大穗型常規秈稻品種在不同種植密度和每穴播種苗數條件下產量的研究。具體試驗內容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供試品種為自主選育的常規秈稻大穗型材料N2和中穗型材料N4。材料N2表現為株型緊湊,莖桿粗壯,葉片深綠色,葉鞘綠色,劍葉硬直,穗型長大、著粒密,穎殼、穎尖稈黃色,無芒,谷粒長度9.8 mm,長寬比3.8;主要農藝性狀(平均值)表現:株高105.2cm,每穗總粒數183.3粒,結實率85.4%,千粒重21.2g,平均產量557.6kg/667m2。材料N4表現為株型適中,莖桿中細,葉片淡綠色,葉鞘綠色,劍葉直,穗型中等,穎殼、穎尖桿黃色,無芒,谷粒長度11.1mm,長寬比4.5。主要農藝性狀(平均值)表現:株高103.7cm,每穗總粒數142.5粒,結實率82.3%,千粒重18.7g。平均產量481.1kg/667m2。
1.2 試驗地點
廣西南寧市江南區古思村。試驗田為沙泥田,土壤肥力中等。前作為冬閑田。
1.3 試驗方法
試驗分兩個試驗分別進行。試驗一為不同種植密度試驗。設5個處理,三次重復,隨機排列。小區面積為16.0m2,各小區之間用50cm寬的分隔行隔開,周圍設有保護行。試驗田采用濕潤育秧,手工栽插,密度分別是:處理Ⅰ為2.5萬穴/667m2,處理Ⅱ為2.0萬穴/667m2,處理Ⅲ為1.7萬穴/667m2,處理Ⅳ為1.4萬穴/667m2,處理Ⅴ為1.25萬穴/667m2。采用單苗插值。試驗結果見表1。試驗二為每穴不同播種苗試驗。設3個處理,三次重復,隨機排列。小區面積為16.0m2,各小區之間用50cm寬的分隔行隔開,周圍設有保護行。試驗田采用濕潤育秧,手工栽插,栽插規格為23.3cm×16.7cm,即種植密度為1.7萬穴/667m2。每穴播種苗分別是:處理Ⅰ為1苗/穴,處理Ⅱ為2苗/穴,處理Ⅲ為3苗/穴。試驗結果見表2。兩個試驗材料收割時,單收、單曬、單稱。每個處理取5穴市內考種。
1.4 栽培管理
1.4.1 田間管理 試驗秧田于3月15日播種,試驗田于3月20日噴草甘膦除草,然后放水浸田。3月31日用大型機械翻耕,第一次犁耙。4月12日第二次耕整耙平。第二次耙平時,每667m2用45%復合肥30kg作基肥。4月13號移栽,同時每667m2施10公斤茶麩殺田螺。4月17號每667m2施尿素10kg、氯化鉀8kg做返青肥拌稻草隆除草劑一包進行除草。5月3號每667m2施尿素10kg、氯化鉀10kg做分蘗肥;抽穗前5天和抽穗后7天各噴磷酸二氫鉀葉面肥一次。
1.4.2 水分管理 移栽時保持淺水層,寸水返青,自然落干后再灌淺水分蘗,夠苗時曬田,抽穗揚花時保持一定水層,其余時間干濕交替進行露曬田,收獲前7天斷水。
1.4.3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參照當地防治警報并根據試驗田發生情況用杜邦康寬防治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等害蟲,用70%吡蟲啉防治稻飛虱、稻薊馬等刺吸式口器害蟲,用75%三環唑預防稻瘟病。
1.4.4 收割 材料N2于7月26號收割,材料N4于7月23號收割。
2 試驗在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種植密度試驗中,材料N2處理Ⅲ產量最高,為500.0kg/667m2;處理Ⅱ產量第二,為492.8kg/667m2;五個處理產量高低順序為處理Ⅲ〉處理Ⅱ〉處理Ⅰ〉處理Ⅳ〉處理Ⅴ。說明大穗型常規秈稻最佳的種植密度為1.7萬穴/667m2。材料N4處理Ⅱ產量最高,為433.2kg/667m2,處理Ⅰ產量第二,為411.1kg/667m2;五個處理產量高低順序為處理Ⅱ〉處理Ⅰ〉處理Ⅲ〉處理Ⅳ〉處理Ⅴ。說明中穗型常規秈稻最佳的種植密度為2.0萬穴/667m2。
從表2可以看出,在不同播種苗數試驗中,材料N2在處理Ⅲ時產量最高,為557.6kg/667m2,處理Ⅱ產量其次,處理Ⅰ產量最低;說明大穗型常規秈稻每穴最佳播種苗數為3苗。材料N4在處理Ⅲ時產量最高,為481.1kg/667m2,處理Ⅱ產量其次,處理Ⅰ產量最低,說明中穗型常規秈稻每穴最佳播種苗數為3苗。同時說明,不管是中穗型常規秈稻品種或大穗型常規秈稻品種,要想獲得高產,每穴最佳播種苗數都為3苗。不同的是,大穗型常規秈稻每穴播種2苗和3苗的每667m2產量差異不明顯,而中穗型常規秈稻每穴播種2苗和3苗的每667m2產量差異明顯。
2.2 性狀分析
從表3可知,材料N2和N4從處理Ⅰ到處理Ⅴ的平均每穗總粒數和實粒數基本呈增加趨勢,但增加趨勢不明顯。材料N2和材料N4各處理的有效穗數都隨著種植密度的減少而增加,依次為處理Ⅴ〉處理Ⅳ〉處理Ⅲ〉處理Ⅱ〉處理Ⅰ。這符合植物生長規律。因為種植密度越大,水稻單株的生長空間約小,獲得的陽光也越少,從而抑制了水稻的分蘗。材料N2和N4從處理Ⅰ到處理Ⅴ的結實率隨栽培密度的降低而提高。材料N2和N4各五個處理的穗長、千粒重的無明顯規律性,說明種植密度對常規秈稻的穗長、千粒重影響不明顯。
從表4可知,材料N2和N4隨著穴播種苗數的增加,平均每穗總粒數和實粒數呈減少趨勢,而且大穗型常規秈稻材料N2相比中穗型常規秈稻材料N4的平均每穗總粒數和實粒數減少數量明顯。說明穴播種苗數對大穗型常規秈稻的產量影響比中穗型常規秈稻材料影響顯著,這有利于研究各常規秈稻穗型合理的每穴播種苗數。材料N2和材料N4各處理的有效穗數都隨著每穴播種苗數的增加而增加,依次為處理Ⅲ〉處理Ⅱ〉處理Ⅰ。因此,提高每穴播種苗數能顯著提高有效穗數。材料N2和N4從處理Ⅰ到處理Ⅲ的結實率隨每穴播種苗數的增加基本呈減少趨勢。因此,每穴播種苗數越多會降低常規秈稻的結實率。材料N2和N4各三個處理的穗長、千粒重的無明顯規律性,說明每穴播種苗數對常規秈稻的穗長、千粒重影響不明顯。
3 小結與思考
根據以上實驗數據及農民實際操作,指導農民大穗型常規秈稻品種種植密度為1.7萬穴/667m2,即插值規格23.3cm×16.7cm,每穴播種2~3苗時產量最高(每穴2苗和每穴3苗產量差異不顯著,可根據稻田肥力水平而定),具體本田每667m2用種量為1.5~2kg;中穗型常規秈稻品種植密度為2.0萬穴/667m2,即插值規格20.0cm×16.7cm或23.3cm×13.3cm,每穴播種3苗時產量最高,具體本田每667m2用種量2kg。
在實際的操作中,針對常規秈稻品種,農民按4苗/穴和5苗/穴插植的難度很大,拋秧也難以做到,因此,試驗二每穴不同播種苗試驗只做了三個處理,即1苗/穴,2苗/穴,3苗/穴,沒有進行4苗/穴和5苗/穴的試驗,如果按照4苗/穴或5苗/穴插植可能獲得高產,也可能獲得產量更低,因此,本實驗有待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孫國華.淺談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2011,(09):139.
[2]金傳旭,鐘芹輔,等.栽插密度與穴栽苗數對水稻產量及構成因素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12,40(4):85-87.
[3]黃慶,江奕軍,等.華南超級常規稻配套高產栽培技術[J].廣東農業科學,2009,(0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