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漢光
摘 要:初中語文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工作中,需要通過科學方法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表達愿望,從而使他們在師生或同學間的交流和互動中學習知識,積累經驗,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對話型教學;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獨白型”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學生在被動的聽講和強行的灌輸中,學習效率難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在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通過轉變教學觀念,將“對話型”教學模式有機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能夠在溝通和互動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一、創建平等對話的教學環境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中,教師在課堂的統治地位讓學生缺少參與對話的機會,也難以調動學生對話的熱情。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也因此形成了憂慮和恐懼的心理,更不要說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了。
所以,在素質教育的推行下,教師必須轉變觀念,積極營造平等、民主與活躍的教學氣氛,從而為實現對話型教學模式提供必須的基礎。為了創建合適的環境,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以對傳統的座位安排重新調整,例如,半圓形、圓形或馬蹄形的座位安排模式。而這種座位的安排,是在形式上實現師生間的平等地位,從環境中營造平等民主的氛圍。
另外,教師還應當規范自己的對話行為,讓學生切身感到對話時沒有權威和主次的區分,也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不僅如此,話語權也不能讓某些學生完全掌握,更不能讓教師掌控,從而真正實現語文的對話教學。
二、樹立對話的意識和形式
對話型教學作為教學的一種形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起到了貫穿始終的作用。在基礎教育中,對話意識主要具有兩個方面的意義:首先是學生和同學、教師的交流并非完全需要通過語言實現,這主要是指對他人的觀念通過獨立的思考和分析而總結出新的經驗和知識。其次是針對觀念和理念的培養要求沒有任何批判因素存在。這主要要求師生中的任何一方在聽取對方所提出的觀點和看法時,也要對自己的觀點或錯誤認識進行修正。由此可見,對話不僅是單純意義上的交流和溝通,還有以對話的方式實現各方在精神上的互動。
對話型教學的形式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在課堂中通過對話形式展開的教學,也稱“對話型教學模式”;二是在課堂中以對話為基本原則的教學模式,也稱“對話型教學”。按照目的劃分,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實現人性化教學,同時營造創造性的教學氛圍;后者則是以對話的形式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呈現。所以對話是人類的一種創造行為,絕非少數人進行掌控的手段,因此,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對話不會憑空產生,而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由人為的創造實現。
三、選擇合適的對話話題內容
1.涵蓋性設置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的話題設置不但應當精煉,還要具備廣泛的涵蓋性。這類話題對于不同的語文知識必須實現有機結合。當然,倘若教師的話題能夠融合其他學科的內容,就會有更顯著的效果。
比如,針對《阿長與山海經》這篇課文,教師就可以把阿長的言行舉止設置為話題,并讓師生以此為基礎對阿長的人物性格進行探討,進而進行人性的解讀。
2.層次性設置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他們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也會不同。所以,教師對于不同的學生就要進行不同的話題設置和層次劃
分。比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教師可以讓能力水平較高的學生確定自己喜歡的內容,同時給出喜歡的依據,并能夠以多重角度進行內涵的剖析。而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則可以讓他們對課文進行簡要的分析,并對“我的一家”的象征意義進行探討。
3.跳躍性設置
這樣的話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能力,因為學生需要深入思考,通過充分的分析才能總結得到自己的觀點,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和創新思維。所以這類話題的設置必須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進行相關思考。
舉例而言,在講解《變色龍》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歸納奧楚蔑洛夫的心理,探討其深層次的精神世界,從而體會沙俄時代中見風使舵、阿諛奉承的不良社會現象。
4.生活性設置
除了那些“高深”的話題,教師還應當設置一些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讓學生在感同身受中激發興趣,闡述自己的觀點。所以這種話題應與學生的生活與成長密切相關,同時還應當有時代的特點,并對生活具有指引意義。
例如,在教授《背影》時,教師就可以設計關于父母的話題,讓學生對親情擁有深刻的思考。這些話題的設計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對話和表達的欲望,愿意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想法,讓自己的表達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總之,運用對話型教學模式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教師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和實踐能力。這同時也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實現對知識的主動探究。
參考文獻:
[1]李四軍.初中語文對話型教學法的有效應用[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論壇),2013(7).
[2]張暉.初中語文教學中對話型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J].作文成功之路,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