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晗
摘要:廣播屬于傳統媒體的一種,因為傳播信息比較快而廣受歡迎,具有廣大的群眾基礎。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普及,人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更快地獲取新聞信息,還能自由發表言論評價,這使得廣播受到了很大沖擊,聽眾也越來越少。為此,廣播要想求得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創新,由于新聞評論是廣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我們必須對其進行改進與提升。
關鍵詞:廣播 新聞評論 改進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5-0083-01
媒體在解讀政策、闡釋重要觀點上最經常使用的一種手段就是進行新聞評論,它在宣傳黨和政府重大政策理念上有著非常重要的風向指示作用。同時,利用新聞評論還可以針對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進行解答,引導社會輿論。為此,改進和提升廣播新聞評論,使其能夠更好地契合當今社會發展的變化和人民群眾的需求,引導社會輿論的正確發展意義重大。
一、積極發揮廣播“快”的作用
在新聞評論方面,許多廣播電臺都會針對當時或者當時當地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評論,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還是有不少區域、地方臺所選擇的新聞有一定滯后性,尤其是在信息時代,滯后的新聞是很難引起聽眾的共鳴并積極參與其中的。所以,廣播新聞評論要想生存與崛起,就應該多向移動媒體學習,利用連續直播等形式來積極發揮廣播“快”的作用,滿足人們對于新聞及時性的要求。我們也可以在網絡上篩選出一些當下熱議并有討論意義的觀點來做簡短評論,以達到針砭時弊的效果。
二、新聞評論的主題與內容選擇要恰當
在廣播新聞評論當中應該注意選擇那些受眾會關注、有討論意義、能夠貼近民意的話題和內容,這是廣播新聞評論中最關鍵的環節與內容,其所選的新聞熱度關系到整個節目的成敗。廣播新聞評論在主題和內容的選擇上一定要注意選擇那些能夠同時滿足高收入群體和中下層階層收聽習慣的、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貼近百姓的問題來展開。
三、鼓勵受眾積極參與新聞評論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大大增強了受眾的主觀意識。互聯網科技時代,人們能夠通過電視、網絡、廣播等多種渠道來獲取新聞信息,在接收和閱讀新聞信息的同時也能通過自身再將這些信息傳播過去,從新聞的受眾變成傳播新聞的媒介。我們還可以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創造,或者自己創造新聞并傳播新聞。可以說,這是一個全民記者的時代,每一個人既能夠傳播信息又能夠自主選擇創造新聞信息,參與度非常高。因此,在廣播新聞評論當中我們也應該重視受眾的參與度,合理設計社會熱點解讀、熱點新聞爆料、發表個人見解等環節,并鼓勵受眾積極參與,讓受眾能夠通過廣播將自己的心聲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廣播新聞評論節目需要創新受眾參與的模式,包括讓受眾參與節目主題的策劃,表述新聞觀點等,或者設計并組織“快評”“短評”等一系列新型廣播評論環節,通過這些手段來提高人民群眾的新聞評論參與度,讓他們能夠通過這個平臺表述自身的觀點,讓節目更加接地氣。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對互聯網等新媒體進行合理利用,在廣播新聞評論當中融入新媒體技術,在保持廣播新聞評論自身個性的同時,促進新聞評論效果的提升。
四、正確把握新聞評論的“度”
21世紀是個信息大爆炸時代,每天都有許多新的新聞信息讓人應接不暇,人民群眾每天所接觸到的新事物、產生新問題也非常多,這就需要廣播新聞評論在挖掘新聞內容的時候必須正確把握一個“度”,包括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過去我們在進行新聞評論時僅僅是就事件的表層含義進行評論分析,但現在的受眾需要的不僅僅是了解整件事的發生與結果,還需要透過現象為廣大人民群眾揭示事物的本質,使新聞評論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時,正確把握新聞評論的度還包括評論的長短,如果評論太短則無法挖掘新聞背后的本質,但若評論過長則有拖沓嫌疑,受眾也會很不耐煩。所以,在信息量大的快餐經濟時代,作為一名新聞廣播評論者,必須具有提煉新聞信息的能力,并能進行長度適中且有深度的新聞評論。
五、創新廣播新聞評論形式
通過廣播電臺工作人員進行評論與通過電話連線等方式來進行評論是廣播新聞評論最常見的兩種形式。過去,這兩種方式對于促進廣播新聞評論都有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采用廣播電臺工作人員進行評論,則播音員并不能真正表達出作者的意圖和新聞所要表達的情感,存在新聞評論不到位的現象。但若經常使用電話連線等非電臺工作人員進行評論的方式則削弱了廣播的主體地位,同時討論過多還減弱了新聞評論的深度。所以,創新廣播新聞評論形式意義重大,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進行創新:一,建立學者專家評論專欄,這是因為專家與學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能夠對某一觀點進行完整的闡述,評論也更有邏輯性。二,增設記者博客專欄,這樣一來聽眾就可以對故事背景進行深入了解,豐富新聞評論內容。三,增設聽眾專欄,讓更多的聽眾可以參與到節目當中,表達個人觀點和看法。
六、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廣播新聞評論需要借鑒新媒體優勢進行廣播新聞評論形式的創新,選擇人民群眾比較關心的主題與內容進行評論,同時注意新聞評論的長度與深度,積極鼓勵更多的聽眾參與到評論當中,讓老百姓說出自己的心聲,這樣才能真正推動廣播新聞評論的進一步發展,在新媒體迅速占領市場的今天能夠另辟蹊徑,獲得長遠的發展之道。
參考文獻:
[1]王陽艷.廣播新聞評論之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13(9):166-167.
[2]張明磊.廣播新聞評論的吸引力[J].新聞前哨,2013(4):105.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