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楊
摘要:2016年9月初,由陳建斌、馬伊琍主演的現實生活幽默大戲《中國式關系》在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播出,“播出幾天,收視便頻頻告捷,首播破1,前三天也穩居北京、東方兩臺收視排行榜前三甲”,一時掀起了全民熱議“中國式關系”的熱潮。本文以職場文化的角度從東西方職場文化的差異、男女有別的職場觀與職場電視劇的功能三個維度剖析《中國式關系》里的職場文化。
關鍵詞:《中國式關系》 職場 中西方文化 成功學 勵志 性別觀
盤點當下的職場類電視劇不難發現,他們都有著相似的故事發展軌跡,外資企業(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的故事背景,描繪以白領為主要人群的生活方式與趣味愛好,年輕時尚、小資情調、特立獨行是他們的標簽。而《中國式關系》則選擇將焦點對準中年國家干部、中年海歸、中年商人等當下社會的中堅力量,關照他們中年的事業與情感危機。它不同于早期經典的像《國家干部》《我主沉浮》等官場劇,其中的爾虞我詐、權錢交易、真刀真槍的廝殺在《中國式關系》中都以點到為止甚至是輕喜劇的方式表達。可以說,《中國式關系》巧妙地將現代都市職場劇與官場劇耦合在一起,以冷幽默的方式講述嚴肅的潛規則。
東西方的文化碰撞下的職場文化
在美國,講述職場故事的電視劇不勝枚舉,像《別對我說謊》(罪案劇)、《波士頓律師》(律政劇)、《實習醫生格蕾》(醫務劇)等都是以某一項職業為基礎,劇中的警察、律師、醫生都具有高度的職業專業性,他們專注于工作,只要能夠完成任務就是優秀員工。在現實生活中的他們依舊如此,法國國際商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的管理學教授艾琳·邁耶說:“全世界美國人的商業準則是以‘任務為導向的。”他同時提到了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職場,“在那些國家,‘生意與‘個人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所以,能在那些國家成功的管理者,都會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同事”,邁耶恰到好處地指出了中國與美國之間在職場文化上的區別。在《中國式關系》中,這樣的區別也成為了馬國梁與江一楠最初的矛盾點。劇中,馬國梁是一位深諳辦公室潛規則的中年干部,聰明、成熟、世故,每天一杯茶、一張報,愛說教,講原則,什么事情都喜歡用體制內的一套來對付,言談舉止都透著一股官場氣;江一楠是一名海歸女精英,從小生活在美國,直率、單純、善良,有著以“任務”為重的美式思維。她拿著自己的老年公寓項目回國,想要建造一處適合老年人居住的公寓。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因老年公寓項目結緣,但由于對“中國式關系”認識上存在巨大的差異,兩人的性格特點與處事方式大相徑庭,一碰面就劍拔弩張。例如,在馬國梁與江一楠初次見面的飯局中,對中國式關系一竅不通的江一楠顯得格格不入,她說:“我從進這個房間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十五分鐘,關于我的方案我只說了六十多個字。”馬國梁卻反駁她道:“您進這屋都兩個多小時了,才喝了一口酒。”橫亙在兩人之間的根本矛盾是對中國酒桌文化認識的偏差,而酒桌文化恰恰是中國職場中重要的環節。俗話說:“酒喝好了,事兒也就成了。”江一楠在酒桌上的“較真兒”最終導致大家不歡而散,老年公寓的項目也一再擱淺。在經歷了一段職場的磨礪與中國式關系的熏陶后,她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式的人情冷暖,發出“要想在叢林中生存,如果不把自己當成野獸,就要學會怎么做獵人”的感慨。
當然,馬國梁與江一楠也有共同的價值觀念,暗示著是中西方文化的共識交點。比如,他們善良、孝順、樂觀、勇氣可嘉。為了拉到公司的啟動資金,江一楠與馬國梁穿著浴袍在洗浴中心講解方案;跑到草原追債、偷牛;暴雨天為獨居老人古奶奶修漏雨的四合院;在毛坯房里刷墻壁、吃盒飯……,一幅幅與國家干部、海歸精英畫風嚴重不符的故事情節讓觀眾在笑聲中感受到一絲暖意。經過相互的“再發現”,讓彼此有了一種“驀然回首”式的慶幸與感動。
性別視域下的職場文化
女性主義從19世紀末的興起開始就成為性別研究中最銳利的武器,獨立人格、精神自主、男女平等等主題均在不同藝術形式中得以體現,而女性意識的自覺和成長也打開了電視劇藝術創作的新領域。像《你好,喬安》《歡樂頌》等職場劇,以女性觀眾為主要受眾群體,注重對女性職場境況的思考和個人情感的表達,劇中的女性形象委婉細膩,男性角色逐漸處于下風,在職場中衰微甚至缺失。相反,以男性觀眾為主要受眾群體的《國家干部》《我主沉浮》等更多的是展示職場中硝煙彌漫的戰場和激烈的暗戰廝殺,男性形象往往表現的直截了當,女性則得到相應的弱化。但在《中國式關系》中,故事將男性與女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讓電視劇在男女角色中回歸平衡,營造了和諧之美。
《中國式關系》里的男性與女性在事業方面有著不同的詮釋。劇中的男性將職場作為了狩獵場,他們不允許自己輸,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比如,為了升職出賣馬國梁改革方案的沈運,為了拿到老年公寓項目不斷給馬國梁挖坑設局的羅世豐。“謀略”“利用”“利益”“現實”“征服”等露骨、干脆的字眼充斥其中,他們成功的道路上免不了以別人的犧牲為代價。而女性(主要是江一楠)雖然也有事業的競爭與壓力,但是她所向往的職場并不是爭強好勝、風云激蕩,而是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她說:“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是自己如何跟自己相處。夜深人靜的時候,捫心自問,我認為自己有多少價值,我就具備多少價值。”同時,江一楠還表達了對職場不同的理解:在險惡的生存環境里,也允許有親情、愛情和友情的存在。比如在遭到關強的欺騙后,江一楠仍愿意站在關強的角度理解他,并選擇再次相信,和他合作一舉推翻了羅世豐。善良耿直的江一楠無疑讓殘酷冷漠的職場競爭抹上了一層淡淡的溫情。
《中國式關系》中的情感敘事也呈現出男女有別的特質。在男性的情感描述中,大都以悲劇收尾。比如大男子主義的馬國梁在職場上全力以赴導致情感方面的忽視,他回家從不過問妻子、女兒的生活,甚至連女兒上幾年級都不清楚,最終妻子、孩子都離他遠去。再比如沈運,他浪漫體貼以家庭為重,他對劉俐俐表白:“有你我萬事足。”為了劉俐俐他甘愿忍受岳母閻桂英和繼女馬小譯的無理要求,但最終卻因為事業上的原因而被停職調查。然而,他對劉俐俐的真情讓觀眾對這段“半路婚姻”有了理解、寬容和釋然之感,對這位“心機男”的批判也趨向溫和。在女性的情感表達里卻大大相反,她們大部分都能收獲圓滿的結局,職場暫時灰暗,情感世界卻生動豐盈。海歸女精英江一楠職場上的獨立、獨斷、自信,雖然難脫離“女強人婚姻大多不順”的宿命(她每天忙于工作無暇顧及丈夫的感受導致丈夫出軌),但在事業的低潮期時,她選擇褪去職場光鮮亮麗的外袍,回歸家庭走向廚房,照顧獨居古奶奶的起居,與馬國梁討論飯菜要不要放鹽,討論陽臺以后到底種菜還是種花,平凡的瑣事里卻滲透出幸福。
勵志、撫慰、警醒功能三合一的職場教科書
職場,顧名思義是工作的場所,但是隨著中國商業化的高度深入,職場的含義也趨向多樣化。職場演變為人們生存的現實擂臺,里面的機遇與挑戰承載著現代都市人的夢想與失落。在職場浮沉的現代都市人大部分文化程度高、追求精神和物質的雙重滿足,但同時又具有工作穩定性差,競爭激烈的特點,所以,都市人普遍都會有身份焦慮和職場危機感。巨大的現實壓力讓他們迫切需要一本快速學會職場求生的教科書,于是,職場題材的電視劇便在觀眾的呼聲中橫空出世,并憑借較強的實用性與高度的真實性占據了熒屏里重要的席位。它立足現實,向觀眾展示辦公室政治與官場生存黑暗的一面,官場中的權力爭斗、貪污腐敗,商場上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恰似現實生活中的縮影,為在官場打拼的年輕人“傳道授業解惑”“灰姑娘”與“丑小鴨”的童話被一定程度的拋棄。
《中國式關系》以中年干部馬國梁作為故事的切入點,在官場、商場交織的背景下,通過他過山車般的人生際遇直指當下現實里中國人的生存境況與百態人生。馬國梁是一個矛盾體,一方面,他正直、善良,為了幫助江一楠拿到老年公寓項目的資金,可以抵押自己出國五年;另一方面,他冷硬、富于心計,在職場斗爭中絕不手軟,比如他識破羅世豐的詭計,幫江一楠奪回公司。這樣的矛盾恰恰體現了中國特有的文化,即君子之風中也隱藏著計謀、無情的陰暗之氣。同時,故事深入人性的層面,細致入微地展示了上司與下屬(馬國梁與沈運)之間的角逐,對人的欲望與精神的焦灼進行理性的審視,做出了許多哲學深思。馬國梁的下屬沈運是對自己的人生巨變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人,他始終貫穿在馬國梁感情、職場、商戰的博弈中。沈運靠出賣馬國梁的改革方案搶走了主任之位,成為馬國梁的領導,同時又帶著馬國梁的妻子劉俐俐走出婚姻圍城,讓馬國梁后院起火。原本平靜的生活亂了套,一怒之下,馬國梁放棄大好前程投身商海,與江一楠創立公司完成老年公寓項目,沈運卻偏偏成為他們項目投標的評委。正當他們為項目擔憂時,沈運卻出其不意讓他們的項目順利通過。沈運的目的在于,告訴馬國梁你就算脫離體制,但你的命運還是掌握在我手中。故事結束馬國梁沒有向沈運妥協,選擇逆境中生存,他說:“我要是趴在這不動,那就叫谷底!但我要是開始往上爬,那就叫上坡!”最終他通過自己職場積累起的經驗與人脈度過難關,老年項目得以順利落成。在大起大落中,馬國梁也品嘗到了生活的苦澀與溫暖,收獲到難能可貴的朋友,這是曾經鐵飯碗的辦公室里所不能給予的。馬國梁的人生就是一本撫慰、溫暖疲倦心靈,舒緩、宣泄壓抑情緒的“職場教科書”,同時也是一顆激勵人們逆境中生存,直面職場危機的良藥。
結語
商品經濟這只神奇又看不見的手,讓年輕一代深陷職場、情感的不穩定中,他們在格子間中忙碌、競爭甚至迷失自我,只為在這城市的一隅尋找到棲息之所。這樣的危機同樣波及到了中年一族,《中國式關系》把視角放在了這群中年人里,關照他們職場、情感中的悲歡喜樂,更以幽默的方式講述了當下中國職場里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潛規則,兼具實用性與娛樂性,借用王朔的一句話:“能看懂你就看,看不懂樂一樂也是好的。”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
參考文獻:
1. 戴 清:《家的影像——中國電視劇家庭倫理敘事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版。
2.[英]齊格蒙特·鮑曼著,郭國良、徐建華譯:《全球化——人類的后果》,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9月版。
3.[英]阿蘭·德波頓著,陳廣興、南治國譯:《身份的焦慮》,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