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泓錦
摘要:歌唱是一種由感覺上升為運動的現象,它要求歌唱者必需掌握一定的身體機能,并且達到歌唱所特有的平衡狀態,其演唱技術很難掌握,而且要用文字將藝術感覺闡釋清楚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目前國內教授聲樂的教學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歌唱本身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給聲樂教學帶來了很多困難,很多學習者由于沒有正確的理解而導致形成了錯誤的發聲習慣。那么,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我們能否建立對主要參與發聲的肌肉群的了解,探討一些能夠促進這個肌肉群運動的肢體動作,從而達到輔助歌唱發聲的目的。筆者在借鑒學習、了解瑜伽和中華傳統武術的過程當中得到了靈感,創編了歌唱助音操,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也證明該教學方法是切實可行的,希望對聲樂教育者、聲樂學習者有所裨益。
關鍵詞:高校聲樂教學改革 教學方法 歌唱助音操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5-0106-03
歌唱是一種由感覺上升為運動的現象,它要求歌唱者必需掌握一定的身體機能,并且達到歌唱所特有的平衡狀態。曾有國內聲樂教育專家評價歌唱藝術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藝術,其演唱技術很難掌握,而且要用文字將藝術感覺闡釋清楚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向學生介紹聲樂專業術語,啟發學生加強對聲音產生過程的認識,不斷探索適合時代發展的聲樂教學方法,分析歌唱機能狀態和藝術表現力的關系,將歌手成長的經歷講述給學生,讓學生了解豐富成長經歷對歌唱藝術發展的影響。
而目前國內教授聲樂的教學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可謂是百花齊放,從講解發聲原理到啟發式教學,從單純的模仿到咽音機能訓練,歌唱本身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給聲樂教學帶來了很多困難,很多學習者由于沒有正確的理解而導致形成了錯誤的發聲習慣。
筆者從事教學工作近十年以來,一直在思考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教學方法如何創新,什么樣的方法能夠更加直觀,更加通俗易懂。在進修學習中,筆者發現有歌唱家、教育家利用肢體動作輔助歌唱教學,比如中國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爾讓學生彎腰找到歌唱的正確呼吸方法;海軍政治部文工團獨唱演員甘露露指導學生邊走邊唱找到歌唱氣息流動的感覺。筆者從中得到啟發,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我們能否建立對主要參與發聲的肌肉群的了解,探討一些能夠促進這個肌肉群運動的肢體動作,從而達到輔助歌唱發聲的目的。筆者在借鑒學習、了解瑜伽和中華傳統武術的過程當中得到了靈感,創編了歌唱助音操,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也證明該教學方法是切實可行的。現將歌唱助音操的具體內容闡述如下:
一、射箭練習
訓練中左腳在前、右腳在后,需注意人體重心放置在右腳上,左手做手持弓箭的動作,右手往后腰做拉弓箭的動作,用意念把氣息吸在雙手的水平線上,保證氣息不上浮。隨著拉弓動作強度的增大,背闊肌、腹外斜肌、腹橫肌、下后鋸肌、豎脊肌等肌肉也將參與其中,氣息牢牢地放置在后腰支點上,逐步加大吸氣狀態。這一動作有助于歌唱者特別是初學者穩定歌唱呼吸。
二、弓步練習
訓練中吸氣時腰部挺直,左腳前跨步且彎曲呈九十度角,右腳伸直。發聲時,需要提高發聲的強度,將發聲的時間盡量延長,這就必然需要更多的呼吸肌肉群參與到當中來,更好地控制氣息。因此,訓練中繼續保持腰部直立,在原有弓步的基礎上將左腳繼續往下、往前壓腿,從而促使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積極地參與到歌唱呼吸中,達到吸氣和呼氣之間的平衡。
三、打羽毛球練習
訓練準備時,身體直立,兩腳一前一后,保持自然吸氣狀態。訓練發聲時人體轉體向后腳的方向,促使同側腹內斜肌和對側斜肌的下固定收縮,而這些重要的、有力的呼氣肌的參與,使得氣息流動自如,聲音明亮、圓潤。
四、彎腰練習
訓練中一直保持彎腰狀態來歌唱,彎腰使腹肌、腰大肌下固定緊張收縮,有效地促進歌唱者迅速地找到深呼吸的狀態,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原來形成的錯誤發聲的習慣,如聳肩呼吸、氣息僵硬等等。
五、踩腳跟練習
訓練時人仰臥在床上,雙腳向空中做模擬腳踩單車的動作,讓腳跟伸展到極限,盆帶肌的肌力發揮到極致。可以配合踩腳跟的動作進行發聲練習,有利于保持歌唱時腹部壓力的平衡。
六、抬鋼琴練習
訓練時人面向鋼琴站立,雙腳呈八字步站立,與肩同開,雙手放在鋼琴臺板下面,并且向上做托舉動作,可配合該動作進行發聲練習,此時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同時收縮,從而提高腹腔內的壓力。
七、投籃練習
訓練時雙手模擬投籃的動作,上舉前拋,讓斜方肌和背闊肌充分舒展,利用肌肉一瞬間的運動爆發力,激發歌唱呼吸的動力,使得氣息富有彈性。這一練習特別適合訓練演唱跳音樂句的氣息。
八、擴胸練習
訓練時雙手平舉與胸部同高,并且做擴胸運動。這一助音操有效的避免了肩胛大肌夾緊的現象,確保了胸腔共鳴最大限度的發揮。訓練時可以配合擴胸這一運動過程發聲。
九、雙手分離練習
訓練時雙手分離,一手盡量上舉,一手放低,通過形體動作加強歌唱者反向思維能力,練習者在上舉的一手一邊想象聲音的位置放置在最高點,另外在放低的手的一邊想象氣息盡量往低處送。
十、手握木棍練習
訓練時雙手手握木棍,將木棍盡量往地上壓,這一動作可以讓歌唱者感受到腰部強大的呼吸的力量,有利于加強橫膈膜的支撐力。
十一、雙人拉手練習
訓練時兩個人相互拉著手,向相反方向跨步拉動身體,使得腰部向一側傾斜,這一動作帶動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積極收縮,促使氣息迅速流動,吹動聲帶。
十二、互推人練習
訓練時一個人雙手推向墻,另一個人站在前面一個人的后面,雙手推向前面人的后背,這一動作既能讓練習者在協作練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而且能鍛煉背肌的張力。
十三、背人練習
訓練時兩個人背對背站立,相互之間用手臂挽在一起。兩人輪流背對方,并且利用下腰的動作體會肋間內肌、腹外斜肌、腹橫肌的擴展狀態。由于該練習屬于負重練習,能夠迅速地增強肌肉的控制力,效果明顯。
十四、抱腿練習
訓練時雙腿屈膝高抬,盡量讓膝蓋接近胸部,雙手抱拳抱在膝關節的下面,并帶動腿部以最快的速度高抬,且確保身體保持一定的平衡。這一動作能夠較好地激發下腹肌肉的收縮能力,從而帶動歌唱呼吸,讓氣息賦予彈性。
十五、仰臥踢腿練習
訓練時躺在床上,雙手向后支撐在床上,將上身托舉,與此同時,將腿托舉向上并模擬踩單車的動作,跟隨踩的每一個動作的速度發出富有彈性的跳音,這一練習鍛煉的是盆底肌肉、腹部肌肉的力量,從而解決呼吸淺、不靈活的問題。
綜上所述,歌唱助音操是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教學方法的創新,是對高校傳統聲樂教學方法的補充,目前,筆者編排的歌唱助音操的常用練習主要是以上十五種,歌唱助音操的設計可能還不夠完善,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探索與發現更多的有利于歌唱發聲的助音操。
在常年的聲樂教學中,筆者對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的這種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嘗試,讓學生充分體驗其訓練方法,一次次的教學實驗證明這種教學方法是切實可行的,教學質量顯著提升,學生反映效果較為突出,特別是對于先天歌唱機能差的同學效果更為明顯。比如,呼吸控制能力比較弱的學生能夠唱出飽滿、有力的聲音了;歌唱共鳴差的學生演唱音量明顯增大了;發聲有漏氣習慣的學生聲帶也能關閉了,而這些問題在以前起碼要一年的時間才可能達到。
當然,歌唱助音操這一教學方法的創新仍然具有不足的地方。一方面,歌唱助音操屬于新興的教學方法,還處于最初研發的階段,理論的論證還不夠完善,另外也缺乏專業的推廣平臺,因此歌唱助音操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和認可。第二個方面就是歌唱助音操的研發團隊成員僅僅只有五個人,沒有足夠的精力撰寫統一的、系統的操作教材,更沒有相關文字對歌唱助音操進行詳細的解說,沒有形成相關的教學體系,更多的是依賴教師的教學經驗,全憑教師的口傳心授來教學,這不免有些遺憾。第三個方面就是學生在歌唱助音操訓練的過程中對體能要求比較高,訓練強度比較大,訓練的過程比較辛苦,這種練習要達到一定量的積累才能突飛猛進,因此,遇到不能吃苦的學生可能會半途而廢。第四個方面就是歌唱助音操更多是針對歌唱呼吸肌群的訓練,對于歌唱共鳴、歌唱咬字吐字的訓練涉及不多,對歌唱訓練觸及的方面還不夠全面。
筆者認為研發歌唱助音操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有利于開拓聲樂教學新思路,在研發過程中深感自豪。希望在今后的教學和工作中,能夠進一步拓展和豐富歌唱助音操的相關訓練內容,綜合訓練歌唱氣息、歌唱姿勢、歌唱高位置、歌唱機能、歌唱咬字吐字等,總結、歸納、出版適合高校聲樂教學發展的具有創新性的、獨具特色的歌唱助音操訓練教材,并且希望在湖南省高校交流平臺上去更多地探討、驗證這套聲樂教學方法,使其得以更多、更好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