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飛帆
摘要:在初中音樂教學課堂上,音樂欣賞可謂是整個初中階段音樂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學們不僅在音樂欣賞課中領略到音樂本身發出的魅力,也可以體會和了解到世界上各式各樣、多彩紛呈的音樂風格。不僅如此,音樂欣賞從側面來講,還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知識視野,增加綜合文化知識等等,所以,初中階段的音樂欣賞課是很有效的教學策略,有效的音樂教學對于一個學生全面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初中音樂 音樂欣賞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5-0112-03
一、初中音樂欣賞課的教學策略研究現狀與研究意義
(一)音樂課程標準與初中音樂欣賞課
音樂欣賞是一種包括知覺、注意力、記憶、聯想、想象等多種心理活動的一種形式。音樂欣賞教學是通過與音樂融為一體的實踐活動,通過聆聽、觀看、參與等多種形式深入到音樂中去,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欣賞能力,音樂的創造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強化對音樂的情感體驗。新課程改革從局部開展到普遍實施已經進行了十多年,這十多年也是探索創新的階段,我們在跟隨改革的步伐中逐漸拓展了研究新的教學理念,接受外來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文化,比如說音樂欣賞和奧爾夫教學的結合等新的模式已經進入了部分課堂實踐中。重新審視我們的音樂教育的態度,對實現初中音樂欣賞課走向正確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現狀
不同地區所接受的音樂內容不一樣,受地區經濟的影響,音樂課堂的硬件設施也有所差別,但通過閱讀大量文獻也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初中音樂欣賞課有效性教學的現狀,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走訪初中音樂教師后得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學生在音樂欣賞課時發現將要欣賞的作者和作品類型不是自己所喜歡的,主動參與性不高,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從而沒有以積極的心態完成這節課的學習,導致整體教學質量下滑;二是在欣賞傳統音樂文化時,對傳統音樂本身的寫意性、含蓄性、抽象性的表達不能夠深入理解,久而久之產生乏味厭倦的情緒;三是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講,他們對流行音樂更感興趣,但對古典音樂和中國代表性的音樂持排斥態度。對于這幾種現象的出現也是在我們的預料之中,長久以來形成的音樂教育觀念也應該使我們反思其中的原因:一是忽略學生的需求,大多數的教師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關注教材和重難點上,雖然這一做法在某種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但往往過度的關注就會造成音樂課程的片面性,導致教師沉浸在自己的教案中而忽視對學生興趣的引導,學生也受影響只關注所謂的重難點;二是在音樂欣賞課中教師起到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著,但不是持有對某一答案的權威者,特別是音樂欣賞課,聆聽到同一首作品但每個人卻體會到的感受不一樣,抓住學生想象力比較豐富的提點,激發學生對所欣賞到的音樂進行充分的想象,奇思廣義,教師在此時一般起到往正確方向上引導的作用;三是過去長久以來的中考、高考制度對于音體美等科目的忽視是導致音樂課堂缺失和不夠嚴謹的重要因素,每周的音樂課被所謂的主科占領,學生唯一與音樂打交道的時間也就被剝奪了,這也是家長和老師都一味重文化科目的結果。
二、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的策略
通過對于當前初中音樂欣賞課現狀的分析,我們能夠發現其中存在一些的問題以及仍需要改善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深入地分析問題,并且找到應對的方法和措施,及時有效地解決在初中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活動當中存在的問題。要實現初中音樂欣賞課程的良性發展和不斷完善,這就需要作為授課主體的初中音樂教師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來保證初中音樂欣賞課程的有序進行,并且高效率地將相關音樂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得學生能夠得到切實有效的幫助和真真正正的提高。接下來,筆者將嘗試性地提出一些有關于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的策略,并且著重論述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傾聽音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注重學生的音樂欣賞課程參與體驗這三個方面,以期通過筆者的論述和分析能夠為初中音樂欣賞課程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和有意義的啟發。
(一)強調傾聽音樂
在當今社會,音樂課程在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深化過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欣賞教學在整個音樂課程活動過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模式。初中音樂欣賞課程的開設,其目的并不在于培養專業的聲樂表演者或是音樂特長生,而在于提高中學生的藝術品味,培養初中生對于音樂藝術的興趣,增強其音樂素養。但是在目前的課程設置當中,音樂課程的課時并不算多,大體上一周只有一兩節課,在這短暫的課堂時光里,要想高效、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地利用好課堂上的每一分鐘,同時也需要采取有效的、實際可行的教學策略。
由于音樂欣賞課程的開設目的并非是為了培養專業的音樂特長生,再加上課時的有限性,因此,音樂教師不應該過多地去講授專業的音樂知識,同時也不應該過多地要求學生達到一定專業的水準。學生在音樂欣賞課的學習過程當中更應該注重的是培養自身的音樂素養,因此老師也不應該過分地強調學生對于專業音樂知識的理解,若是學生能夠理解固然是好事,但是如若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也不應該過分強求,應該讓學生在傾聽美妙音樂的過程當中慢慢地消化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大可不必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深入地講解那些專業知識。在每一次課程中,老師應該用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的語言將一些音樂知識點講解完成,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來傾聽音樂。除此之外,在日常課間的時候,也可以通過校園廣播來播放一些優秀的、經典的音樂作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來傾聽音樂、接觸音樂。因為通過分析一些實例,我們能夠發現學生往往對于自己熟悉的音樂作品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利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傾聽音樂,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于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加深對于音樂作品的感性認識,最終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
(二)關注情感體驗
首先,在初中的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老師應該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因為只有學生真正地感知到、體驗到音樂的魅力與感染力才能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老師在教授音樂欣賞課時需要留意導入這一教學環節。一首歌曲或是一部音樂作品給學生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十分深刻的、持久的,因此,音樂老師在音樂欣賞課上介紹新的音樂作品時,一定要做好導入這一課程的環節。在導入這一課程的環節當中,老師應該注重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和教學情境,進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令學生能夠快速地融入課堂當中。比如說,當老師講授著名的民族歌曲《茉莉花》時,可以通過營造一種較為日常性的、熟悉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處于一種自然放松的狀態下。如果教學設備有限,可以展示茉莉花的圖片,或者仿真茉莉花都可以,讓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得以雙重的體驗。在這樣的情景之下,當老師播放《茉莉花》這首音樂作品時,學生才能夠對《茉莉花》這首歌曲當中所表達的情感內容和優雅的旋律體會得真切,達到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在課程進行將來結束時,也可以在播放東北版本《茉莉花》,河北版本的茉莉花等,讓學生聆聽不同版本的茉莉花,領略不同地區的音樂風格。
其次,老師除了可以設置特定的情境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增進和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多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來說具有其獨特的長處和優點,因此老師應該在課堂當中,充分地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活動。老師可以通過圖片和視頻等多媒體方式將學生引入到音樂作品當中,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老師在講授《奧林匹克風》這部音樂作品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奧運會上運動員贏得比賽和頒獎儀式的視頻,還要讓學生觀看他們平時艱苦的訓練,得知成功必須付出汗水,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到奧林匹克的精神與內涵,然后將《奧林匹克風》這首歌曲作為背景音樂,同時播放奧運會賽場的相關圖片,最終激發起學生的內心情感,讓學生真實地體驗到運動員那種勇往直前、頑強拼搏的精神。通過以上的教學方式,音樂欣賞課的活力才能被激發出來。
(三)注重參與體驗
在初中音樂欣賞課堂上,為了增強學生的參與度,這就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應該一味地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也不應該將學生置于被動的地位,不應該讓學生不假思索地接受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出學生在音樂欣賞課堂上的主體意識。只有在音樂欣賞課程中增加學生的參與體驗,才能夠不斷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音樂欣賞課與其他傳統學科的課程一樣仍然是要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音樂欣賞課的互動交流就是要充分地激發老師和學生的主體性和自覺意識,從而增強其課堂的參與體驗。在互動交流的過程,老師要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自身的感受傳達給學生,學生也要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疑問、困惑與老師進行溝通交流。在整個互動交流的活動過程中,學生就可以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來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識,意識到新舊知識之間的區別與差異,并將新的知識納入到自己的知識庫藏當中,最終完全理解和消化新的知識。
三、結語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音樂欣賞課程在初中課程設置和教學設計當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現如今初中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就需要老師轉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應試教育思維,運用具有實際功效的教學策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放松的音樂欣賞課堂環境。總而言之,初中音樂欣賞課對于初中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老師和家長進一步的支持與推進,實現初中音樂欣賞課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任振濤.初中音樂欣賞課互動教學模式探析[J].內蒙古教育,2014,(06).
[2]姜輝.新課程背景下初中音樂欣賞有效性教學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3]王霏霏.音樂心理學理論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