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玉

[摘要] 目的 記錄格列吡嗪聯合鹽酸二甲雙胍對于糖尿病的治療效果,為擬定臨床診療計劃提供實驗依據。方法 將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間,前來該院診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劃分成觀察組及對照組各100例。觀察組患者口服格列吡嗪聯合鹽酸二甲雙胍,對照組患者僅口服格列吡嗪,療程為期4周。待兩組療程完成后,比較臨床療效、血糖水平、血脂水平、藥物副作用。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診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為優;觀察組患者的藥物副作用較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取格列吡嗪聯合鹽酸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可以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和體征,降低血糖及血脂水平,防止并發癥發生,不加重藥物不良反應,是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 糖尿病;鹽酸二甲雙胍腸溶膠囊;格列吡嗪控釋片;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 R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b)-0098-03
糖尿病作為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以中老年男性最為多見,發病機制多與胰島素抵抗以及分泌不足等有關。本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三多一少”、頭暈、嘔吐等,以2型糖尿病高發[1]。如診療不及時,長期高血糖可導致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等并發癥[2]。近年來,人們的生活質量日益提高,本病的發病率也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如何選取有效的治療方案治療糖尿病,成為臨床上亟待解決的問題。該院運用格列吡嗪控釋片聯合鹽酸二甲雙胍腸溶膠囊治療該病,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實驗將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間,前來該院診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劃分成觀察組及對照組各100例,均以“三多一少”、頭暈、嘔吐等為主訴前來就診。其中觀察組包括女40例,男60例;年齡30~82歲,平均值為(46.1±10.6)歲;病程0.5~11年,平均值為(5.4±1.2)年;對照組包括女41例,男59例;年齡31~84歲,平均值為(45.9±11.1)歲;病程1~13年,平均值為(5.5±1.3)年。兩組患者的癥狀嚴重程度、男女比例、年齡分布、發病時間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數據擁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觀察組患者口服格列吡嗪控釋片(國藥準字J20100129),10 mg,1次/d;口服鹽酸二甲雙胍腸溶膠囊(國藥準字H10980064),5 mg,1次/d。對照組患者僅口服格列吡嗪控釋片(國藥準字J20100129),10 mg,1次/d。該次治療的療程為期4周。同時,兩組患者均給予糖尿病的健康知識教育,囑咐患者按時按量服用藥物,注意禁煙禁酒,進行適量體育運動,少吃高糖多鹽食物,不適隨診。待兩組患者的療程完成后,比較臨床療效、血糖水平、血脂水平、藥物不良反應。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1.3 療效判定標準
參考《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療效判斷標準[3]。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血糖監測結果恢復正常;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較前明顯好轉,血糖監測結果顯著改善;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較前有所減輕,血糖監測結果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血糖監測結果較前無改變,甚至出現惡化的情況。治愈率=治愈數/總人數;總有效率=治愈數+顯效數+有效數/總人數。
1.4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t檢驗,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對比
兩組患者的療程完成后,僅口服格列吡嗪控釋片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是89%、治愈率僅為45%;而給予口服格列吡嗪控釋片聯合鹽酸二甲雙胍腸溶膠囊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是97%、治愈率是58%。對比得知,觀察組患者所取得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照組患者取得的臨床療效,實驗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血糖水平對比
該實驗將兩組患者入組之前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血糖水平指標進行對比,試驗數據擁有可比性(P>0.05);為期4周的治療結束后,觀察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血糖水平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實驗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血脂水平對比
該實驗將兩組患者入組之前的三酰甘油、總膽固醇等血脂水平指標進行對比,試驗數據擁有可比性(P>0.05);為期4周的治療結束后,觀察組患者的三酰甘油、總膽固醇等血脂水平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實驗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藥物不良反應對比
兩組患者在服藥治療期間,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藥物不良反應。觀察組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對照組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實驗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但患者均能忍受,停藥后癥狀可自行消逝。同時,兩組患者服藥期間的血液檢查、肝功能、腎功能均無明顯異常,藥物安全性較高。
2.5 并發癥對比
隨訪6個月期間,兩組患者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皮膚、泌尿系等處感染,酮癥酸中毒,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等微血管病變,動脈粥樣硬化等大血管病變。而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實驗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糖尿病是一類代謝類疾病,臨床上以持續的高血糖為主要特征,多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基本病理學改變為胰島素抵抗以及分泌不足,診斷標準為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4]。該病可分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兩型,以2型糖尿病最為多見。其中,1型糖尿病起病年齡常<30歲,發病迅速,三多一少的癥狀明顯,可最先出現酮癥酸中毒,臨床治療時口服降糖藥無效,需注射胰島素進行治療。而2型糖尿病的發病人群以中老年男性多見,尤好發于肥胖者,常伴有代謝綜合征,起病隱匿,疾病初期常沒有明顯癥狀,需進行血糖水平測定方可確診,臨床上常口服單品種降糖藥治療,但收效并不令人滿意,且多伴發并發癥[5]。因此,采取聯合用藥的方案,緩解臨床癥狀和體征,控制并發癥發生,十分有必要。格列吡嗪控釋片作為第二代磺脲類降糖藥,口服吸收迅速,擁有十分高效的降糖作用,可以作用于胰島β細胞,與磺酰脲受體特異性結合,通過關閉鉀離子通道,進而使膜電位改變,提升細胞液中的鈣離子水平,促進食物促胰島素分泌作用[6]。鹽酸二甲雙胍腸溶膠囊,為白色結晶性粉末,對于飲食攝入控制療效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降糖作用。此外,該品還能夠減輕體重、緩解高胰島素血癥,對于高胰島素血癥且肥胖者尤為適用。臨床研究發現,鹽酸二甲雙胍腸溶膠囊與磺酰脲類降血糖藥有協同增效的作用,增強降糖功效[7]。該次研究發現,兩組患者經過診療后,癥狀和體征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口服格列吡嗪控釋片聯合鹽酸二甲雙胍腸溶膠囊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并發癥發生率,較僅口服格列吡嗪控釋片的對照組為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較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藥物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采取格列吡嗪聯合鹽酸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可以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和體征,降低血糖及血脂水平,防止并發癥發生,不加重藥物不良反應,是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常穎.應用格列吡嗪控釋片治療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85-186.
[2] 袁峰.中西醫結合治療50例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變的臨床報告[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4):693-694.
[3] 章玉華.格列吡嗪控釋片治療100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分析[J].吉林醫學,2012,33(25):5459-5460.
[4] 陸翠華.格列吡嗪控釋片和鹽酸二甲雙胍腸溶片聯合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J].中國療養醫學,2015(7):731-732.
[5] 谷磊,趙家勝,宣淼,等.不同磺脲受體基因對格列齊特治療Ⅱ型糖尿病的效果影響[J].西部醫學,2015,27(4):526-528.
[6] 李志紅.格列齊特片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致低血糖發生的原因探討[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4(z2):46-47.
[7] 胡少輝.應用格列吡嗪控釋片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9):70-71.
(收稿日期:201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