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摘要:逆反心理是孩子成長階段中的正常心理。這個時期孩子的獨立意識和成人意識開始覺醒,他們渴望擺脫家長的束縛,渴望按照自己的意圖和想法獨立行事,渴望擁有自己的心靈世界。這個時期正是孩子走向行為獨立,產生獨立思考,建立獨立價值觀的階段。這個時期,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將來孩子長大以后父母和孩子關系的基礎,所以父母要慎重對待,同時這個時期的教育工作也影響孩子今后的成長和性格的發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 逆反心理 情感交流
逆反心理是孩子成長階段中的正常心理。這個時期正是孩子走向行為獨立,產生獨立思考,建立獨立價值觀的階段。這個時期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將來孩子長大以后父母和孩子關系的基礎,所以父母要慎重對待。同時,這個時期的教育工作也影響孩子今后的成長和性格的發展。
一、孩子“叛逆”的原因分析
1.當前的教育制度中還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部分。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學生個人發展的自由度和空間太少,教育督導和檢查與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不相符,甚至有些學校誤導孩子說謊,久而久之,這些會促成學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特別是對小學生來說,老師要他說什么他就說什么,老師金口玉言,而13到16歲的初中生就不認同學校和老師的一些說法和做法。他們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這給人逆反的印象。
2.家庭生活里,逆反行為的產生與父母、長輩的嬌慣有關系。一方面,現在孩子任何要求都會給予滿足,而家庭外部的世界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他們的要求有時候得不到實現,他們認為是挫折與打擊,心理上都會表現出很強對抗態度;另一方面,父母過多干涉孩子的生活,要求與命令多,孩子長期受到心靈的壓抑與壓制,在這個時期就會以逆反形式表現出來。
3.缺少親情溫暖與溝通的孩子容易叛逆。由于孩子缺少親人的溝通,他們表面上表現出獨立獨行,給人很要強很獨立的樣子,實則內心渴望親情,渴望被親人呵護,而實際的生活中他們很難感受到溫暖的存在,因此有時候對大人的管教不從,他們會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有自己的伙伴和處事的方式。
二、與逆反的孩子相處的原則
首先,要多多理解和尊重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繁重的學習任務,科目多考試多,競爭激烈,我們現在的教師和父母,都未曾感受經歷過,學校要采取可行的措施,讓老師盡量少的布置作業,確實落實好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政策,忌諱為個人榮譽和利益而加重學生負擔和苛求學生事事完美;家庭里,不要對孩子有過多過高的要求,切記不能把我們長輩沒有實現的意愿強加給孩子,要學會尊重他們,給孩子平等的發言權,學會傾聽他們的見解,能夠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理解和支持他們的,多與孩子談心溝通交流。無論與孩子談論什么問題,都要注意不指責、不挖苦,而是讓孩子感覺你是在幫助他。不同的見解應擱置爭議,不去壓服,更不能訴諸語言暴力和肢體動作。孩子不對的傾向如果說服不了,不妨讓他去嘗試錯誤,在可控的范圍內給他們犯錯的機會,讓他們看到或體驗錯誤的后果。孩子是需要經歷才能成長的。
其次,多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其實逆反期的他們內心還是有些孤獨的,很多事情想與父母來分享和交流的,但他們“猶抱琵琶半遮面”故作獨立要強的樣子,因此表面上很少與父母談心。父母要盡量創設與孩子共同活動的環境,借機進行情感交流,盡可能的增加交流的機會,以朋友的角色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給予建議、幫助而不是說服。
再次,多做換位思考,求同存異,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孩子也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的,不要認為他們年齡小就沒有思考的能力,他們對世界的思考和我們成年人角度不同,正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要盡可能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通過換位,體會孩子對事物的認知程度進而去指導他們,使他們走向成熟。
遇到思想沖突,我們不妨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問題的由來,同時讓孩子站在成年人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矛盾紛爭。切記不要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那樣會使孩子更加叛逆!良好的溝通可以避免相互之間的猜疑,這樣做既可以了解孩子,又可以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尤其不能當他人的面指責孩子,挫傷孩子的自尊。這一點需要父母跟上時代的教育方法,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做好孩子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最后,要懂得呵護孩子的獨立與自由的意識。孩子最終走向獨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該讓他們懂得理智,讓他們學會思考。孩子需要被尊重、被認可,我們要給孩子鍛煉、思考和選擇的機會,給他們嘗試犯錯誤的機會,也和他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不要過分地限制他們,和孩子一起成長。
總之,“叛逆期”是人生的第二個“斷乳期”,在這個時候,孩子能否得到正規的引導和規范的教育對今后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愿我們能夠正確的幫助孩子走過人生的這個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