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瑞
摘要:“整體教育”是建立在“整體主義”哲學基礎上,強調教育制度要重視教育過程“整體性”的智慧教育理念。而戲劇是一種具有綜合性、立體性、注重過程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一門濃縮的、抽象的生活藝術。本文立足于幸福人生的視角,通過對比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戲劇教育變遷,深入探討戲劇教育在兒童內在素養和外在能力的培育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影響,并分析戲劇教育作為整體教育大課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實現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戲劇教育 兒童教育 教育戲劇 兒童戲劇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5-0106-02
兒童一般具有想象和扮演的沖動,這是與生倶來的戲劇天性。戲劇比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更具靈動性,比起音樂、舞蹈藝術更具直觀性,是融合了外在的畫面、聲音、動作、表情和內在情感的立體表現形式。戲劇舞臺為兒童提供了一個虛實結合的世界,以最接近兒童精神世界的體驗形式,通過角色擴展人生經歷,激發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舞臺上,思維、行動、感情各種生活元素同時受到觸動,無論是對塑造完整人格的基礎、作為和成人互動交流的平臺,還是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都有著深刻的意義。而且世界發展的多元化帶給了兒童更多的戲劇創作元素,豐富了戲劇教育形式和路徑,這無疑是對現代戲劇教育的極大促進。
一、戲劇教育的理論基礎
(一)哲學的指導理論
整體主義和過程哲學是戲劇教育的兩大思想基石,整體主義強調生命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是一個統一關聯的實體,其關注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包括邏輯與直覺的關聯、身與心的關聯、人與社會的關聯、自我與本我的關聯等。
過程哲學認為世界的存在是過程性的,是動態的,身體和心靈是同一過程的兩個要素;并且用“攝入”的概念試圖消除認識論的二元對立,提倡重視對過程的檢驗。懷特海說:“感受者是從自己的感覺活動中出現的統一體。”
在以上理論的指導下,應該將兒童看做一個完整的、與外部整體結構相互關聯的個體,既要注重個體能力的激發,更要注重與整體關聯性的協同。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只依賴靜態的認知,甚至刻意抽離關聯性,而應積極搭建各種平臺,為培養動態認識提供條件。
(二)教育學的指導理論
為戲劇教育提供教育理論依據和基礎的是法國思想家盧梭和美國教育家杜威。基于人文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哲學基礎,盧梭提出了 “在戲劇實踐中學習”理念,杜威發揚了這種思想,在其“教育即生長”的基礎論點上,實踐了用互動戲劇的形式讓兒童身臨其境,擴展經驗。
(三)戲劇教育的目的
人生的終極目的無疑是對于幸福的追求,然而幸福的人生除了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更取決于對幸福的感知。現代教育理論體系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幸福的人生有賴于人文主義價值取向的塑造,因而,對人的發展可能性和對健全人格培養方面的轉型也在不斷完善之中。兒童戲劇教育的目標是與此緊密契合的。服裝道具、舞臺造型、音效場景都能讓兒童獲得審美的感受;角色的行為給了兒童對社會生活的思考的機會;兒童的語言表達、身體控制、感情流露、表情傳達都可以在參與戲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的機會。戲劇還是一種群體藝術,不但可以獲得更多與同齡人接觸、分享的機會,更提供一個與家長、教師溝通的平臺。
二、戲劇教育的體現形式
戲劇教育歸根到底,是一種通過藝術手段達到教育目的的形式,所以,它首先體現的固然是藝術形式。如在英國就形成了相當成熟的“劇場教育”,兒童既是觀眾,也可以參與到舞臺表演中,在不脫離原有主體情景和角色的情況下,劇情隨著兒童的創造而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演員、觀眾、劇本、劇場等主要藝術元素覆蓋了兒童的視野,兒童從單純的觀眾發展為演員、導演、作家、設計師等,通過戲劇的方式將想法表現為現實的行動,在娛樂的過程中鼓勵思考、體驗感受情感。
其次,戲劇教育也作為教學工作的一種媒介體現出來,它具有教師教和兒童學的雙重內涵,是體驗、分析和反思生活的舞臺,并通過角色扮演來驗證、強化生活經驗,提高兒童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的效率。即興表演和教師入戲通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利于加強兒童的探索欲望,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兒童樂于創造、敢于表現的天性。
最后,戲劇教育是作為兒童成長和身心發展的手段進行體現的,這也是最有現實價值的體現形式。[1]兒童在參與過程中面臨各種矛盾、沖突、問題,進而嘗試各種解決辦法,促使兒童在“演戲”中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各種關聯,通過重視過程的檢驗方式,通過這種直面生活的藝術,讓兒童養成自發思考的習慣,豐富經驗,學會生活,直接培養創造性表達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在兒童認知社會的初級階段,對其個性的養成和心理的發展都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三、戲劇教育在兒童教育中的影響
(一)對能力的影響
1.對創造力的影響
戲劇綜合了幾乎所有的重要藝術元素,這些都有助于提高兒童的創造力。在戲劇活動中,兒童可以在劇情、場景甚至服裝道具中得到形象思維的鍛煉,啟發聯想,豐富想象力。培養出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也就能漸漸培養出其創造力。充分發揮一個人的想象力是藝術表達形式的專有特征,而創造力正是基于想象力的表達,也是智力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戲劇通過其特有的動態體系,使兒童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和提高,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兒童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另外,舞臺音效、背景音樂和劇情場景的默契配合,能使大腦的左右半球互相溝通、互相聯系, 協調發展,對提高兒童的思維想象力也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
2.對觀察力的影響
觀察是智力活動的門戶,人類的認知過程都是從觀察開始的。要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首先要對其觀察力給予重視和充分訓練。誠然,戲劇活動中充滿了各種不同的對象,吸引兒童對對象特征的注意,如除了人物的性格、體貌,還包括物品的色彩和形狀等,同時由于需要對服裝、道具、場景、舞臺之間進行協調搭配和布置,也起到了提高觀察力和識別力的重要作用。戲劇的內容和場景大多出自于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乃至童話故事中,只有對身邊事物樂于了解和仔細觀察,才能夠把角色扮演得更加形象、生動。有時候兒童會通過記憶曾經歷過的情景而再次把以往的經歷在舞臺上體現出來,這會更具創造力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深化對當時觀察結果的理解。
3.對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
身臨其境的體驗是其他教學形式無法達到的目的,也是一種生活化、具體化的教學方式。通過體驗,讓兒童有機會對知識和經驗進行應用,達到學而時習之的教學效果。比如在以掌握火災自救的經驗為目的的戲劇題材中,孩子們大叫“著火了,著火了……”,在老師與兒童共同凝造的緊張氣氛中,讓置身其中的孩子真的有“著火了”的緊張和害怕。然后老師再對自己制定的措施加以演練,進而可以提出一些擴展性教學問題。
戲劇教育的設計者應多使用創作性戲劇,以引導思考為目的設計場景,為兒童創造提問機會,而非單純地扮演或者背臺詞。讓兒童在情境中有動態處理角色間關系的需要,逐漸能夠獨立地對他人的行為作出迅速反應,激發其對現實生活過程的聯想,完成其對新的知識、經驗架構的掌握,從而提高其不斷超越原有水平的反應能力。在戲劇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兒童通過模仿身邊的事物投射自己,再以現在自我的理解為基礎,嘗試表現一些相關的行為,不斷地提高其對社會和人類行為的認知水平。
通過體驗不同角色的互換,讓兒童以不同的視角和立場出發,培養其對事件更為客觀和全面的理解,樹立兒童進行深度思考的主觀意識。
4.對語言發展的影響
對于創作型戲劇,是沒有固定腳本的。一方面,兒童在“被迫反應”的語境中,能夠學會組織簡潔的語言或者使用肢體語言來傳遞信息,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在活動的組織過程中,采用老師的設計框架,兒童和老師一起參與劇情,在大家共同討論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兒童動手動口的學習能力。在表演的過程中,兒童必須注意理解老師對劇情路徑的安排,進而準確地描述自己遇到的問題,這個過程能夠快速地提高兒童準確表達自己意圖的能力,促進與大家的交流。
(二)對人格的影響
1.對兒童主體發展的影響
所謂主體性, 是指兒童在互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等特質。兒童的主體性教育的目標,是在兒童意識中埋下現代意識和自我意識的種子,進而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實現自發的、自我批判的對自身與社會的關聯進行獨立自主的認識和實踐。這既關系到兒童作為一個整體,其完整權利的充分實現,更關系到其學習積極性的充分發揮。
兒童總是充滿著好奇來探究世界,在他們眼前展現的不僅有事物的色彩斑斕,也有美妙旋律的多彩風姿。由于戲劇的綜合性,老師不但可以通過組織戲劇活動鼓勵兒童成為積極的戲劇愛好者,更為老師提供了發現兒童的主體個性和在其他領域的過人天賦的途徑,讓孩子的特長在一開始就能得到充分的肯定,擴大其成長空間。[2]
2.對道德感情的影響
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可以鍛煉兒童意志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從小就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精神面貌, 為完善型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礎。科學研究發現,焦慮、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等負面情緒多產生于左腦。不能及時進入學習狀態,在學習過程中不能集中精力,效率自然就低。目前沒有辦法可以強迫大腦進入理想的學習狀態, 然而戲劇是一個充分協調左右腦動能的活動,對情商的養成有著巨大的助益。
四、結語
早在18世紀,盧梭就指出生活和經歷才是兒童學習的正確途徑。我國數十年來形成的成績第一的教育風氣,分數等于能力的價值體系看似牢不可破,然而從本質上看,這種把不同的人變成同一種人的教育方法,與人類追求幸福的終極目標是背道而馳的。戲劇教育是讓每個人去發揮他的不同,追求開放、宏博、多彩的人生經歷,打破應試教育對人性的扭曲、尊重個性主體的發展,雖步履艱辛卻是大勢所趨。在深化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改革進程中,戲劇教育無疑是最容易實現、推廣和普及的手段,對兒童教育工作有著深遠的影響與意義。
參考文獻:
[1]徐俊.教育戲劇的定義:“教育戲劇學”的概念基石[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6):91-92.
[2]趙靈萍.兒童教育戲劇在學校教育中的價值與應用[J].藝術教育,2016(6):56-57.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