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課例研究的概念,就是通過研究教學案例,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課例研究是教學過程中集體的智慧結晶,是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一種絕傳地方式,我們對教學中遇到存在的困惑和難以解決的問題,都可以進行課例研究,并在研究課例的過程中,解開困惑和解決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愛國情感教學過于空泛
在歷史課教學之前,所有的歷史教師都要根據課標撰寫教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由于教師在以往的教室中沒有思考過學生這種口頭上的愛國,是否真的出自于內心。學生感受到了愛國情懷。他們是否知道什么樣的行為是愛國的嗎。那怎么樣才能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中激發出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發自內心的愛國。
面對這個問題產生的疑惑,以一節同課異構課為起點,學校歷史教師組成了研究團隊,就“怎樣將愛國主義情感融入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了長達五周的課例研究。其中,我就本次課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本次課例研究把實施過程分為四個版,每次研究都按照“個人自主設計—集體研討—研究小組分析—改進策略”的操作流程。
二、研究的展開:愛國主義教學的策略嘗試
(一)首先研究:怎樣讓歷史課體現愛國情感教育。
個人自主設計: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準備,我按照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了第一次上課,按照教科書的自然結構展開上課:
1.張騫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張騫兩次通西域
(3)西域都護府的設置
2.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
(2)海上絲綢之路
3.班超經營西域
集體研討:在聽課后,研究小組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形成如下看法:
問題發現:制定的教學目標過多,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養沒有落實,情感目標沒有達成。空泛地愛國主義教學目標,讓學生只能空喊口號、無法真正體會到絲綢之路是中國的驕傲。
研究小組分析:研究小組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會診”,認為教學立意沒有體現出來,整節課缺少“靈魂”。整節課線索不清,“三維目標”的設置有點混亂,情感態度價值觀中“對開發邊疆的意義”愛國情感目標拔得過高,在教學中無法完成。
改進策略:重新研讀課標,確立教學立意,以“絲路”為核心開展本課的教學。新疆就在絲綢之路上,要將絲綢之路就和新疆緊密聯系起來。
(二)第二次研究:那怎么樣才能將課標、教學內容、愛國情感結合在一起呢?
個人自主設計:我吸取了集體備課中大家提出的建議,再次調整了思路,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踐:
1.絲綢之路的開通
(1)張騫出使西域
(2)西域都護的設置
(3)東漢經營西域
2.絲綢之路的發展
(1)路上絲綢之路
(2)海上絲綢之路
(3)絲綢之路的作用
絲綢之路隨著商貿的發展,持續繁榮,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新疆也在不斷的與中原、與歐洲國家進行交流,新疆地區也在不斷的交流中飛速發展。
3.絲綢之路的未來
“我為新疆代言”讓學生作為新疆人,自覺為新疆代言,向身邊的朋友介紹新疆。
集體研討:研究小組成員在認真聽完這堂課后,再次對此次上課過程進行了評議。
有的老師認為,這次呈現出的課堂與最初的教學設計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問題還是存在,愛國情感與實際課堂教學有點脫節,缺乏更多地有機聯系。
研究小組分析:研究小組成員對問題出現原因進行了分析,愛國主義情感不能高高在上,要在教學中,由淺入深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改進策略:在下次的課堂教學中,要讓愛國主義情感“接地氣”,多選取一些與學生生活將結合的影像資料,讓學生體會到愛國就在身邊。如在對最后一目“絲綢之路的未來——正在交融的新疆”進行教學時,可以先通過展示參加艾德萊斯出天山。第二屆艾德萊斯創意產品設計大賽的參賽作品、網友留言以及當艾德萊斯遇上景德鎮瓷器所碰撞出的火花,讓學生在分析圖文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到正在交融中的新疆是多彩的,新疆的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的文化也正在融入新疆。由此激發出學生作為新疆人的自豪感,并由心底迸發出對新疆——我的家鄉的熱愛之情。
三、研究后的反思
將愛國情感滲透入歷史教學過程中,是比較困難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于將情感態度價值觀寫在教學目標中,并直接灌輸到學生的腦海里。只要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回答出預設的問題,就算完成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其實當教師靜下心來思考時,會發現做為一名老師并未真正關注過學生的內心世界,灌輸的情感只能浮于表面,并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愛國情懷。
學生在教學中要展現出歷史課堂的魅力。在設計教學思路時,可以將愛國主義情感作為暗線,進行輔助教學,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由淺入深地“加溫”,最后使情感得以迸發。愛國主義情感包含了很多方面,不能貪功冒進,學生不可能在一次教學過程中,將所有的愛國主義情感都激發出來。在每次的教學過程中,選取一小個愛國主義情感作為切入點,協助課堂教學的開展。每次激發學生一小點愛國主義情感,經過日積月累地課堂教學,就會讓愛國主義情感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