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笑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網絡資源無論從宏觀或是微觀的角度看,都充斥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網絡資源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運用,已日漸成為教學中的輔助手段。從網絡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為出發點,進行分析,從而更好地的幫助學生激發對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網絡資源;輔助手段;語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倍蛱鼐W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當前的語文課堂,不應該且不可能拒絕網絡資源在教學中的使用。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平時語文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適當利用網絡資源,引進相關材料,補充教學內容,能增加課堂的內涵,引導學生積極投身于語文學習中,引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那如何恰當的引進網絡資源,而又怎樣讓它與語文教學學習進行有機整合呢?下面就我以往的教學經歷和我的課堂設計來談談我的一些經驗和體會。
一、五彩斑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說明文單元可以說是教師課堂教學時最容易覺得枯燥的單元,對于提升學生對說明文的興趣一直是老師的一項難點。說明文是一種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它的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存在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為了避免概念化的傾向,教師不能一上課就把相關的知識一股腦兒地塞給學生,而應該是建立在學生的感性認知的基礎上,把知識的傳授力交給學生,以求降低學生的接受難度。
在《故宮博物院》這一課的課堂教學中,由于課文本身是由廣播稿刪改而來,本身的內容不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文章教學重點也偏于簡單。我在網上看到了紀錄片《故宮100》,里面一集只有5分鐘,講述一百座建筑的命運,呈現故宮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通過一百個空間故事,建構一個故宮的全息建筑影像系統。其中一集《天地之間》詳細介紹了故宮博物院的空間分布的文化內涵,非常適合做課堂教學的導入,也易于給后面課堂教學空間順序做鋪墊。同時,也利用這個紀錄片把紫禁城建筑的功能,意象及美學價值演繹,進而推及到中國文化中的普遍意義,展現給學生,令學生產生共鳴。
二、巧用資源——創設易于吸收的高效課堂
網絡平臺的Flash資源為學生提供有聲有色的畫面,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使學生在聲音、圖像、視覺、聽覺的結合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創設的情景里,能強化學生的理解體驗,再現語言情景,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生澀的課文內容。
語文教學對于牽涉到其他學科知識的教學一直比較尷尬,比如《河中石獸》一課,本來對于七年級的孩子學習一篇篇幅較長的古文就比較困難,字詞解釋的難度很大,再加上有物理原理在內,學生更是容易一頭霧水。有的教師采用自己畫圖的方式講解,“前幾個錯誤的找石獸方法”理解上還算可以,一到老河兵的道理很多學生就開始跟不上,聽不懂了,老師畫了兩遍學生沒接受。我當時就認為畫圖的方式其實很好,只是靜態的圖像在理解幾十年石獸的位置變化還是不夠形象,于是到網上找到了河中石獸的動態Flash演示,每一個步驟的演示,水流、石獸、河底的相互影響都有標識和結果的展現,學生看一遍就懂,沒看懂還可以循環演示,所以根本沒有給我的課堂教學造成任何困難。Flash的演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不再懼怕寫作
每次上作文課的時候,學生往往都不知道寫什么,手里面沒有很好的素材,只好根據平時課內的一點知識積累東拼西湊,說一些空話,甚至編造出一些虛無的材料。有的學生一遇到星期天老師一布置作文的作業,頭立刻大了,為了蒙混過關應付差事,學生干脆就從各種作文書上摘抄一些自己認為優美的語言和語段,也不加修改,不加思考,全盤拿來主義的想法。出現這種較為普遍的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是因為學生平時沒有注重收集材料,沒有用心去體驗和感悟生活,因而下筆就往往言之無物,不知所云了。然而,造成這種令人擔憂的現象的根源,卻不完全在學生這一方面,還與當前學生學習負擔過重有關,中學生除了要學習七八門功課外,還要應付繁多的考試和測驗,整天埋頭在成堆的習題、資料中,課外書籍沒有時間看,看電視、報紙的時間也被擠掉了,真有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味兒,這樣的后果,就必然使學生作文時愁眉苦臉,東拼西湊。
我在教學注重外貌描寫的單元時,班里整刮進來一陣“巨人風”,班上非常多的孩子都喜歡看動漫《進擊的巨人》。在周記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我截取了動畫中一個人物的出場動畫,循環播放給學生看,要求學生嘗試在描述的過程中,加入我們作文課的外貌描寫。
首先提出我的要求和進行一些初步的指導:外貌描寫要“準”。
人的外貌往往受到其身份、職業、年齡、教養、習慣、生活經歷、家庭環境、身體狀況等諸多因素影響。外貌描寫要“精”。要根據表達的需要,從人物外貌中精心選擇其與眾不同的特征,集中筆墨描寫,其他的可省略不寫或一筆帶過,使人物外貌更精確鮮明。外貌描寫要“深”。深的意思是描寫人物的外貌就要體現和反映出人物的精神品質,刻畫出人物的深度。描寫人物的外貌描寫還要注意到要與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描寫相互的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刻畫出鮮活的人物形象來。
再引出《紅樓夢中》一個例子:賈母道:“正好,我這里正配丸藥呢。叫他們多配一料就是了?!币徽Z未了,只聽后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只見一群媳婦丫鬟圍擁著一個人從后房門進來。這個人的裝扮與其他的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身上穿著鏤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褃襖,
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
有了指導和范例,難度稍減。因為有極大的興趣,所以學生寫得很開心,佳作讀出來,大家也都交口稱贊。
四、百舸爭流——感受自主學習的激情飛揚
教學完《孟子兩章》后,我布置了這么一個作業:走近孟子。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研究性學習。孩子們很感興趣,熱情很是高漲。
在一星期后的一節綜合實踐的課上,我和學生們互相之間進行了一番討論和交流。有的小組上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和預習,自行將研究內容分成幾組:孟子的生平簡介組、著名的名言警句組、孟子的作品組等。與此同時,對孟子也有了深刻的了解。孩子們自己的搜集整理雖然不能夠全面,但他們在這一活動過程中獲取了知識,更“提高了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養成與人合作的
意識”!
還有一組居然將孔子與孟子的思想做比較。我問他們怎么會想到這點,孩子們說從課文中他們發現兩人都是儒家學派的圣人尊師,那他們的思想理念又是否完全一致呢?于是我就打開電腦在百度瀏覽器里面查詢,查詢收獲了不少:孔子與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概念根本不一樣,孔子政治思想以“禮”為核心,孟子政治思想以“義”為核心。
這份意外發現的驚喜讓我也意識到了如果把信息技術這一有力的學習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在網絡環境中學習,學生失去了教師這根學習的“拐杖”,必然要打破原來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的時間安排,放開手腳,放開腳步,大膽地自己去發現問題,針對問題,解決問題,尋找最終問題的答案。學生必然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打破被動學習的局面,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近年來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科技不斷的進步和創新,網絡在現代語文教學教育技術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其重要性日益突出。恰當地使用網絡,深入挖掘互聯網上的有效資源,對于深化語文教學,提升教學品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著非同凡響的魅力。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探索,去精心搜集、選擇適合教材內容,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網絡資源,靈活運用網絡資源,實現網絡資源與語文學科的完美結合,使語文課堂在網絡資源的背景下更高效,更具活力。
參考文獻:
[1]王俊蓮.應用網絡資源輔助語文教學[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
[2]鄭少顏.試析影視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