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勇
進入互聯網時代,信息量大量增加,而如何快速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人們日益關注的問題。而中小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更加應該具有這方面的素養,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正滿足了這種需求,既是個人未來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由于信息技術課程本身的特點,目前本學科的教學多采用多媒體教學網絡系統(即電子教室)進行教學活動。而電子教室在使用的過程中,又有何優勢?應該注意什么方面的問題?又應該如何改進?這也是許多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經常探討的問題。本文即對這些問題發表自己的一些粗淺的見解,和大家共同探索。由于本人從事初中教育,因此以下的學生均指初中范圍內的。
一、優勢
與普通的常規教室和多媒體教室相比,電子教室能發揮更大的優勢,它使學生眼、腦、手、耳并用,增加信息輸入渠道,喚起學生學習的“情緒”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的最優化。下面從協作學習、個別化教學、教學課件、教育信息網絡的應用、自主探索學習幾方面進行說明。
1.協作學習
在電子教室中,協作學習的范疇較之前者更為廣闊。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可以是一對一的關系,也可以是一對多的關系。初中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點,他們更歡迎民主型的教師,不再盲從權威,但又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幫助。因此,教師應從高高在上的主控身份變為學生學習的良師益友,在電子教室中以計算機作為媒介能消除學生的心理陰影,能大膽地提出疑問,
從而在師生間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它使相同程度、有相同興趣的學生組織在一起,這樣無疑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是實現分層教學的一個有力手段。
2.個別化教學
由于學生的兩極差異非常大,教學過程不是一個同步的思維過程,而是一個異步的、發散式的思維過程,不同的學生沿著不同的學習路徑,完全可以建構出相同的結果。因此,有了電子教室,教師可以設計出非線性的個別化教學軟件,然后發送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從而做到因材施教。這也是分層教學理論在信息技術學科中的一個很好的應用,它特別適合本學科的教學,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教學課件、教育信息資源的應用
在電子教室中,通過發送教學課件、教育信息資源來為學生創設某種學習情境,是普遍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通過講解和引導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
二、注意點
通過電子教室進行教學雖然存在諸多優點,但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在充分發揮其優勢的同時,也要注意其不易掌握的方面。本部分主要從教學設計、“任務”設置、評價、引導學生進入學習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教學設計
一方面,在電子教室教學中經常使用教學課件進行教學,這
就很容易陷入一種誤區,即教學課件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其內在的質量,即在實質性的教學內容、教學設計等方面力度不夠,而這恰恰是影響教學質量的決定因素,是最為關鍵的宏觀內容。
另一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避免一直對學生機進行控制,如
黑屏肅靜、廣播教學,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操作練習、自主探索。而學生在電腦前聽講時的注意力也只能持續十多分鐘,因此,長時間的講解教學效果也不大。
2.“任務”設置
在教學中,通過“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進行教學活動時,經常出現任務設置脫離實際的教學知識點、不能突出重點、有效突破難點的弊端,而且設置的教學內容不能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滿足學習后一個適當階段中應用的需要。因此,任務設置要強調學習的目的性,要對學生提出一個明確目標,教師要盡量選擇一些開放的、具有一定復雜性的、真實性的任務,從而使學生知道任務的現實意義及與自身水平的差距,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3.引導學生進入學習
在電子教室中進行教學,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學生既然有操作電腦的機會,那么在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過程中,要避免像傳統教學中出現的一板一眼,關鍵是要促進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發
展,怎樣正確地運用所學的知識。通過電子教室的監控功能,可以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向,在偏離教學目標時及時給予糾正,從
而真正達到開設信息技術學科的目的。
三、改進之處
要在電子教室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機制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結合點),在前者的教學中也不能完全摒棄后者,這也是不現實的,要把在網絡中(電子教室)對學生的管理與傳統教學中對學生管理的形式結合起來,使電子教室中的學生與現實教室的學生在活動組織上具有一致性。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通過電子教室這一多媒體應用軟件對班級教學進行組織和管理,既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的學習,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協作精神,它非常適合本學科的教
學。而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怎樣恰當地運用本軟件進行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蔡海燕,袁曉斌.多媒體電子教室在教學中的應用[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8(10).
[2]周瑩.關于計算機操作課“電子教室”教學的思考[J].電子制作,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