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谷海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優化閱讀教學方法主要是優化閱讀環境,而創設恰當的閱讀情境則是優化閱讀環境的主要途徑。本文就如何創設閱讀情境,提高教學效率談幾點看法。
一、創設導入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有一種“向往之”的意識就成為教學成功的關鍵。而解決這個“關鍵”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在課初幾分鐘內幫助學生進行心理準備,緊扣課文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與學氛圍。
例如,在教學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一文,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呢?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樣的呢?同學們看了這個題目,也許會驚異不已。且慢,同學們現在就向窗外瞧瞧,現在是什么季節呢?哦,大家會說是春姑娘來了吧!——那么大家再想想,你為何認為現在是春天呢?原來呀,你看到“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你看到“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你聽到了燕子的呢喃,布谷鳥的歌唱……同學們,是這一切在告訴我們:春姑娘來了。而這些花香鳥語,草長鶯飛,便是“大自然的語言”。導語的創設打破了說明文理性介紹的基調,導語情境造成了學生心理上的懸念,營造了輕松活潑的閱讀氛圍,引起了學生閱讀的需求,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整體感知全文
有價值的“問題”,能夠誘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整體感知課文的階段,我們必須精心設計一組提綱挈領式的問題,形成問題情境,從而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主旨方面,達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要義。
例如,在教學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我對學生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這種組合式問題的提出,簡約又整齊,以簡來馭繁,既為學生理清思路,又能讓學生整體把握中心論點。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后大多能明白: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教學實踐表明:這樣創設問題情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迅速篩選了信息,準確攝取了要點,達到了教學目的。
三、創設活動情境,實現難點突破
把“活動”引入課堂,正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利用學生的積極性,打破語文教學沉悶的氣氛,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樂趣,變“苦學”為“樂學”,寓教于樂,把“課堂”變成“樂園”。
例如《死海不死》一文,這是一篇說明文。文中介紹了死海的特征及其成因時,引用了傳說與神話,這雖然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但學生仍然感到乏味,而奴隸們為什么“安然無恙”,更是學生心中的疑團。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做鹽水托起雞蛋的實驗活動:先倒一杯清水,把雞蛋放進杯子里,結果雞蛋很快沉下去;接下來,在杯子里加入兩勺食鹽,攪拌,學生會發現雞蛋在水下面搖搖晃晃,似浮非浮;再加入幾勺食鹽,再放入雞蛋,這時,雞蛋終于浮起來了。同學們身臨其境,情緒十分激動。雞蛋為什么能夠上浮?經過一場小小的討論,他們明白了“鹽度大是雞蛋浮起的原因”。于是老師點撥:這是模擬死海特征而做的實驗,海水會托起奴隸和鹽水會托起雞蛋的原理是一樣的……這一節語文課,用實驗活動取代了單一的敘說,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解決了知識難點,既激發了學習熱情,又提高了學習效率,趣味多多,學識多多。這樣的教學活動,何樂而不為?
四、巧設想象情境,品味感情真諦
想象,是對人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閱讀文學作品離不開想象。中學語文課文中,文學作品占較大比例,教學時我們應該巧設想象情境,引導學生對文中的情節、人物形象等展開思維,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從而達到作者與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想象情境的設置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可以給課文畫插圖。例如,讓學生嘗試畫出朱自清《春》一文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等五幅圖。又如可以訓練學生的“情境代入”。就是說,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進入情節中。例如教學《桃花源記》,文章情節曲折,從漁人發覺桃花源寫起,然后記敘了漁人在桃源的所見所聞,離開桃源后,漁人食言,泄露桃源之秘密,但人們再訪桃源時卻“未果”。對于這一充滿神奇色彩的情節,教學時我啟發學生大膽設想:“如果我是漁人,我會怎么樣?”學生進入文中角色,閱讀興趣自然濃厚起來,想象的積極性與豐富性自然提高,學習效果也因此大為增加。
巧設閱讀情境,優化教學方法,這是一項藝術性、創造性的工作,單憑我們以往的教學經驗是難以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吃透課文,形成對課文獨到的見解,并善于研究學生的認知心理,創設有價值的閱讀情境,千方百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我們才能把酷愛語文的火花移植到學生心里,把酷愛思考、酷愛讀書的習慣傳播到學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