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楊帆
劉永:在理工大學教生命之學
本刊記者_楊帆

攝影:王博
劉永,歷史學碩士,文學博士。現為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輔導員、講師,尚理國學工作室負責人,在教學實踐中創立了“國學四維度”理論,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中。曾榮獲“2015上海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稱號,榮獲第八屆全國輔導員年度人物入圍獎(2016)和上海市育才獎(2016)等獎項。
耶魯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理查德·雷文曾在他的著作《大學工作》里說過:大學四年,如果我們僅僅把學生訓練成一個所謂的在某領域的專才,我們的大學教育就失敗了。
西方高等學府向來重視通識教育,耶魯如此,哈佛也如此。前些年廣泛流傳于中國互聯網上的哈佛大學公開課,曾被許多人視為殿堂級的學問。而以“知乎”為代表的一些高端網絡問答社區興起后,國內大學界乃至已經參加工作數年之久的年輕人之間,又展開了長達數年老生常談的“文理之爭”。當那些羅列著浩瀚數據的理科生嘲笑文科生只會“抒情”的時候,他們也許忘了,在哈佛大學的8門公開課中,就有著《美學》《文化與信仰》《世界與社會》這樣的課程。
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們大學里的專業劃分涇渭分明。這一點,本刊2012年10月號封面選題《百年通識返正》曾專門討論過。不清楚這段歷史的讀者,其實只要翻一下國內各高校普遍使用作教材的《大學語文》,即能看出一二。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課程,定位于“語文”學科,其教學對象是各個不同專業的大學階段的學生。既然是針對大學生,用來作教材的文章就應當有寬闊的視野,但本書所選取的作者與作品,基本上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學術成果,在難度上,也只是對中學語文課文的一種延續。諸如《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十六首》《蜜臘波橋》《瓦爾登湖》等作品的選章,本是高中生開闊視野的讀物,在這里又被翻了出來,而古代文學部分,除了徐霞客的一篇《三里風物》和三首古詩,再無其它。
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的大學語文教育是不完整的,它低估了當代大學生文學審美的能力,也割斷了自小學階段即開始漢語熏陶。是不是除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就沒有學習語言文學的必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而現實是肯定的。我們現今的大學生,很多都是像學一門選修課一樣學習“大學語文”,許多大學輔導員選擇開課時,也只講心理和就業。
但這其中也有例外,比如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設計學院的教師劉永,他從給學生講《幸福心理學》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等課程的經驗里,總結出了“國學四維度”理論,為非中文專業的大學生更容易地接觸國學與文學打開了一條路。
“國學四維度”,包括“身體-情感-道德-智慧”四個維度,在劉永看來,中國傳統文化從這四個維度給了我們身心以全面的關懷。其中的身體維度,代表載體為道家,指向生命關懷;情感維度,代表載體為詩,指向人文關懷;道德維度,代表載體為儒家,指向價值關懷;智慧維度,代表載體為佛教,指向終極關懷。
學問在紙上是一個句子,從紙上走下來,它就是鮮活的人生。劉永肯定看到了這一點,因為他的“國學四維度"所指向的,正是一個完整的生命。

上海理工大學校園,古樹繁茂,建筑多保留民國時期的風格
“國學四維度”理論聽上去有點抽象,但每一個維度的凝練,都源自劉永對自己生活與讀書經歷的感悟。
劉永是山東人,成長于孔孟之鄉,齊魯的教化,對他成年后的性格有著明顯的影響。外界人談到山東人,第一印象是“仗義”,而山東人評價自己時,則會想到“迂”。所謂“迂”,指的是在攸關利益的事情面前,表現得并不積極與活絡,因此每每錯過機會。
劉永從讀大學起,到后來博士畢業,期間雖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在外人看來,他的生活不會有什么風浪,但小到評獎落空,大到求師無門,他都經歷過。而導致這些挫折的,都是因為“迂”,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一直比較懵懂。
從小學到高中,劉永的成績一直比較好,但高考時失利,僅僅進入了聊城大學。談到當年的選擇時,劉永坦言,自己在農村長大,眼界不是很開闊,作為1999年考入大學的一個農村孩子,他最初的愿望就是大學畢業后回家當一名老師。出于這樣簡單的想法,他在選擇專業時就填了中文,結果被調劑到了歷史系。而當時他的許多同學,考慮到日后就業方便,都選擇了工商管理這類比較火的專業。
盡管立志不高,但從高中時就寫詩的劉永也不乏少年意氣。剛進大學那段日子,他在學習專業知識之余經常參加學校的各類活動,參加唱歌比賽,跑馬拉松,雖然每次都拿不到獎,也不失其樂。
大一第一學期結束,劉永的考試成績在系里排第一。當時系里有一個“英才獎”,照先例,應該頒發給成績最優秀的學生,但那一年,此獎頒給了成績排在第二的學生,理由是她參加的活動比劉永多。
這一遭遇讓劉永覺得失落,少年人心中的不平,雖沒有憤憤表現出來,但他在專業學習上的熱情,已經明顯減退了許多。大一第一學期對他影響比較大的還有一件事,那就是他從原來高中時的班長那里得知,一位關系要好的高中同學患病去世了。
劉永自幼也經常生病,同學的不幸和自己的遭際,讓他開始認真地思考起人生來。就是從那時起,他開始有規模地讀古代文學作品,讀民國時期的詩人,直到整個大學生活都沉浸在文史哲的著作里。
從專業窠臼里跳脫出來的劉永,自感傳統文化對自己的影響之大,他向往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本科畢業論文寫的就是《從孔子的一生看執著于現實的理想主義者的悲劇性命運》。
當時的論文指導老師看了他的文章,“嘖嘖”有聲,感慨地說:“我找個刊物給你發表了。”這樣一句話,劉永聽在耳里,卻沒聽進心里。過了幾天,這位老師又找到他說:“你這篇不像論文,再重新寫一篇吧。”他于是又寫了一篇《孟子的品格》。

劉永帶領學生練習八段錦(攝影:王博)
大學畢業,又到了面臨抉擇的時候。劉永當初本想報考北京師范大學的中國古代哲學專業,但因為一些機緣巧合,他最終考取了上海師范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的研究生,學習魏晉南北朝的歷史。
研究生期間,他除了專業學習和讀書,平日里做的最多的事還是寫詩。
研究生畢業前一年,劉永參加了在上師大舉辦的一個原創詩歌朗誦會。朗誦會請來三位文學院的博士生導師當評委,在聽了劉永朗誦了他的詩歌《其實我自己就是一座高峰》后,一位評委很激動,他把這首詩拿過來,親自讀了一遍,另外一位評委則熱情地邀請了他,希望他能考自己的博士生。
因為青春的困擾和漂泊無著之感,劉永起初計劃研究生畢業后就回家鄉工作,因此對考博一事搖擺不定,錯過了那位邀請他的評委老師。那年秋天,他戀愛了,考慮到日后的生活問題,最終決定留在上海。但想要留下來,憑一個研究生文憑,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他便決定繼續讀博,于是前去拜訪另外兩位評委老師。兩位老師對他都有鼓勵,劉永選擇了大學時同樣是校園詩人的一名劉姓老師做報考對象,覺得最有把握。但由于準備時間太短,最后成績出來,本來信心滿滿的他突然發現自己落榜了。
由于自己一顆心放在了考博上,沒有做二手準備找工作,在上海舉目無親的劉永一下子陷入了尷尬的境地。當時一位老家的同學打電話給他,勸他回山東,要幫他找個學校教書落腳。劉永一方面感念同學情,另一方面感觸自己讀了那么多書,寫了那么多詩,結果卻落得一個“無用”的境地,在電話里痛哭起來。所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自古以來青年人對前途的憂窘,說的就是這種局面吧。
打完電話后,劉永給又給那位劉老師寫了一封信,將自己的苦悶訴說給他聽。這位劉老師本來就欣賞劉永,見他確實有一顆赤誠的心,就把他推薦到自己學生的公司上班,讓他先工作一年,來年再考。
第二年,劉永成功考上劉老師的博士。年輕時也寫詩的劉老師經常勸劉永:不要寫詩了,好好做學問。劉永卻控制不住,他說:寫詩,很大程度上都是幫助作者渡過自己的心理難關。
經歷過難關,書上的學問,也已經不只是學問了。學問在紙上是一個句子,從紙上走下來,它就是鮮活的人生。劉永肯定看到了這一點,因為他的“國學四維度”所指向的,正是一個完整的生命。
也因此,這種師生間的言傳身教在劉永這里延續了下來,讓他在成為一名大學輔導員之后并沒有晨鐘暮鼓,草草了事。他面對的那些稚氣未脫的孩子正是他當年的自己,他于是要把自己這么多年來學到的東西教給他們。
做大學輔導員,工作非常繁雜,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負責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這一點,劉永在學校里開了《幸福心理學》這門公開課。一般講這門課,都是按照西方心理學的框架來講的。劉永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歌賦和儒釋道等的精神雖然沒有用“心理學”這個詞,但是很多都與心理學有關,都十分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他努力嘗試著將傳統文化的元素融入進這門課的講授之中。另外,由于他碩士和博士期間都一直在研究傳統文化方面的東西,又非常熱愛傳統文化,因此他又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概論》這門公選課。
給大學生講傳統文化,尤其是面對非中文系的學生,談到傳統文化,大家能想到的無非是“唐詩”“宋詞”“諸子百家”。給學生講課多了,劉永意識到,籠統的一個“傳統文化”概念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并對之產生興趣,需要對其進行梳理。后來他結合自己讀書的經驗、生活的體悟和教學實踐,總結出了“國學四維度”理論。
第一個維度,即前文提到的,身體的維度,是讓學生理解并體驗什么是“道以養生”。劉永讀研二時,曾患上腰椎病,后來通過練習“八段錦”治好了腰痛,根據這段經驗,他認為古代的一些養生方法是有價值的,所以在給學生們講“身體維度”的課程時,會向學生教練“八段錦”。此外,他還邀請校外的專家來講解太極拳方面的知識。
第二個維度,是情感的維度,帶領學生感受什么是“詩以抒情”。課程分為三種形式:一是老師選擇古詩和現代詩中的優秀篇章,帶領大家朗誦,分享;二是學生選取一首自己特別喜愛的詩歌,朗誦并和大家分享;三是師生分享自己的原創詩歌。另外,廣義的詩,包括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各種文學藝術形式,也在“詩以抒情”的分享之列。劉永曾組織愛好文學的學生們一起創辦了一本刊物,叫《尚理巴人》,自2010年開始,每年出版一期。這一雜志曾于2014年獲得上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優秀宣傳品獎。

劉永從校外請來古琴專家為學生上古琴課
第三個維度,道德的維度,向學生講解何為“儒以涵德”。課程首先介紹儒家道德理念,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并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釋這些道德要求的現實意義。其次,發給每個人一張白紙,寫下最近不開心的事情,或者在與親人、朋友、同學相處過程中發生的事情,然后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偏離了這些道德要求。其目的,在于讓大家生起慚愧的心情和努力改正的決心。再次,邀請大家分享自己的體會。
第四個維度,智慧的維度,帶學生感悟“禪以凈心”。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學會凈心:引導大家學會觀察自己的呼吸,這是一種凈心的方式。在工作和學習的間隙,隨時隨地都可以靜靜地觀察自己的呼吸。二是學會祝福:讓同學們學會以仁愛之心祝福自己、親戚、朋友、陌生人,乃至和自己發生過不愉快的人。在祝福中,轉變自己的心念,讓自己的心更為中正平和。
整個“國學四維度”包括以上四個方面的課程,涵蓋道家、詩學、儒家與佛教,從這四個維度入手,學生便會清晰地看到傳統文化的脈絡,即便不是中文專業的學生,也能夠對國學有一個初步、全面的認識。
以“國學四維度”框架結構為中心,劉永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國學方面的課程與活動,通過這些課程和活動,劉永旨在引領同學們在過一種道德生活的基礎上,愛惜自己的生命和身體,愉悅自己的情感,進而探求宇宙人生的真實智慧。
在上海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尚理四合苑中一間名為“傳統文化創新訓練營”的工作室里,記者看到了利用課余時間前來練習古琴的學生,在房間一側的書桌上,堆滿了劉永利用“雙十一”機會給學生買來的中外典籍。
這間工作室,就是劉永在學校支持下,以他的上海高校輔導員工作培育項目“大學生國學研習”項目為基礎創辦的“尚理國學工作室”。在一所理工類大學得此殊榮,實屬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