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胡萍 編輯_周春倫 圖片_網絡
誰在傷害阿拉蕾
——從“蕾力”事件看被娛樂掩蓋的傷害
文_胡萍 編輯_周春倫 圖片_網絡

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4》中的“蕾力組合”
《爸爸去哪兒》是湖南衛視策劃的一檔真人秀節目,因集合了明星、星二代、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爸爸”形象等多個吸睛元素,充分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窺探欲,節目從開播之日起,便收獲了高人氣和高收視率,與此相隨的,還有爭議不斷的話題:“兒童是否適合參與真人秀節目”。盡管如此,熱播所帶來的龐大收益仍然讓它越走越遠,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效仿者,更多幼齡孩子參與到各類真人秀節目當中。
直到第4期“蕾力組合”,這對被無意或惡意貫以“CP”稱號的“實習父女”組合在節目中的一些不當表現,終于引發一場輿論風波,兒童的權益保護、兒童身心健康話題才壓過明星光環而凸顯出來。
事實上,在這之前,曾作為《爸爸去哪兒》嘉賓之一的外籍父親夏克立,就曾在女兒Poppy洗澡被鄒市明的兒子軒軒偷看時表現得大為惱火。當節目組有意無意地將Poppy和軒軒安排在一起,慫恿軒軒對Poppy做各類親昵動作時,敏感的夏克立立馬站出來,處處維護女兒的隱私。如此對比,某些父母不得不汗顏。
在各類娛樂節目盛行、明星日趨低齡化的當下,如何健全法律法規,保護兒童權益和身心健康值得被重視。也正是出于此初衷,兒童性健康教育和心理發展研究者胡萍老師以“蕾力”事件為例,在博客中做出了如下呼吁。
前不久,芒果TV推出的《爸爸去哪兒4》網絡節目中,關于董力和阿拉蕾的事件在網絡上沸沸揚揚,在此,我也想談一下我對這個事件的看法,以及從更多的角度來探討我們社會當下存在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的存在與“蕾力”事件的相關因素。
首先,我們先來探討第一個問題——在“蕾力”事件中,到底是誰在傷害阿拉蕾?
第一個傷害阿拉蕾的是芒果TV。芒果TV在拍攝《爸爸去哪兒4》的時候,阿拉蕾才3歲多,處于幼兒階段。當阿拉蕾被芒果TV作為帶有性意味的娛樂工具來娛樂大眾時,她就受到了人格和尊嚴的傷害。為什么說阿拉蕾被芒果TV作為帶有性意味的娛樂工具呢?
芒果TV在《爸爸去哪兒4》節目組在海報宣傳中,用了這樣的文字:“芒果TV慎重通知,高能預警注意?。。?!今晚蕾力父女又要虐狗啦?走過路過別錯過。”在這段文字中,“虐狗”是一個網絡語言,這里的“狗”是指“需要情侶的單身狗”。如果“蕾力”僅僅只是父女,便無法“虐狗”?!芭肮贰钡那疤崾恰芭肮氛呤乔閭H”,而情侶的愛戀互動使得那些需要情侶的單身狗羨慕不已,這是大家對“虐狗”的共識。“蕾力父女虐狗”可以被解讀為“父女亂倫”。
除了海報的不倫宣傳用語,芒果TV官網對節目的宣傳措辭:“蘇破天際!‘蕾力’父女浪漫上演泰坦里克號”“董力索吻阿拉蕾”等,引導網友將 “蕾力”父女關系嫁接上了情侶關系,暗含亂倫情色,而且這樣的“亂倫”存在于一個3歲幼女與一個成年男人之間,更是激起了戀童者的臆想。由此,阿拉蕾被芒果TV作為娛樂道具來娛樂了大眾,這是芒果TV給阿拉蕾帶來的傷害!
第二個傷害阿拉蕾的是媒體。在芒果TV故意引導“蕾力”關系向非常態關系發展的同時,一些被誤導的網友發布大量文章,比如《真的是自己的媳婦自己養大》《董力等娶阿拉蕾,自己的媳婦自己養大》,而很多媒體對這類文章進行大量轉載,進一步擴散了非常態的“蕾力”關系,給阿拉蕾帶來了人格和尊嚴的傷害。
在一檔芒果TV推介采訪的節目中,采訪者提問阿拉蕾:“你就是覺得董爸爸以后找的女朋友不能比你漂亮,是嗎?”“那就是你想當董力爸爸的女朋友,對不對?”這樣的訪談推波助瀾,刺激了大眾在“蕾力”的非常態情侶關系中的敏感和興奮。
導致媒體傷害阿拉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媒體人的無知,對保護兒童意識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媒體惡意追逐吸引眼球,在轉發和采寫“蕾力”相關文章時,集體失明!
第三個傷害阿拉蕾的是網友和“吃瓜”群眾。在網絡上搜索了一下,關于“蕾力”的文章鋪天蓋地,這些文章的題目:“蕾力CP”“蕾力夫婦”“蕾力養成”等,寫這些標題和文字的網友,將“蕾力”直接配對成了“夫婦”,網友們對阿拉蕾的傷害不再遮遮掩掩。吃瓜群眾們在無知的情況下,對傷害阿拉蕾的這檔節目的追捧、傳播、熱議,無疑是對阿拉蕾的傷害。
第四個傷害阿拉蕾的是阿拉蕾父母。作為阿拉蕾的父母,當節目組邀請阿拉蕾參加《爸爸去哪兒4》的拍攝時,應當在合約中明確不可以有損害阿拉蕾的情節、語言、畫面等出現。在阿拉蕾參加節目錄制的過程中,父母沒有保護好阿拉蕾,并允許他人對阿拉蕾的傷害,這種允許就是父母對阿拉蕾的傷害。
第五個傷害阿拉蕾的是節目組?!栋职秩ツ膬?》節目組中的編導、拍攝、合成、宣傳推廣等角色,存在為了節目吸引眼球而故意將“蕾力”從父女關系嫁接上情侶關系的事實。同時,節目編導不懂得養育孩子的基本理念、保護孩子隱私、尊重孩子人格。片中董力與阿拉蕾同睡一個被窩,阿拉蕾穿著內褲坐在床上與董力聊天,這些情節破壞了阿拉蕾對身體隱私的界限感,引發了一些戀童者將阿拉蕾遐想為自己的戀童對象。我在想,如果編導有一個3歲女兒,Ta會不會讓自己的女兒在眾目睽睽之下,穿一條小內褲,與一個不是自己父親的成年男人同睡一個被窩?會不會讓自己的女兒穿一條內褲暴露在全國人民的視線之下?我想,Ta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女兒,然而,Ta卻這樣對待別人的女兒。
芒果TV、《爸爸去哪兒4》節目組、網絡、“吃瓜”群眾、阿拉蕾的父母,他們一起傷害了當時年僅3歲的阿拉蕾。

父親和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曝光在鏡頭下
在眾多人的合力傷害之下,年幼的阿拉蕾到底受到了怎樣的傷害呢?
第一個傷害:阿拉蕾的身體隱私界限感被破壞。在我十多年接觸到的諸多父親性侵女兒的案例中,基本都是父女同睡一床。由此,多年來我一直在我的書籍和講課中呼吁孩子要與父母分床或者分房間睡覺,孩子需要保持自己獨立的隱私空間。讓孩子獨立睡覺也是幫助孩子建構身體隱私界限的重要過程。
對于阿拉蕾來說,董力不是自己的父親,僅僅是一個熟人,這一點她非常清楚,叫董力爸爸僅僅是角色配戲,是在演戲,而非真實的生活。在節目中,阿拉蕾穿著內褲與董力同睡一床、蓋一個被窩、在床上玩耍等情節,給阿拉蕾一個錯誤的引導——可以穿內褲與一個熟悉的男人睡覺、玩耍,而且還可以被一群人圍著拍攝自己穿內褲的身體,這樣的做法破壞了阿拉蕾對自己身體隱私的界限感。
第二個傷害:阿拉蕾的性心理健康發展被破壞。在兒童性心理發展的歷程中,6歲前會經歷一個戀父戀母情感的過程,是幼年時期孩子學習與異性相處的重要情感過程。請注意,我說的是“戀父戀母情感”,而非“戀父戀母情結”,“戀父戀母情感”是正常發展的過程,而“戀父戀母情結”是“戀父戀母情感”發展受到阻滯和破壞后,出現了問題才稱其為“戀父戀母情結”。
雖然戀父戀母情感是孩子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情感,但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幫助孩子逐漸脫離這一情感,通過生活中細節的處理,讓孩子慢慢意識到父母才是情侶,自己是他們的孩子,從而脫離戀父戀母。那么,究竟如何脫離的呢?比如,與孩子分房間睡覺,比如當兒子(女兒)向媽媽(爸爸)表示自己要與之結婚時,媽媽(爸爸)要堅持拒絕,并告知孩子自己已經與爸爸(媽媽)結婚,與爸爸(媽媽)是夫妻,兒子長大后找到喜歡的女孩,然后結婚……這樣做就是幫助孩子的性心理正常發展。
一些人將劇組誘導阿拉蕾對董力的表白誤認為是兒童的“婚姻敏感期”,于是,一篇篇將阿拉蕾對董力的表白與“兒童婚姻敏感期”聯系起來的文字滿天飛,誤導了大眾,讓大眾為阿拉蕾的“戀父”添油加醋。
第三個傷害:阿拉蕾現在和未來面臨的人格羞辱。在“蕾力”事件中,節外生枝地冒出了“戀童”的話題,或許是董力與阿拉蕾同睡一個被窩的情節,或許是董力與阿拉蕾親嘴的畫面,或許是阿拉蕾在劇組的設計中對董力的情愛表白……在一些戀童者心里激起了波瀾。而這樣的情況下,阿拉蕾可能成為一些戀童者的行為幻想對象。由此,我們看到了網絡上因為“蕾力”而催生出來的更多戀童文字。這是對阿拉蕾的傷害。
阿拉蕾現在不會看到和聽到這些文字,也不會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怎樣的羞辱。然而,阿拉蕾會長大,長大后的阿拉蕾會上網,會了解到她在3歲時候發生的事情。而這樣的話題可能暫時結束,然而,在未來的某一天,可能會因為一個“馬拉蕾”的出現,“蕾力”事件會再次進入大眾視線,而阿拉蕾會再次成為話題中心,那個時候,阿拉蕾可能才會真正感受到這次節目對自己未來的影響和傷害。

夏克立父女
芒果TV的《爸爸去哪兒》是一檔傳遞父子親情的娛樂節目。然而,在“蕾力”這檔節目中,為什么節目的宗旨被嚴重扭曲變形了呢?在網友們對“蕾力”進行畸形配對的狂歡中,一位準媽媽吶喊——“請不要再傷害阿拉蕾”,才讓這場狂歡戛然而止,然而,對阿拉蕾的傷害卻不可挽回。參與“蕾力”事件的每一個人:節目組成員、嘉賓、兒童嘉賓的父母、網友,當我們將“蕾力”作為一個娛樂工具來娛樂我們的精神時,是否都應該自我審視一下:我們的精神愉悅品質是怎樣的?
第一季《爸爸去哪兒》播出,我們看到的是孩子與親生父親在節目中的互動,其中我們也看到了爸爸們帶孩子的種種犯錯,正是在這些爸爸身上,觀眾看到自己作為父母的不足,正視了沒有完美的爸爸和媽媽這樣的事實,但可以努力做個好爸爸和好媽媽。于是,觀眾感受到了節目的正能量,節目受到了大眾的接納和歡迎。后來,有了互換爸爸,再后來有了實習爸爸。
我認為,節目后來的互換爸爸和實習爸爸是節目組在拿孩子做試驗,“試驗一下給你換一個爸爸,看看你會怎樣?”“試驗一下拿一個小鮮肉給你做爸爸,看看你會怎樣?”而這樣的試驗沒有考慮到兒童心理,眼見著自己的爸爸成為別人的爸爸,而自己也被換做別人的兒子,孩子不會認為這是演戲,他們會認為這可能會變成事實,于是孩子的內心會有被親生父親拋棄的恐懼,所以,節目中孩子才會聲嘶力竭地哭喊。而孩子眼中的恐懼,孩子聲嘶力竭的哭喊情景卻是節目組需要的吸睛法寶。

換爸爸,引來不少孩子大哭難過
關于實習爸爸的做法,當一個男人沒有經歷成為親生父親的過程,父愛難以從心底流出,從心底里流出來的那份深沉的父愛,不需要夸張的親吻、擁抱、睡一個被窩等形式來表達,從父親的每一個眼神、一個肢體動作、一句淡淡的話語都會透著深深的父愛。而董力完全不具備這些做父親的基本元素,又如何為90后新手們進行正確的示范呢?
回到芒果TV的娛樂價值觀,從《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的正向價值,到逐漸為了博得眼球不顧孩子心理,對節目進行升級改造,從真爸爸、假爸爸(互換)到小鮮肉實習生爸爸,節目組的孩子成為節目升級改造的受傷者,他們像小白鼠一樣被拿來做實驗,在芒果TV的鏡頭中吸引大眾眼睛。將兒童作為娛樂的工具,已經成為芒果TV的標志,而且芒果TV還引領著這個潮流,后來者蠢蠢欲動,此風不止,會有更多的后來者將兒童作為娛樂大眾的工具。
人類是精神動物,吃飽穿暖之后便需要精神食糧。媒體為大眾制造和傳播精神食糧,讓人們的精神獲得愉悅和滿足,這是大眾的需求。如果媒體制造的精神食糧是健康的,大眾就獲得了健康的精神喂養,如果媒體制造的精神糧食是霉變的,大眾就獲得了不健康的精神喂養。作為媒體,追求收視率沒有錯,但以傷害孩子心理健康的方式,提升收視率,這就有錯了。即便芒果TV不存在主觀傷害阿拉蕾的意圖和行為,但在客觀上已經給阿拉蕾造成了傷害。究其根本原因,是節目組人員的素養出了問題,而素養問題來自我們的教育缺陷。
我們的教育體系中,不缺知識教學與考試體系,但缺失提升精神愉悅品質的體系,缺乏高水平的藝術鑒賞課程,歌劇、詩歌、電影賞析等課程,孩子的精神愉悅和審美從小沒有得到良好的培育,停留在低層級的水準上。
人類的精神愉悅品質由低級別逐漸發展到高級別,在幼年時期,兒童從性活動中獲得最原始的精神愉悅。在兒童成長過程中,隨著工作(建設性游戲)給兒童帶來的創造力發揮和成就感,兒童的精神愉悅品質逐漸從性的原始愉悅狀態升華到由工作(喜歡做的事情)中的創造性和成就感帶來的高級精神愉悅,而升華的關鍵時期是在6歲至青春期前。這個階段的教育體系如果能夠讓孩子廣泛地接觸各種人類高級精神文化,并讓孩子有機會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盡情發展自己生命中的天賦才能,并在其中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如此,便奠基了孩子未來的精神愉悅和審美的方式和品質。
回到“蕾力”事件,芒果TV節目組工作人員,包括起哄“蕾力CP”的網友,基本是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成長起來的,在制造和欣賞“蕾力”節目時,我們的精神愉悅還停留在幼年模式,沒有得到更好的升華引領。于是,當“蕾力”以父女關系不能夠引發我們的娛樂高潮時,便將“蕾力”鼓噪成了“帶有性意味的非常態情侶配對——爸爸+情侶”,由此,在“性元素”引起的興奮中,我們的精神愉悅終于達到高潮,可悲。
在“蕾力”事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自審自身的精神愉悅品質,順便,也審視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存在的缺失。

董力喂阿拉蕾吃飯
“蕾力”事件發生,也是國家對兒童參與媒體的立法不健全導致的。
第一,對于兒童參與各類電視節目拍攝,國家應該制定相應法律法規,界定如果節目中出現怎樣的情節,兒童就不能夠參與節目的拍攝。當然,這些不適合兒童參與節目的情節一定是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有損害的。有了明確的法律規定,才能夠在法律層面真正保護兒童權益。
第二,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應該有保護孩子不受傷害的意識。當孩子有了上鏡機會,父母應該詳細了解和審閱劇本,如果有損害孩子心理健康的心理正常發展的情節,要堅決拒絕孩子參演該情節的演出,并在合同中寫清楚哪些情節孩子不可以參加。如果父母縱容節目對兒童傷害,父母就觸犯了相關法律條例。并且,在父母與節目組商談過程中,應當有律師介入,向父母和節目組提供法律咨詢,以保護兒童的權益。
第三,電視臺等錄制節目的單位,應該將社會責任感落到實處,在有關兒童的節目中,邀請兒童心理學、倫理學、法學、教育學等專業人士提供咨詢,以保證節目在拍攝中不傷害兒童心理健康。在策劃節目情節時,尊重兒童的身體隱私,這是最基本的底線。慎讓兒童參與真人秀節目,以兒童來作為娛樂大眾的工具,即使對兒童的傷害非主觀惡意,但這個出發點本身就是對兒童心理成長的破壞。
另外,在正常生活中,一個女孩在3歲左右就可以獨立洗澡、穿衣服、吃飯,我們一直主張孩子要力所能及地做好自己的事情,節目應該傳遞的是正確的育兒觀念,而不是為了表現父愛或者母愛,給3歲多的孩子喂飯、換衣服、洗澡等,破壞孩子獨立性的成長,給受眾傳播錯誤的育兒理念。
在“蕾力”節目中,我不否認網友們看到了董力對阿拉蕾的愛(我不認為那是真正的父愛,因為董力不是阿拉蕾的父親),以及節目組成員對阿拉蕾的愛。但我們不能借此否認節目拍攝中對阿拉蕾的傷害,無論節目中阿拉蕾得到了多少愛,阿拉蕾性心理健康發展被破壞是不爭的事實。我想以此喚起社會關注兒童參與娛樂節目的法制建設,真正保護兒童的權益,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