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張藝芳
字課緣起
本刊記者_張藝芳

呂俐敏:北京教育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博士。2016年承擔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漢字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從學術形態到教育形態”。同時,結合課題創立“立人字課”工作室,辦有微信公眾號“大磨嘰和小磨嘰的故事”。
記者:您對這堂課的點評,有句話讓我眼前一亮的,你說到“每一個詞義的引申,都是一個腦洞大開的過程,是我們人類對世界新的認識。詞義的引申,有比喻有轉喻,是跟我們的生活相觀照的。”“詞義的引申,就像《愛麗絲漫游奇境》中的兔子洞,引申到一個地方,就會打開那個地方的洞口,讓我們進去領略一番。”從您的表述中,我感受到了做字課的可能性,是什么推動您一定要做字課呢?
呂利敏:推動我做字課的動因,因素很多,揀重點談談:首先在于國家的大力倡導,習總書記數次引用經典文獻,提到傳統文化對于當代中國的重要作用,他本人也身體力行;2014年,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在中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從2016年起,傳統文化素養成為中高考語文考查的重點之一,考試內容涉及古文閱讀,古詩詞閱讀及名篇名句默寫等。作為教師培訓者,捕捉前沿信息,跟老師們一起研發課程,完成教育部的工作要求,也是應有之義。
其次是字課本身對于孩子而言,非常“合體”。漢字是因形知義的文字,直觀性、圖畫性極強,尤其是越古老的字,圖畫性越強,這是人類童年時代的產物,人類童年的心理認知過程和個體童年的認知過程是基本一致的,漢字的直觀性、圖畫性、故事性等等特點,都讓漢字和孩子非常“合體”,孩子們還天天接觸漢字,只要睜開眼睛,看到的就都是漢字了,因此,無論是漢字本身,還是學習者本身,抑或客觀環境,都表明字課的開發很適宜。
第三,學校對這方面的探索剛剛起步。傳統文化進校園,對于學校,不陌生,似乎每所學校都在做,穿著古裝演一演,到舞臺上誦一誦,成為了一種演藝性質的課程。但事實上,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讀物,包括漢字,是指向生活的日常的,不是指向舞臺表演的。越是經典,越是指向生活的日常。因此,目前這個定位,把漢字,傳統文化都高高地懸置起來,讓每個人都感覺到傳統距離我們很遠,那是一種舞臺藝術。所以,和學校一起探索開發和教材結合,和孩子的日常結合的字課,也是推動我們做字課的一個重要因素。
記者:您也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委,在您看來,字課相比目前的教材和課堂,最大的區別在哪里?
在課改的十多年來,北師大版教材為教材的研究做出了非常積極的貢獻,以識字與拼音的編排為例,在十多年前,關于漢語拼音的先學后學,其實是個爭論的焦點,北師大版教材敢為天下先,在所有教材都沒有這樣認識的情況下,堅持先識字后拼音,直到今年,部編教材才吸收借鑒了這種編排方式。
教材,作為全國通用的讀本,其共性要大于個性。字課的開發,就是要解決個性問題。比如,蜀地盛產蜀繡,那么蜀地開發的字課,就可以“糸”部字為例,組織學生學習這個部首的字,與蜀繡進行勾連,這也是如剛才談到的,經典其實就是日常,孩子們熟視無睹的,可能就在經典中有闡釋。再比如,望江樓公園盛產竹子,那么,這個公園旁邊的小學就可以學習“竹”部字,領略古人對于竹子認識的細致程度,讓學生能夠把字和物建立真實而有效的聯系。雅思貝爾斯有句話說得特別好,他說:“事物的特性顯露在表達這種事物的語言特性上,對事物的了解越深入,其語言表達的水準也越高。”這種學習,其實就是了解事物的過程,也是把“套裝知識”和“經驗知識”建立聯系的過程。而這種建立,是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的。

精印谷,現場字課開發
這是學校的個性化,還可以有班級的個性化,每個班的孩子情況不同,字課就可以根據不同班級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具體設計,解決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如果要說二者的區別,應該就是共性和個性的問題,其實,是一種補足。
記者:如今的拼音教學似乎過多,但對于漢字的教學,僅在于機械地教筆畫。沒有趣味性,并且充滿訓導意味。也有這樣的說法,現在的語文教育是學語言的方法,不是學文的方法,更多考量的是工具性的一面。您怎么看待現在的語文教育?
呂俐敏:對于識字教學,在小學,一直以來,對形體和讀音的重視,甚于對字義的重視。對于識字教學,高年級認為是低年級的事情,低年級認為,只要教給字形就好。感覺大家的態度并不是很穩定。其實,識字是終身的事情,識字是建立漢字音形義聯系的過程,這個建立的過程,也是豐富和完善對世界認識的過程。
比如,一,是個多么簡單的字,周振甫先生在《怎樣學習古文》一書中,曾經以“一”為例,列舉“一”除了作為數詞,還有純粹意,是純一;有概括意思,是一概;有同樣意,是同一;有統率意,是統一;有專精意,是專一;有初次意,是第一次;有或者意,是或者;有究竟意,是一竟。所以,在《現代漢語詞典》中,“一”有十個義項,構成了310個詞語,這些義項、詞語的學習,在實際教學中,經常被忽略,學生的識字,僅僅停留在字形和讀音層面,因為沒有意義的支撐,這種學習就沒有味道,體會不到漢字因形知義的那種美;同時,漢字的讀音和漢字的意義其實也是相聯系的,比如,表達曠達的情感的時候,經常用開口呼,表達幽微細致的情感時,就會用齊齒呼,聲音是一點點擠出來的感覺,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些感覺就是語感,是需要一點點培養的。也是有一定規律的,是可以通過日常教學讓學生感知到的內容。
所以,識字教學,是個持續的任務,是需要不斷地建立漢字音形義的過程,而非簡單地認識多少字,所謂認識就是能夠讀音,距離能夠使用,還有一大段距離,這些,都應該是識字教學可為之處。
關于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這個說法,我向來不認為是一個值得爭論的命題。因為這就是個偽命題。所以,這次課標修訂,壓根兒就不討論這個問題。哪個工具沒有人文觀照?最工具的,比如木匠的斧子,那也是因為木匠干活太累,有人考慮到了這一點,才逐漸發明了這種利手的工具,那么,這個過程里,有沒有人文性?僅僅是個斧子嗎?語文學科也一樣,它有很多上位學科,是多學科的基礎,這也決定了它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只有在使用中學習,才能學會,只有綜合性學習中設置真實的學習情境和學習任務,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是要解決問題的,是有意義的,這種提升才是真實的提升。學習也才真正發生。
長期以來,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一直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有些家庭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成天抱著“望子成龍”的心態,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將其看成一個雛形的成人,把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縮短了其幼兒時期。家庭教育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如盲目投資、盲目施教、盲目要求、盲目攀比等,這些都給幼兒的心理帶來過重的壓力。
記者:您如何看待上個世紀的白話文運動對現今語文教育的影響?學漢語和學漢字,您認為是否應該有不同的方法?為什么?
呂俐敏:至于白話文運動對語文教育的影響,這個話題有些沉重也有些大,不是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鄭國民先生的博士論文就是《從文言文教學到白話文教學:我國近現代語文教育的變革歷程》里面有非常好的闡釋。
漢語和漢字,漢語是個開放的系統,包含方言,我們不能說粵語不是漢語,也不能說閩南話不是漢語,所以,漢語的范圍很大。相對而言,漢字則是一個基本封閉的系統,漢字記錄漢語,無論是閩南人還是北方人,語言可以不同,但是只要寫出來漢字就能夠溝通。這是漢字的優勢特征。它記錄各種方言,保證了溝通。漢字是符號系統,我們現在學習的內容是漢字記錄的漢語。是要學生通過學習前人的,同時代人的優秀的書面語言,一方面能夠習得書面語言,能夠用這些語言來表達;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人家的優秀思想,實現自我的精神成長,和民族文化的傳承。
這種學習,其實就是閱讀。閱讀和識字,是相互促進的,識字是為了閱讀,閱讀可以提供豐富的語境,幫助識字,在閱讀中識字,通過識字促進閱讀理解。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割裂的。集中識字,探討了多年以后,最后要歸到大量閱讀,字理識字,研究多年以后,最后提出,字理為本,多元識字,促進閱讀,還是落到了閱讀上,否則,識字的成果得不到鞏固。
記者:聽您說,“立人字課”工作室才成立不久,我看到你們的微信號“大磨嘰和磨嘰的故事”,是從8月中旬開始推送一些字課故事的,這些字課案例是如何做出來的?您為了實現對字課的設想,邀請了哪些不同身份和學術背景的人參與其中?比如,非常精彩的《斤部字》《寒,讓有畫面的字立體可感起來》這兩堂課里,在做課時,您和您的團隊有哪些思維和考慮在里面?在做字課的過程中,有哪些好玩兒的事?
呂俐敏:我的公眾號推出的漢字,有些是老師們提供的自己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有些是孩子們的易錯字,還有一些,是我們研究的部首字,以及文化含量比較高的一些字。

工作室成員,主要由高校的研究人員、一線教研員以及一線老師構成。研究人員中,一部分是研究漢字學、詞匯學、古文獻的老師,一部分是研究語文教學的老師.
《斤部字》《寒,讓有畫面的字立體可感起來》這兩節課,是我為老師們寫的方案,目前還沒有人認領要轉化為課堂教學。我每天的微信公眾號,主要是為老師們提供授課的可能性,開發授課內容,有點開發教材的意味。但是跟教材比,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
字課是個新生事物,很多老師初次接觸,感覺好玩,但是沒有抓手,我自己其實也不知道該怎么給小學生上這個課,只能給材料,給規定。比如,課要跟孩子的經驗進行對接,組織有過程的學習活動,讓字入心,讓課的設計放在宏大的文化視野下、學生終身學習的框架下觀照,拿出來的課,一定是大氣的,有大格局大視野有長遠觀照的,經得起考量的。是工作室對課的基本要求,也是共同追求。
對于老師而言,是個極大的挑戰,老師們就自己琢磨,嘗試,不停地改改改,這次成都交流的這兩節課,就是我們用了一周多點的時間試出來的。這個過程中,滿是淚水也滿是快樂,每次被批評了,噘著嘴走了,再回去試,試完了,又高興了,整宿不睡覺,微信圈里興奮。最好玩的是董虹和劉震兩位老師,要給一年級孩子學習甲骨文,就從晚上買磁貼,制作甲骨文專用學具,兩人比著做成什么樣子的最好看,一晚上地在群里研討。
幾位老師分享孩子們的研究成果,有有故事的漢字(會意字),有圖畫的漢字(象形字),還有飛行棋(形聲字、同源字),還分享家長的感受,在分享的時候,她們是自豪的,也是幸福的。
字課工作室的研究開了一個好頭,無論在哪個年級段,都找到了抓手,找到了切入點,這是令人興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