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宙,葉林燕,黃芬
(宜春市人民醫院,江西宜春336000)
藍光聯合茵梔黃顆粒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臨床效果觀察
陳新宙,葉林燕,黃芬
(宜春市人民醫院,江西宜春336000)
目的探究為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聯合應用藍光與茵梔黃顆粒所取得臨床療效。方法擇取病理性黃疸的新生兒共120例,按照治療方法作分組處理:聯合應用藍光照射與苯巴比妥治療的60例患兒歸入對照組,聯合應用藍光照射與茵梔黃顆粒的60例患兒則歸于研究組。將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就退黃時間、血清膽紅素下降程度以及總有效率而言,研究組均要優于對照組,統計學有差異(P<0.05)。結論相較于苯巴比妥與藍光聯用,茵梔黃顆粒與藍光聯用更具療效和應用價值。
病理性黃疸;茵梔黃顆粒;藍光照射;新生兒;血清膽紅素
新生兒黃疸是一種高膽紅素血癥,可分為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其中:生理性黃疸可在一段時間后自行性消退,對新生兒的危害較小,大多可忽略不計;病理性黃疸則成因復雜,其外在表現與生理性黃疸一樣是皮膚鞏膜黃染,但探究其內部成因,主要是患兒機體出現了酸中毒、缺氧或紅細胞酶不足,此外,新生兒溶血病與感染也會導致患兒因機體內具有過高的膽紅素而出現病理性黃疸[1]。本文選擇藍光與茵梔黃顆粒、藍光與苯巴比妥兩種用藥方案,對比其不同療效。
1.1 臨床資資料擇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間于宜春市人民醫院治療病理性黃疸的新生兒,根據病理性黃疸產生的病因排除了有下列情況的新生兒:(1)溶血性黃疸有換血指征的;(2)先天性膽道閉鎖;(3)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的肝炎綜合征。將120例符合要求的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按照治療方法作分組處理:聯合應用藍光照射與苯巴比妥治療的60例患兒歸入對照組,聯合應用藍光照射與茵梔黃顆粒的60例患兒則歸于研究組。對照組中男39例,女21例;日齡10~20 d,平均(15.67±2.48)d;血清膽紅素為(226.76±14.36)
mmol/L;黃疸發生時間為(12.82±3.29)d。研究組中男37例,女23例;日齡11~21 d,平均(15.98±2.84)d;血清膽紅素(227.86±14.83)mmol/L;黃疸發生時間(12.71±3.19)
d。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為對照組患兒聯合使用藍光與苯巴比妥進行治療,其中:苯巴比妥是一種產自廣州白云山集團的酶誘導劑,用法用量為:口服,每天3次,每次5 mg/kg;藍光源自一種可發出紅光、藍光以及黃光進行光療的照射儀,用法為:首先,為儀器設置參數:(1)波長介于427~475 nm;(2)總瓦數介于161~320瓦之間。之后,為燈源與新生兒之間保持0.5 m左右的距離,以藍光進行長達8~12 h的照射[2]。療程為5d。為研究組患兒聯合使用藍光與茵梔黃顆粒進行治療,其中藍光的治療方式與對照組完全相同,而茵梔黃顆粒的用法用量為:將顆粒放入溫水中溶合,為患兒進行吸服,每天3次,每次1 g。療程同樣為5 d。
1.3 觀察指標退黃時間、血清膽紅素下降程度以及總有效率均為本研究觀察指標,其中療效(總有效率)的判定標準為:(1)顯效:結束5 d的治療之后,患兒的黃疸全部消退,檢查可發現血清膽紅素水平恢復正常;(2)有效:結束5 d的治療之后,患兒的黃疸有所減輕但依然存在,檢查可發現血清膽紅素水平接近正常狀態;(3)無效:結束5 d的治療之后,患兒的黃疸依然明顯,未出現任何消退,檢查可發現血清膽紅素水平依然較高,或稍有恢復但改善不夠明顯[3]??傆行始从行省@效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研究組的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3.33%,研究組療效遠遠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81,P=0.00)。見表1。2.2退黃時間和血清膽紅素改善程度研究組在退黃時間上要遠遠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就血清膽紅素而言,兩組在治療前是較為相近的,統計學無差異;而在治療后,兩組較治療前均有了明顯改善,且研究組的血清膽紅素水平遠遠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退黃時間和血清膽紅素改善程度對比(x±s)
所謂新生兒黃疸,是指出生日期在28日內的新生兒所患有的黃疸癥。這種病癥大多源于患兒機體的膽紅素代謝不佳,大量血清膽紅素囤積于體內,患兒本身生理功能又不夠成熟,難以正常發揮出機體調節能力,使得血清膽紅素遍及全身,造成皮膚黏膜與皮膚鞏膜的黃染。在兒科中,足月新生兒與早產兒均有可能出現黃疸,而黃疸病癥也是可輕可重的。一般而言,生理性黃疸可自行痊愈,一般僅在患兒的面頸部出現,鞏膜一般在2~3日的黃染后會逐漸消退,在第6~7天左右患兒的皮膚將恢復正常[4]。部分較為嚴重的患兒可見全身黃疸表現,其嘔吐物與腦脊液將會出現7日以上的黃染,若早產兒身體非常虛弱,則有可能延長至28天左右[5]。
就病理性黃疸的治療而言,光療是首選療法,該療法快速、無痛、幾乎無副作用,適應癥非常廣泛[6]。當然,只有光療是不夠的,臨床治療仍需結合其他治療方法,而本研究所選取的茵梔黃顆粒作為一種中成藥,富含了茵陳、黃芩、大黃和山梔子等中草藥成分,其中茵陳能夠清熱利濕,黃芩能夠利尿通血,大黃能夠清熱解毒,山梔子可以加強膽囊的收縮與膽汁的分泌,促進膽紅素水平的降低,將其與光療聯合使用,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療新生兒的病理性黃疸[7]。相較之下,西藥苯巴比妥雖然具有西藥見效快的優點,但就藥效的溫和性和安全性上遜于中成藥,不適合新生兒使用[8]。
縱觀本文研究結果,研究組總有效率高達96.67%,高于對照組的73.33%,其退黃時間與膽紅素改善程度也要優于對照組(P<0.05),可見藍光加茵梔黃顆粒對于病理性黃疸療效更加顯著。
就病理性黃疸而言,是血清膽紅素的異常造成了新生兒鞏膜的黃染,輕則帶來新生兒貧血或食欲不振,重則使患兒隨著病情的發展出現小兒腦癱等嚴重并發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臨床嘗試以藍光加茵梔黃顆粒進行聯合治療,試驗證明該聯合方案對新生兒的病理性黃疸確實有顯著療效,故臨床可將此方案進行推廣。
[2]唐駿.茵梔黃顆粒聯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14):68-69.
[3]藍建芳.茵梔黃顆粒聯合藍光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40例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3):76-77.
[4]劉承梅.茵梔黃顆粒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臨床價值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34):158-159.
[5]湯晶晶.茵梔黃顆粒聯合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觀察與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5,13(4):611-613.
[6]王桂梅.藍光聯合茵梔黃顆粒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刊,2015,17(9):922-923, 925.
[7]李婕,胡燕.藍光聯合茵梔黃顆粒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31(18):1809-1811.
[8]朱明錦,夏偉,徐之也,等.茵梔黃顆粒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系統評價[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1):125-127.
[1]李舉,郝曉廣.藍光聯合茵梔黃顆粒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4,34(1):121-12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9.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