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婷
(內蒙古通遼市傳染病醫院,內蒙古通遼028000)
探討慢性重度乙肝抗病毒治療的療效
楊美婷
(內蒙古通遼市傳染病醫院,內蒙古通遼028000)
目的分析探討對慢性重度乙肝患者實施抗病毒治療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選取52例慢性重度乙肝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52例慢性重度乙肝患者分成兩組,每組26例。對照組采取拉米夫定進行治療,實驗組采取恩替卡韋進行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慢性重度乙肝患者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ALT水平及HBV-DNA水平。結果對照組的總有效率(76.92%)顯著低于實驗組的總有效率(96.15%);且兩組慢性重度乙肝患者的ALT水平及HBV-DNA水平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結果不存在顯著差異。結論對慢性重度乙肝患者采取抗病毒進行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患者ALT水平及HBV-DNA水平,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治療效果顯著,且毒副作用較小,值得推廣。
慢性重度乙肝;抗病毒;療效
慢性重度乙肝是慢性乙肝患者的嚴重階段,該病主要是指患者的乙肝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且病程大于半年或以上,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尿黃、乏力、腹脹、納差、便溏等,部分患者帶有肝掌、肝病面容、蜘蛛痣、脾腫大,肝功能指標異常(谷草轉氨酶(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持續或反復升高,丙種球蛋白顯著升高,白蛋白降低等)[1]。本院對慢性重度乙肝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本院收治的52例慢性重度乙肝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收治時間為2013年4月~2015年7月,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52例慢性重度乙肝患者分成兩組,每組26例。對照組26例慢性重度乙肝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為19∶7,患者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44.54±2.28)歲。實驗組26例慢性重度乙肝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為18∶8,患者年齡24~67歲,平均年齡(44.43±2.12)歲。將兩組慢性重度乙肝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抗病毒治療適應證并不是所有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都需要進行抗病毒的治療,2010年最新出版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專家共識》指出了抗病毒治療乙肝的一般適應癥:(1)HBeAg陽性者,HBV-DNA≥105拷貝/mL;HBeAg陰性者,HBV-DNA≥104拷貝/mL;(2)谷丙轉氨酶(ALT)≥2×ULN(正常值上限);(3)谷丙轉氨酶<2×ULN(正常值上限),肝組織學顯示Knodel lHAI≥4,或纖維化≥S2,或炎性壞死≥G2。
對持續HBV-DNA陽性、達不到上述治療標準,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應考慮應用抗病毒治療來有效的治療乙肝:(1)谷丙轉氨酶大于正常值上限并且年齡大于40歲者;(2)雖然谷丙轉氨酶持續正常但年齡在40歲以上,但肝組織學顯示Knodel lHAI≥4,或纖維化≥S2,或炎性壞死≥G2者;(3)動態觀察有脾臟腫大等疾病進展證據,建議患者進行肝組織學檢查,必要情況下給予抗病毒治療。
1.3 方法兩組慢性重度乙肝患者均實施常規治療,例如給予患者保肝、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等治療;對照組采取口服100 mg拉米夫定進行治療,每天1次;實驗組采取口服0.5 mg恩替卡韋進行治療,每天1次。兩組患者均以1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效果判定標準
1.4.1 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慢性重度乙肝患者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ALT水平及HBV-DNA水平。不良反應主要包括頭痛、上腹部不適、咳嗽等[2]。
1.4.2 效果評價標準結合患者的治療效果,可以將其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3],治療后,若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ALT水平小于50 U/L,HBV-DNA水平小于5×102拷貝/mL,HBeAg呈陰性、抗HBe陽性,且半年內相關檢測指標較為穩定為顯效;若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好轉,HBV-DNA呈陰性,HBeAg轉陰為有效;若患者的臨床癥狀未出現明顯變化或出現加重現象,上述指標無明顯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00%。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中,有4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38%;顯效11例,有效9例,無效6例,其總有效率為76.92%;實驗組中,有5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23%;顯效17例,有效8例,無效1例,其總有效率為96.15%;經比較可知,兩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結果不存在顯著差異,統計學不具有意義;但兩組慢性重度乙肝患者的臨床療效、ALT水平及HBV-DNA水平的比較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慢性重度乙肝患者的ALT水平及HBV-DNA水平
慢性重度乙肝是慢性乙肝的進展期,其發病機制較復雜,該病主要是由于乙肝病毒在患者體內持續大量復制,使機體出現強烈的免疫應答反應,導致肝細胞發生大量炎癥反應、壞死[4]。臨床治療該病主要對其實施內科綜合治療,其中以抗病毒、調節免疫治療最為關鍵[5]。
本研究對慢性重度乙肝患者分別采取拉米夫定、恩替卡韋進行治療,主要是由于核苷酸屬于人體合成DNA的原料之一,而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韋屬于臨床常用的抗病毒核苷(酸)類似物藥物之一[6]。拉米夫定具有競爭性抑制作用,能摻進DNA的合成過程,但其不會合成有正常功能的核酸鏈,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DNA鏈的合成和延長,達到抑制乙肝病毒復制的效果。恩替卡韋屬于鳥嘌呤核苷(酸)類似物,亦具有競爭性抑制作用,能夠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多聚酶(逆轉錄酶)的活性。其主要作用原理為通過將磷酸轉化為三磷酸鹽(半衰期為15小時),達到抑制乙肝病毒多聚酶活性及乙肝病毒復制的效果[7]。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的總有效率高出19.23%,且兩組慢性重度乙肝患者的ALT水平及HBV-DNA水平的比較結果存在顯著差異[8],但兩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結果無顯著差別,這說明相比于拉米夫定,對慢性重度乙肝患者采取恩替卡韋進行治療,能有效降低患者的ALT水平及HBV-DNA水平,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且不易增加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機率[9-10]。但是,需要指出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乙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醫生要與患者及患者家屬做好溝通工作,要嚴格遵循醫囑服用藥物,若在病情尚未穩定時就停藥,有可能還加速耐藥的發生,甚至會造成病毒的復制反彈,從而導致病情加重。
總結得出,采取恩替卡韋治療慢性重度乙肝,能夠有效改善和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患者ALT水平及HBV-DNA水平,減輕患者的痛苦,效果顯著,且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機率較低,值得臨床推廣。
[1]李亞萍,張俊林.慢性重度乙肝患者血乳酸水平變化及核苷類抗病毒治療的療效分析[J].安徽醫藥,2014,18(1):152-154.
[2]路德艷,楊慧玲,杜鵑等.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3,28(9):30-32.
[3]焦杰.糖皮質激素治療早期慢性重度乙型肝炎56例[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4,26(4):23-25.
[4]甄麗敏.恩替卡韋對慢性乙型肝炎串者免疫調節蛋白Tyro3的影響[D].汕頭大學,2014.
[5]林燕.核苷類似物治療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的療效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5,13(5):78-79.
[6]郭峰濤,王小娟,劉近春,等.山西省4地市乙肝及相關疾病直接費用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10): 10-14.
[7]王玉忠,謝東文.膦甲酸鈉聯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8):1238-1239.
[8]馬漢騫.加用雙環醇片治療對核苷酸類似物變異及應答不佳而調整抗病毒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觀察[J].首都醫藥,2013,20(4):32-34
[9]劉百舸,陳靜.拉米夫定聯合阿德福韋酯治療乙肝抗病毒初治癥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11):53.
[10]唐海蕓,吳波.小劑量糖皮質激素聯合抗病毒治療對老年早期重癥乙肝患者中的臨床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2): 141-14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