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喁
一只斷線的《風箏》
文_張喁

《風箏》法語版劇照
近年來國內“兒童電影”方興未艾,盡管這個詞涵義模糊,但從那些打著兒童賣點口號的電影,仍可看到這個市場的龐大。如媒體盤點,2016年排名第一的《美人魚》總票房33.89億元,《瘋狂動物城》15.3億元,《奇幻森林》9.79億元等。
但是,一般家長對兒童電影的疑惑和批評也越來越多。如豆瓣電影常見的問題即是“這部電影適合帶孩子去看嗎?” 誠然,這一方面由于電影分級制度缺乏,另一方面也說明人們對什么電影適合兒童看并不清晰。家長不清晰,制片和電影人也鮮有研究。
雖然每年電影院的假期檔針對孩子的中外奇幻電影用盡渾身解數,不惜大把燒錢在視聽技術上,但在此眼花繚亂之中,卻往往缺少一個質樸的故事和小演員的“走心”表演。有家長感嘆,“我們小時候國產動畫片好像每部都很好看,幾十年過去了,居然沒有進步。”
本期推薦1958年的《風箏》,和今天的兒童電影對比,說它是一部被遺忘的佳作也不為過。
這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兒童故事片,而且是第一部中外合拍片。新中國成立后,從1957年迅速進入政治掛帥的年代,在此背景下誕生一部中法合拍片,似乎不可思議。要知道中法兩國在1964年才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不過當時,曾兩度擔任法國總理的埃德加·富爾對中國友好,一向主張承認新中國,支持恢復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57年5月,下野的富爾及其夫人就應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的邀請,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里對中國進行了廣泛的考察。訪問期間,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分別會見了富爾夫婦。在此政治環境下,北京電影制片廠和法國加朗斯藝術制片公司聯合制片,由法國導演Roger Pigaut聯合北影廠王家乙,拍出了我國第一部中外合拍兒童電影。
《風箏》最大的看點,就是小演員們在導演的調度下,將少年兒童的天真無邪釋放得淋漓盡致,“講”著北京腔普通話的法國小演員們,每一個都表現得真實,他們小野獸般的好奇心、一趟趟像裹著小旋風似的在街道上奔跑,還有每一次焦急的愁容、每一次開心的甜甜的笑臉,甚至搗蛋鬼貝貝爾讓人又急又氣的可恨樣,都是非常生動,尤其能給兒童觀眾帶來狂喜。而中方的演員在著名導演王家乙的指導之下,也有不少驚喜帶給觀眾。
習慣看譯制片的中國觀眾看《風箏》,首先在語言上就會有驚喜。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中國的譯制電影,開始出現“哦,我的上帝”這樣佶屈聱牙的譯制腔。作為中法合拍片,中國觀眾看到的是完全普通話的版本,但不同于后來的譯制腔,影片里一開始出場的法國小朋友們,配的是非常日常生活化的北京腔兒童普通話,結合巴黎街頭滿是植物大樹和低矮樓房建筑的城鄉結合部模樣,非常親切傳神。
今天風行國內的微信朋友圈,挖掘出不少過去年代的老照片,相關的內容總是大受互聯網時代的人們歡迎。《風箏》所呈現出的50年代的彩色的巴黎和北京,和紀錄片一樣真實鮮活,戰后快速復蘇中的巴黎,還是一副城鄉結合部的模樣,而北京的紫禁城和北海公園,干凈整潔還帶著古老大國的遺風,觀之無不讓人震撼。
《風箏》將現實植入天真的少年兒童奇幻的夢中,一只風箏飛躍埃及、印度上空的云霧,落到巴黎的一棵樹上,12歲的比埃羅和他5歲的妹妹尼高爾,還有一群小伙伴包括調皮搗蛋的貝貝爾,在消防員的幫助下得到了這只風箏。他們發現風箏上畫著孫悟空,還有一個名叫宋小青的中國小朋友的來信,探索由此展開。后來影片出現了驚人的一幕,比埃羅小兄妹乘坐家中會飛行的床,降落到了新中國北京的故宮門前,他們來尋找中國的小朋友宋小青。更驚人的是,他們的尋找過程,當中受到了邪惡的小皇帝和手執大刀的滿清伺衛們的追拿和驚嚇!
片中邪惡小皇帝和伺衛們的出現,通過直白的劇情交代,告訴觀眾,這些舊中國的事物,已經一去不復返啦,如果說如此的導演意圖是為了貼合政治,倒也貼合得光明正大和充滿童真。在北海公園尋找宋小青的場景中,中方制片方怕是動用了好多所小學的小朋友,小群眾演員場面浩大,一律的白襯衫紅領巾,紅撲撲的小臉蛋,玩著我們熟悉的游戲“丟手絹”,野餐的食物也不是那個年代能夠正常供應的充沛和美味,不過影片為我們展示這些,真的是讓人身臨其境地進入了理想社會烏托邦啊。
《風箏》不是一部商業電影,影片1958年誕生后,就入圍同年的法國電影展青年委員會單元,獲取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榮譽獎,還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世界博覽會上放映,為觀眾展現了當時并不為西方普通人所開放的新中國首都北京。
看起來電影是意識形態的產物,然而影片作者天馬行空又樸素大方的想象力、片中小演員天真淳樸又活潑可愛的表演、中法小朋友誠摯簡單的友誼,讓《風箏》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影片上映之后三十年,依舊被法國學校定為兒童電影觀摩教材,不止一代法國觀眾被電影感動過。很多法國小觀眾喜歡這部電影,從電影里學到了第一個中文詞匯“謝謝”。而很多法國成年人,在DVD時代來臨之后,還到處尋找這部電影的DVD版本,只為回味影片帶給自己童年的歡樂時光。
順便說,王家乙導演后來又執導了中國影史上著名的《五朵金花》。而《風箏》的小演員們,出生于1945年戰后,現在也都70歲左右了。扮演5歲小女孩尼高爾的法國女演員Sylviane Rozenberg現在回憶時,說:“哦,時間飛逝而過我卻從來沒有忘記過。我還能夠講起那些冒險的時光,在那里遇見過的友好的人。周恩來和全部的劇組成員一起用餐,我也從來沒有忘記過從此消失的導演。他是多么好啊,而且很善于傾聽!”
地球之鹽 The Salt of the Earth (2014)
導演: 維姆·文德斯/紀錄片/法國、巴西/法語、葡萄牙語/110分鐘

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是世界著名的新聞紀實攝影師,他拍攝的作品展現了世界各地受壓迫者的苦難。到晚年,他的鏡頭突然轉向自然世界。隨后開始在巴西的家鄉植樹造林。現在,他住在那里。他告訴做導演的兒子:“當我死時,我們種下的森林將會恢復成我出生時的模樣,循環得以圓滿。這就是我一生的故事。”
比海更深 海よりもまだ深く (2016)
導演:是枝裕和/家庭/日本/日語/117分鐘

邋遢潦倒的中年大叔筱田良多是一名私家偵探,早年他以作家出道,但自從處女作之后就再沒有令人稱道的作品問世。他滿腹牢騷,自視清高,絕不愿為了錢去創作沒有“靈魂”的作品。現實生活中處處為錢發愁。母親淑子獨自住在“團地”,在老人家眼里,再差勁的兒子也有別人無可比擬的優點……
托尼?厄德曼 Toni Erdmann (2016)
導演: 瑪倫?阿德/喜劇/德國/德語、羅馬尼亞語/162分鐘

飽受爭議的一部關于父女親情的電影。因涅絲在羅馬尼亞的德國大型企業工作。她的生活一直井然有序,直到她的父親溫弗雷德突然造訪,并向她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幸福嗎?”面對這個根本無法回答的問題,她的生活開始出現一系列變化。她并不喜歡一輩子一事無成的父親,甚至有點以他為恥,但他卻通過捏造一個名叫托尼·厄德曼的詼諧人物,試圖為她的生活找到一個方向。